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开国大典上,毛主席身边一女记者收到一张纸条:你们快离开
迪丽瓦拉
2025-07-13 20:33:22
0

1949年的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用一口浓重湖南口音,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宣告了历经百年屈辱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一天,天安门城楼下人山人海,从五湖四海赶到北京参加开国大典的人们,纷纷欢呼庆贺,冲着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热切地欢呼着、呐喊着。

这一刻,可能谁都没有注意到,在天安门城楼的围墙之下,“怯生生”地蹲着一位年轻的女记者。这位记者只敢在拍照的时候才直起身子,其余时间都蹲在围墙下,不敢直起身子。

女记者名叫

侯波

,当时只有25岁。

她为什么要蹲在围墙下呢?此事,还得从一个篮子讲起。

唯一的女记者

1949年10月1日上午,时间还不到十点钟,侯波就已经来到了天安门城楼上。

这一天,她的心情格外激动。不仅是因为今天这个重要的日子,还因为她是此次30多位摄影记者当中,唯一一个能够登上天安门城楼的女记者。

对于她而言,今天的拍摄意义重大,她要鼓起十二分的力气,做好此次的拍摄工作。

快到中午12点的时候,侯波看到一队苏联人,带着能拍摄彩色纪录片的设备纷纷就位了,侯波的内心愈发开始变得激动与紧张。

但到了下午两点,一个消息忽然传到她的耳朵里,中南海勤政殿,新当选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将宣布就职,并且会举办第一次会议。

听到这个消息,侯波立刻又赶到中南海拍摄了照片。等到两点半左右的时候,她又再次赶回天安门,跟着一些参加政协会议的代表们,一起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10月的天气已不再炎热,凉爽的风吹到城楼上,让侯波紧张的心情得到了些许放松。

下午两点五十分,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来到了天安门城楼下,从城楼左侧的台阶上一步步走上来。

侯波拿起了手中的相机,紧张激动地等待着。

当主席踏上了最后一级台阶时,喇叭中传来了播音员的播报声:

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了!

随后,军乐队奏响了《东方红》。

侯波立刻拿起相机,对准毛主席等人拍摄了起来。

此时,她的内心完全投入在了拍摄当中,一边拍一边后退,后退的时候还不断地调整焦距光圈,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珍贵的镜头。

《东方红》演奏了三遍,毛主席来到了天安门的正中央,随后,毛主席亲自按动了电钮,五星红旗随之缓缓升起。

侯波拿着摄像机,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看着眼前这一壮观的景象。

当时的她只有25岁,在此之前,她从没有见过如此激动人心的宏大场面。

那一刻,她的目光跟随着国旗缓缓向上。

篮子里面装的“话”

当时的天安门城楼上,几乎已经站满了人。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站在天安门城楼的前廊,当时的前廊上并

没有汉白玉护栏

,只有覆盖着琉璃的

矮墙

身为记者,为了拍摄到毛主席登录领导人的正面,侯波必须紧紧地贴在矮墙上进行拍照,有时甚至要把身子探出去。

当时,毛主席的讲话时间很多,所以留给侯波的拍摄时间并不长。她甚至来不及想太多,就得按下快门,不然就可能错过一个宝贵的历史镜头。

但即使是这样紧张的环境,她也依然需要选择最佳的拍摄位置,最佳的背景。这时,她要把这些程序的选择时间压缩到极致,有时甚至就是短短的一瞬间。

在拍摄完之后,她还要赶紧蹲到矮墙下面,不敢露出自己的身子。

为什么呢?因为一个篮子。

天安门城楼上空间有限,记者们的出现,在观众的眼中,就是

“占了位子”

当时,天安门城楼上下其实有一个用来传递信息的篮子,这个篮子用绳子吊着,下面的群众有什么意见和问题,就会写张纸条放到篮子里,然后通过绳子钓上来,由上面的相关人员查看处理。

据说,当时篮子里写得最多的意见就是给记者的,里面有不少“骂”记者的纸条,上面写着

“你们挡着我们看不着主席,你们快离开吧!”。

还有些群众甚至直接在下面叫喊,所以侯波等记者,只能在拍完照之后,立刻弯起身子蹲在矮墙下面,以免打扰了群众观看毛主席。只有在拍照的时候,记者们才会站起来。

从这也能看出,当时的群众对于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爱戴之情。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侯波女士后来曾经谈过那次的拍摄经历。

即使过了几十年,但一想起那时候的事,她仍旧感慨激动。

那时候,天安门城楼上站着1000多人。当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主席的声音有些微微变调,显然是十分的激动。

而在主席讲完这句话之后,侯波以及周围的许多人,全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侯波回忆:

