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是什么人?岂会把宝押在韩信一个人身上。
韩信刚投奔刘邦时,刘邦已是汉王,拥有自己的军队体系和行政体系,麾下人才济济,对韩信这个无名小卒根本看不上。韩信只能在萧何手下当个管军资的小官。
韩信在项羽手下时当个执戟郎官,不受重用,才投靠刘邦的。想不到来到刘邦阵营同样不受重用,心中委屈,就趁夜逃跑。
当时逃跑的人不止韩信一人,而萧何放下手中极为重要的工作,独独去把韩信追了回来。
刘邦为此责备萧何。萧何趁机向刘邦推荐韩信,说韩信是军事大才,应予重用。
刘邦尚在犹豫之间,刘邦的心腹,专职司机夏侯婴也对刘邦说,韩信大才,应予重用。
萧何是刘邦的大管家,夏侯婴是刘邦的专职司机兼贴身保镖,在战场上多次救了刘邦的命,且刘邦起兵之初就跟随刘邦,是刘邦阵营中两个极为重要的人物。
他们的面子,刘邦肯定得给。刘邦就让韩信为大将。
萧何说,这样不行,应该设坛拜将,让所有将领知道,方能显示汉王对韩信的重视。
刘邦无奈,根据萧何的提议,设坛拜将。
韩信当了大将军,开始刘邦实际上把他当作军事参谋使用,并没有把军队交给他指挥。
在还定三秦之战,韩信向刘邦提出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策,刘邦反复推敲论证后,认为可行,并亲自组织实施。刘邦取得三秦之地后,看到韩信在军事上确实有两把刷子,这才让韩信指挥军队,去收复齐国。
即便这样,刘邦还是派自己信任的曹参以代理丞相身份到韩信军中管理军队。
刘邦在彭城战败,与夏侯婴驾车驰入韩信军中,就轻而易举调走韩信军队。
韩信虽然是大将,但他手下的将军都是刘邦的亲信,比如骑兵司令灌婴等。
韩信如果在指挥上稍有失误,或者有反叛刘邦的迹象,刘邦随时就可以削去韩信的指挥权,由他安排的亲信将领取而代之。
好在韩信确实有高明的军事指挥能力,取得一场又一场的胜利,收复了齐国,打败了项羽手下大将龙且,才得到了刘邦的认可,给他统一指挥北线的战事。
而刘邦是最善于把握全局的人,他不会把所有军队交给韩信指挥的。在布署如何打败项羽军事集团总战略时,刘邦是集中张良,萧何,陈平,曹参,当然还有韩信等谋士和将军一起开会,反复商讨才最终定下来的。
这个战略部署是:
1.由萧何辅佐刘盈在都城栎阳,总揽关中后方事务,为大军筹措粮草兵源。
2,刘邦率领主力部队在成皋,荥阳与项羽正面对决,以拖住项羽的主力。
3,由韩信为主将,曹参,灌婴为副将率三万军北上,收复燕,代,齐,赵等地。
4,策反项羽部将季布,彭越,在项羽后方搔扰,以断绝项羽的军资补给。
刘邦这个战略布局是一个大手笔,他深知北方军团的重要性,特意安排两个元老级战将曹参和灌婴为韩信的副将,而且这两个人是刘邦核心集团成员中军事素养最高的。如果韩信战死或者指挥失利,这个两个将军可以随时替代韩信指挥北方战事,而不会让总体战略布局付之东流。
前面说了,韩信确实能打,他以高超的指挥艺术,率领北方军团,连战皆捷,军队越打越多,一举荡平了北方,最终得到刘邦的认可,封他为齐王。
而最终围歼项羽的垓下一战,刘邦组织了6O万兵力,与项羽进行最后决战。
当然这一战的首功应归韩信。因为韩信在项羽身边当过郎官(相当于项羽的警卫员),他深知项羽的战法和性格。
项羽为人勇猛,他手下的将士也勇猛,项羽在被围时,往往是带领精兵强将往敌军最强的地方不停地冲击,直至将对方包围圈凿穿,然后在迂回击溃敌军。
当然,刘邦与项羽鏖战多年,对项羽的战法也是明白的。
当韩信自告奋勇提出让他带领二十万军队作为第一包周力量时,刘邦欣然同意。
但刘邦亲自率军设置了第二个包围力量,还安排了第三第四第五包围力量。
项羽果然如韩信所料,当面对韩信指挥的军队发起突击,试图凿穿韩信的包围。
韩信指挥军队,死战不退,有效地消耗项羽军队的战力。
即使项羽突破了韩信军队,在韩信后面还有刘邦军队,突破了刘邦军队,后面还有彭越的军队。
可见刘邦没有指望凭韩信一人就可以带领军队将项羽围歼。
项羽果然骁勇,突破了刘邦的层层包围,来到了乌江边。但回首一看,原来的十万勇士只剩下二十八骑。不得仰天长叹:“天亡我也。”挥剑自刎。
可见,刘邦对韩信的任用和放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虽然拜了韩信为大将,实际上并没有把兵权全部付给韩信,也没有把战胜项羽的希望寄托在韩信一人身上,而是依靠自己团队的整体力量,并非豪赌。
即使没有韩信,刘邦最后也一样可以打败项羽,只不过时间用得长一点罢了。
个人的能力再强大,也敌不过一个有核心人物领导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