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明代,有三个极为重要的节日:正旦节、冬至节和万寿圣节。其中,正旦节即是每年的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春节。冬至节是全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通常被视为“阳气始生,君道长”的象征,因而自汉代起便成为重要的节庆。至于万寿圣节,这一节日是庆祝大明皇帝的诞辰。每一位皇帝的生日都有所不同,因此其庆祝日期也随皇帝在位年数而变化。而皇后的生日则被称为千秋节,但只有在她成为皇太后或太皇太后之后,她的生日才会被称为“圣节”。那么在皇帝过生日时,是否有特别的礼仪和趣事呢?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这个话题。
朱元璋的生日初记:
公元1368年1月4日,吴王朱元璋在金陵(今南京)正式登基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并定年号“洪武”。朱元璋的生日是九月十八日,但由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时,明军刚刚攻占元大都,国政繁忙,朱元璋的生日并未得到太多关注。直到次年的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实录》中才开始出现对朱元璋生日的记载。需要注意的是,在那时,他的生日仅被称为“圣诞日”,尚未被定为正式的节日。据说,在这一年,朱元璋做了一个梦,梦见已故的父母与他团聚,尽管他们早已去世二十多年。
“天寿圣节”的设立:
到了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随着前元皇帝应昌的去世,朱元璋的生日正式被定为“天寿圣节”,并开始纳入官方庆祝行列。根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在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与韩国公李善长的对话中提到,此节日的名称可能正是他本人所定。朱元璋曾下诏给李善长等人说道:“明日为朕父母辛劳之辰,旧称万寿节日。近年庆祝的礼仪过于繁琐,扰民之事已下令停止。”—《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十九》
朝贺与宴会的礼仪:
到了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当朱元璋正式接受百官的朝贺时,他明确规定不接受任何献礼、诗文、酒宴或祭祀等形式的庆祝。当天的仪式很简单,皇帝在接受百官的朝贺之前,先要接受来自太子、亲王及其家族的朝贺。这个过程简单而庄重,家族成员按礼叩头祝贺。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皇太后和太皇太后登上了权力的顶峰,皇帝的朝贺礼仪也因此变得更加复杂。皇帝需先去母亲和祖母的宫殿行礼,然后才会出来接受百官朝贺。
皇后与亲王的生日与节庆:
例如,在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下令不接受任何朝贺。在次年,孝慈皇后的小祥之期来临时,太子和亲王穿上特定的服装,跪拜皇帝,而百官则按照惯例在华盖殿进行宴会,但没有音乐和庆祝。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孝慈皇后的祭奠后,朱元璋才在奉天殿正式接受朝贺,之后无论是皇帝还是皇后、太后、太皇太后的生日或丧事,都有规定的礼仪,避免给民众带来过多的负担。
朱元璋与李成桂的互动: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高丽国将领李成桂发动政变,夺取政权。朱元璋对李成桂心存不满,屡次通过表笺与他较劲。一次,李成桂派人前来表达对“天寿圣节”的祝贺,但因格式不符合朱元璋的要求,反而遭到了批评。朱元璋借此机会敲打李成桂,震慑其不敢有任何冒犯之举。
建文帝与永乐帝的变动:
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继位,即建文帝。然而,靖难之役后,建文朝的许多历史文献被销毁,因此建文帝的生日和庆祝活动也没有留下详细记载。到了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登基后,这一天的生日首次以“万寿圣节”命名。相比于洪武朝,永乐朝在庆祝生日时,还新增了命妇进宫祝贺皇后这一环节。直到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朱棣决定不再让所有的命妇进宫,只允许三品以上的命妇朝贺皇后。
朱棣与随后的皇帝:
朱棣即位后,生日的庆祝活动有时因为北征等原因被简化。例如,在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朱棣因北征而在前线过生日,虽然条件艰苦,但他还是不忘为文武群臣举行宴会。永乐十二年(1414年),他再次在北方行军途中度过生日,依旧不忘款待群臣。
而到了后来的永乐、正德、嘉靖年间,皇帝的生日庆祝逐渐有所变化,特别是在一些特殊事件发生后,如宫廷火灾、皇后去世等,庆祝活动时常被简化或取消,甚至有时完全免去朝贺礼。
结语:
从朱元璋到明朝最后的几位皇帝,我们可以看到,万寿圣节作为大明王朝的一个重要节日,其庆祝方式经历了许多变迁。从最初的低调至隆重的朝贺,再到因特定情况而暂停或简化庆祝,所有这些都展现了帝王权力与礼仪背后的复杂性与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