在天安门城楼上有1000多人,大家都眼含着热泪,庆祝有这么一天。

天安门城楼下,30多万的群众们同样激情澎湃。他们情绪高亢,在主席讲完这句话之后,广场上传来了震彻云霄的欢呼声。

一时间,人群、旗帜、鲜花交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阵阵欢呼如同大海上的浪花,一阵阵地翻涌在广场之上。

那时,侯波已经什么都顾不上了,她只想将这一幕拍下了。当时,她的前面就是矮墙,她立刻将自己的半截身子探出矮墙,这时,她的衣角被一只大手抓住了。等侯波拍完照片回头看时,才发现原来是周总理怕她有危险,才将她的衣角牵住,防止她掉下去。

还有一件事让侯波记忆深刻。

在整个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其实并没有露出多少笑容。主席后来曾谈起过这件事,用他的话来讲,这场大典,他是

“又愉快又不愉快”

主席讲:

“中国的解放我是很高兴的,但是总觉得中国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因为中国很落后,很穷,一穷二白。”

是啊,主席的心情,我们怎能不了解。

当时在开国大典上,参加检阅的装备是“万国牌”的,各种国家的武器都有,而且大多都是其他国家淘汰的旧版武器。

在检阅途中,一辆装甲车开到天安门西侧时忽然熄火,动不了了,为什么,因为机械故障。

还好后面的战士没有慌乱,继续前进,将这辆熄火的车顶到了西长安街,这才没有造成大的检阅“事故”。

而这一切,谁看得最清楚呢?当然是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

但他没有因此责怪任何人。他知道,战士们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而且,这些装备,也已经是我军能够拿出的最好的装备了。

这一天,中国人民在世界上站了起来,但还没有强大起来。

毛主席之所以“愉快又不愉快”,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吧。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岳... 好的,我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同时丰富细节和语句表达,字数也不会变化太大。 --- 岳飞有五个...
原创 世... 管仲,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军事家与政治家之一,其才智与手段常常让人怀疑他是不是穿越而来的。他不仅...
原创 东... 东吴王位之争,作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幕,发生在三国时期,具体而言,这场争斗发生在蜀汉丞相诸葛亮去...
原创 俄... 铭记历史,方能更好地展望未来 我们学习历史,目的是为了今后的发展,借鉴过去的经验与教训,从中汲取智...
原创 北... 文|史听风云 编|史听风云 自古以来,政治制度一直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极其重要的议题之一。历代王朝...
原创 阿... 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段文章,保持原意不变,同时丰富一些细节描述。 --- 雍正九年(1731年),大...
原创 抗... 东北抗联中涌现出不少奇人异士,他们在严寒刺骨的冰雪之中与日伪军展开殊死搏斗,留下了许多惊心动魄的传奇...
原创 万... 万历皇帝与张居正的变法 明穆宗朱载垕驾崩的消息传出后,年仅10岁的太子朱翊钧迅速继位,改年号为万历...
原创 日... 1945年9月2日,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气氛异常紧张,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紧聚焦在签字仪式的每个细节。整...
原创 1... 改写后的文章: 文/福星徕 编辑/福星徕 18世纪中期,欧洲爆发了一场震动世界的战争——七...
原创 世... 《将相和》的故事家喻户晓,蔺相如以大局为重,宽容礼让,廉颇则知错能改、负荆请罪,二人因此成为千古美谈...
原创 隋... 历史回顾 隋朝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隋文帝杨坚做出了一个震动朝廷的大决定:废除了长子杨勇的皇...
出土文物证明:曹操缴获吕布的方... 吕布是汉末第一高手而不是三国第一名将,因为吕布驰骋疆场单挑无敌的时候,还没有天下三分,将其列为“三国...
原创 这... 大家好,我是「鉴古知今阁」阁主!千年历史烟云总在时光中留下斑驳印记,你是否常被史书里的宏大叙事吸引,...
原创 探... 北魏各族人民大起义的历史背景与深远影响 作者:多芬奇 编辑:多芬奇 北魏各族人民大起义是中国...
原创 流... 在清宫剧中,我们常听到皇帝对犯人下令:“流放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这句话几乎成了许多历史剧的经典台...
原创 他... 公元190年正月,关东的诸侯集结兵力,展开了讨伐董卓的行动,总共有十一位州郡的领导者参与了其中。具体...
原创 龙... 我想写一本书,题目是《让美国像苏联一样解体》。这可不是空口白话,美国确实正在走向解体的道路,步伐越来...
原创 清... 这位令人敬仰的大才子就是陈衍庶,他的两个儿子分别是时任民国大总统的东北王张作霖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
原创 父... 改写文章 背景与引发的决策 在公元1656年6月,孝庄太后传下懿旨,开始着手为顺治帝选立皇妃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