在1931年出版的《夏口县志》校注本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徽州帮”商团的记载:“徽州帮包含了‘太平帮’,它是安徽省的代表之一。徽州帮的主要行业包括典商、棉纱商,且以此为最盛。其他领域如茶叶、钱业、油业以及笔墨商等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当时其年贸易额大约为六七百万两。”在明清时期,太平帮活跃于汉口,并与徽帮共同存在,然而其势力相较于徽帮要小得多。
《夏口县志》中的“人物志”也详细介绍了两位来自太平帮的杰出人物——王明文和王明福两兄弟。
王琴甫,字明文,生于1873年(同治十二年),来自安徽太平县仙源的王家。由于父母在汉口谋生,王琴甫自幼便生活在这座城市。他8岁时开始在私塾读书,聪明伶俐,深受师长喜爱。15岁时,王琴甫看到父母日渐劳累,便决定放弃学业,投身商海,学习做生意。他先后在一家剪刀店和复合祥布店做学徒,几年后,进入汉口顺义永匹头洋纱号和豫丰匹头店工作。这两家店主万为伯是汉口的著名盐商,他看中了王琴甫的聪明才智与勤奋工作,便将他提拔为两家店的经理。王琴甫在任期间,由于他的精明和管理能力,商号生意蒸蒸日上,自己也积累了不小的财富。
有了一定的资金后,王琴甫独立开设了“公成”匹头号,开始了自己的商业征途。此时正值湖广总督张之洞大力推行新政,武汉的商业活动如火如荼,给年轻的王琴甫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他的商业头脑和经营能力使他迅速崭露头角,并且在民国初期成为了汉口的商界巨头。1916年,他还在湘南投资开采锑矿,并与汉口富商刘子敬合资开办了武昌白沙洲造纸厂。
作为一名自贫困家庭走出来的学徒,王琴甫凭借着不懈努力和聪明才智在商界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他并未像一些暴发户那样沉迷于奢华生活,反而专注于公益事业。在他的资助下,武汉创办了“明文第一半日学校”,在家乡太平开设了“国民学校”,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教育,培养他们成为有用的社会人才。
此外,王琴甫在辛亥革命爆发时,与其他商人共同发起成立了“各街段商业保安会”,并被推选为联合会长。商团的成立旨在保护商民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在辛亥革命期间,王琴甫领导商团积极支援革命军,帮助筹运粮草,医护伤员,并在战斗期间提供必要的后勤支持。商团还成功在革命战争中为汉口的市民提供了安定的生活环境。
王琴甫的贡献在革命胜利后得到了认可,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曾颁发勋章表彰汉口的商团和他个人的努力。尽管政治局势动荡,他始终专注于自己的商业事业,并拒绝了多次当选政治职务的机会。
1916年,袁世凯称帝,引发了新的动乱。王琴甫迅速与其他商人一起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汉口分会,并积极参与救援工作。后来,他还参与了救助战时伤员的行动,且为民众提供了急需的援助。他的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深得汉口人民的敬重。
王琴甫去世后,他的家业由弟弟王森甫继承。
王森甫,字明福,1881年生于汉口,他从13岁便开始在复合祥布店做学徒,后来跟随哥哥王琴甫共同发展事业。辛亥革命爆发时,王森甫积极参与革命,支持商团的创建,并参与了各类公益事业的组织。兄弟二人不仅在商业上有所成就,也在社会公益方面展现了极大的影响力。
王森甫继承了哥哥的事业后,继续在商会和红十字会中担任重要职务,推动多项社会救助项目。他还为武汉的佛教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捐赠财产修建寺庙,并推动中外佛教学术交流。
1931年,武汉遭遇了大水灾,王森甫亲自指挥灾后救援工作。他的努力为武汉的灾民带来了希望。1934年,王森甫因病去世,享年5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