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4万苏军大败10万东北军,没有这次战争,就不会有九一八惨剧?
迪丽瓦拉
2025-07-13 09:04:25
0

明治维新后,日本豪赌了四次: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九一八事变,让日本崛起为仅次于美英的海洋强国,而偷袭珍珠港则将前面三次赢来的筹码全部输了个干净。

这四次豪赌中,我认为最关键的是九一八事变。独占东北,是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目标、也是他们打响太平洋战争的底气。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日本钢产量的一半来自东北,东北年产粮食2000万吨、足够喂饱整支侵华日军,现代战争打的就是钢铁、石油和粮食,如果没有东北的资源支撑,日本那样的弹丸小国靠什么打仗?

这一点,日本大本营早有清晰认识

,1927年“东方会议”日本政府确立国策:占领满蒙是日本对外扩张政策的基石。

在日本的既定规划中,占领中国东北是一项长期任务,因为这里资源丰富,是日苏美英四国的垂涎之地,当年甲午战争日本强占辽东半岛都被“三国干涉还辽”,更何况是鲸吞整个东北。

日本想独占东北,等于和全世界作对,难度非常高,需要综合把握四个核心因素:

东北军的实力和战意;南京政府对东北的态度;苏美英三国的脸色;张学良个人的性格特征;少一个都不行。

而且,1930年前后国内外形势动荡,美英陷入经济危机对外扩意愿越来越强,苏联推进第一个五年计划军事实力大涨,蒋介石政府站稳脚跟大力推进全国统一,东北改旗易帜、少帅张学良年轻气盛行为难以预料……综合考虑下来,日本捕捉“作案时机”难如登天。

日军之所以敢于冒险发动九一八,和1929年的中东路战争关系很大。

张作霖意外去世后,少帅张学良欲扬刀立威、试图从苏联手中收回中东路权,志在必得却惨遭败北,路权没收回来反而主动割地求和。这个突发事件相当于一场“压力测试”,让心怀不轨的日本人看清了各方底牌。

第一,中东路战争,暴露出东北军的外强中干,给了关东军铤而走险的胆量。

张作霖被炸死时,奉系已经是北洋军阀中的顶尖战力:从军工基础来看,东北拥有亚洲规模最大的军工基地沈阳兵工厂,1930年可生产步枪8万支、子弹1.2亿发,虽然技术水平不高,但基础款枪支弹药产能巨大;从军事人才培养来看,东北讲武堂办学二十多年,航校也办了六七年,军官素质有保障;从多军种协同来看,东北军在全国率先形成了陆海空三军体系,并且组建了中国第一支装甲部队……

如果单看数据,我们会发现张学良接手的东北军是个惹不起的全能选手,虽然和日军相比存在代差,但本土防御是没什么问题的。

1929年,在南京方面的怂恿下,血气方刚的张学良试图从苏联手里收回中东铁路,下令逮捕了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30多人,就地解散苏联在东北所有官方机构。

苏联成立以来内忧外患,根本无暇顾及远东,北洋军阀和日军都曾派兵去过西伯利亚,滋生了东北军的轻敌情绪。

但1929年的苏联早已今非昔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成效初显,斯大林也站稳了脚跟,亟需一场战争来证明自己,张学良不幸碰到了枪口上。

那场战争中,曾担任黄埔军校总教官的苏联开国元帅布柳赫尔领军出征,指挥4万苏联红军把10万东北军打得落花流水,张学良的精锐部队第15旅、第17旅惨遭全歼,刚形成气候的东北海军也被打光。这场战争打了四个月,最后以张学良主动求和停战收场,东北军损兵折将不说,还赔上了黑瞎子岛。

这一切都被日军看在眼里,事后关东军主任参谋石原莞尔称:“对付张学良都用不到刀剑,只要用竹刀挥舞几下,就能把他击退。”

中东路战争之后,日本关东军对东北军的评价急转直下,认为这只是一支外强中干、不堪一击的部队,所以,他们才敢于在九一八当天铤而走险。

第二,蒋介石全程袖手旁观,让日本人确信,南京不会出兵救东北。

张学良发动中东路战争前,曾得到蒋介石“南京政府会全力支援”的口头承诺,并且从南京领了个“海陆空副总司令”的头衔,年仅28岁的少帅认为、南京政府是自己最坚强的后盾。

结果,在持续4个月的战争中,蒋介石全程作壁上观,没有支援东北一枪一弹;作出承诺又不兑现,让南京政府的态度完全暴露了出来。

什么态度呢?

首先,

南京政府在外交策略上选择了亲日反苏。

自甲午战争以来,东北就成为日本和俄国角力的主场,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在东北的势力一举超过了俄国,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对新成立的南京政府的态度,多少是有些担心的。如果南京方面真心要维护东北利益,那么就应该拿日本开刀;但蒋介石做出了相反的选择,怂恿张学良去对抗苏联,这令日本政府大喜过望。

联系到蒋介石对中央苏区不计代价的围剿,更让日本人坚信,

蒋介石已经把苏联当成头号外部敌人,关东军可以在东北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其次,

蒋介石并不信任张学良,想找机会削弱东北军。

张学良虽然宣布改旗易帜,但是东北军实力派依然掌控着东北的军政经济命脉,东北军是久经军阀混战的老油条,掌控起来难度很高,南京政府试图借苏联红军的手削弱东北军、在战争结束后再想办法架空张学良。

这也是为什么,张学良宁愿丢掉黑瞎子岛也要求和的原因,他已经看出来形势对自己越来越不利了。

蒋介石的态度扫除了日军的后顾之忧,如果张学良没有后援,日本集中兵力拿下东北的把握就大大增加了。

第三,美英法三国佛系调停,苏联对国联的无视,让日本不再忌惮欧美干涉。

面对苏军的凌厉攻势,南京政府想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外交部向《非战公约》签字国发出通告,请求国联调停。

一直拖到12月3日,战争进入尾声,美英法三国才出面照会中苏两国,要求停止战争,但这个建议被苏联直接拒绝,斯大林坚持中苏协商解决、不必国联插手。

最终,张学良派代表与苏联签订了《伯力会议草约》,全程国联都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这件事给日本做了个坏的示范,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照葫芦画瓢,一方面把责任推给“不成熟”的东北地方政府,一方面坚持中日问题由中日双方解决,直接把国联给架空了。

第四,中东路战争之后东北军怯战、避战,给日本可趁之机。

张学良27岁就当上东北一把手,虽然他个人能力出众,但在处理复杂关系的能力上还是缺少历练。

中东路事件一开始,张学良意气风发,打算一战收回路权、驱逐苏俄在东北的势力,这个出发点不仅符合东北利益、也符合民族利益,可惜他未能洞察蒋介石隔岸观火的险恶用心,又犯了轻敌冒进的毛病,让东北军损失惨重。

这场战争,东北军实际上是被南京政府给出卖了,战后张学良变得敏感多疑,对战争充满恐惧,甚至公开妄自菲薄,他说:

“单单东北军是一定抵抗不了日寇的,加上中央军也不一定行。”

张学良的判断有着时代局限,他认为败给了苏联、是一件丢人的事。在当时,国际社会公认日军战斗力在苏联之上,但却极少有人意识到苏联红军早已脱胎换骨。

后面的历史事实证明:张学良败给苏联并不丢人,因为苏联在三四十年代已经发展出了世界数一数二的陆军实力,打日本就像砍瓜切菜一样容易;东北军好歹打了三四个月、收获一场名义上的平局,这已经很了不起了。

但在当时,在张学良心底日军是要强于苏联的,对苏联的惨败,让他彻底失去了面对日军的信心。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九一八事变像极了中东路事件的续集:

被苏联红军打崩了精气神的东北军一枪不发,丢下三千万同胞狼狈逃跑,蒋介石继续袖手旁观,国联被架空,美英法试图干预但却被日本无视。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九一八的锅全甩到中东路这样的偶然事件上,中东路战争本质上是当时东北内外环境合力作用的结果。人、事、物没变,即使中苏之间相安无事,九一八的悲剧也迟早会上演。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从放牛娃到开国上将的革命人生-... :在山西长治武乡太行山深处的八路军总部旧址,有一栋朴素的住宅兼办公室,这里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原创 关... 在三国时期,关羽的失败给人留下了深深的惋惜。公元219年,担任荆州守将的关羽发动了著名的襄樊之战。在...
航拍成都“消失”30多年的明蜀... 5月14日,四川成都,航拍“消失”30多年的明代第十一代蜀王、端王朱宣圻的陵寝考古发掘现场,陵寝入口...
原创 为...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边疆部族的力量曾经对中原王朝的安全构成威胁。比如,汉朝时期北方的匈奴,唐朝时期青藏...
开封赵姓是不是皇族? 编辑 | 趙英雄 关于开封赵姓是否为皇族后裔的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历史文献和姓氏学的研究成果来进行...
原创 秦... 改写后的文章: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成功统一了整个华夏大地。尽管秦朝在统一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由...
原创 丁... 最近几天,丁汝昌的后人感到极为愤怒和失望。作为一位民族英雄,丁汝昌在甲午战争中英勇作战,通过靖远舰迎...
原创 夷...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自立为帝,正式建立了蜀汉。同年,他以替关羽报仇为由,集结大军准备征讨东吴,展...
原创 道... 清朝曾因其强大的综合国力而忽视了西方其他国家的崛起,并且实施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这一决策使得清朝错...
原创 重...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方八省的红军将士在坚持游击战争的过程中,经过改编成立了新四军,军长由叶挺将军...
原创 三... 在三国猛将如云的战场上,要说谁单挑战力最强,可能大家吵得面红耳赤也没个定论。但要是聊起 "冲阵之王"...
原创 老... 在1931年出版的《夏口县志》校注本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徽州帮”商团的记载:“徽州帮包含了‘太平帮’...
原创 纵... 作为唐末农民起义军将领之一的朱温,投靠唐朝后,凭借一系列的军事胜利,逐步建立起了自己强大的军阀势力,...
原创 诸... 文章开头描述了诸葛亮的传奇一生以及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众人普遍认为诸葛亮在政治上非常出色,然而他...
原创 大... 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涌现了无数忠君爱国的将领,其中有很多英勇无畏、功勋卓著的名将。然而,许多英雄如韩...
原创 张... “头条创作挑战赛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这一排名显然并不公正。典韦排在第三位,但他并未斩杀...
原创 如... 隋朝末年,天下动荡不安,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义,反对隋朝的暴政,并最终占领长安,宣布自立。公元618年...
原创 三...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誉为文人谋士中的佼佼者,而张飞与赵云则被视为武将中的佼佼者,常人无法与他们...
原创 唐... 中国历史悠久绵长,朝代更迭、王朝兴衰交替。每一个朝代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若说到盛...
原创 大... 前言: 在明代,有三个极为重要的节日:正旦节、冬至节和万寿圣节。其中,正旦节即是每年的正月初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