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顾
隋朝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隋文帝杨坚做出了一个震动朝廷的大决定:废除了长子杨勇的皇太子之位,改立次子晋王杨广为皇太子。杨勇被立为皇太子是在开皇元年(公元581年),他一度身为皇太子足足二十年,突然被废除,这一变动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和讨论。
杨勇被废除与杨广的谋划密不可分。作为一名想要继承皇位的王子,杨广深知,要成为皇帝,首先必须削弱杨勇的权势。因此,他通过种种手段,暗中与自己的一些亲信共同构陷杨勇。然而,杨勇的被废不仅仅是杨广一手策划的结果,杨勇自身的行为和性格也对这一结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隋朝之后的唐朝在历史上有过类似的权力斗争,例如唐初的“玄武门之变”,唐太宗李世民为争夺皇位,不惜发动宫廷政变,虽然唐高祖李渊的长子李建成是一个合格的皇储,但他仍然无法避免被推翻的命运。李建成若能像李世民一样受到父亲李渊的信任和喜爱,或许唐朝的历史将会大为不同。而杨勇若能像李建成那样,稳重可靠地履行皇储职责,也许他就不会遭遇废除的命运,杨广的行为也许就无济于事了。
据史书记载,与李建成相比,杨勇的缺点显而易见。即便没有杨广的竞争,杨勇的皇太子之位也未必能保住。换句话说,杨勇被废除的原因,既有杨广的算计,也有杨勇自身的不足。从这点上看,杨勇的命运并非完全由外力决定,他同样要为自己的失败承担部分责任。
杨勇的优点并不少。《隋书》记载:“勇颇好学,解属词赋,性宽仁和厚,率意任情,无矫饰之行。”这些优点也使得他能够稳坐皇太子的位置二十年。然而,这些优点并不足以掩盖他在父母心中留下的失望。杨坚本是一位崇尚节俭的帝王,他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以身作则,展现简朴节约的作风。作为皇太子,杨勇更应该为国家的百姓树立榜样。然而,杨勇却是个贪图奢华、享乐主义者。杨坚曾多次批评杨勇的奢靡之风,甚至警告他说:“历观前代帝王,未有奢华而得长久者……”杨坚曾告诉杨勇:“吾昔日衣服,各留一物,时复看之,以自警戒。”这句话传达了杨坚对节俭的坚定信念。
杨广则深知,若想赢得父皇的心,就必须在这一点上显得与杨勇截然不同。杨广的主要支持者之一杨素的弟弟杨约在为杨广出谋划策时,曾明确指出,杨广“躬履节俭,有主上之风”。即便杨广的节俭行为可能有些许作伪,但在杨坚眼中,两个儿子一对比,杨广的风格更为符合自己的理想。对于杨勇那种奢华、与自己背道而驰的行为,杨坚自然不满至极。
除了奢侈的生活方式,杨勇的荒淫无度也是他被废的重要原因之一。杨勇虽有妻子元氏,但他却宠爱许多妾室,放纵自己的欲望,丝毫不顾及妻子的感受。史书中记载了他的一些荒唐事例,如杨勇曾向卫王抱怨:“阿娘不与我一好妇女,亦是可恨。”他甚至将皇后侍女视作自己的“私物”,这使得他在父母面前的形象更加败坏。
更糟糕的是,杨勇的荒淫行为让独孤皇后深感不满。独孤皇后性格多疑且极为嫉妒,她不允许丈夫杨坚宠爱其他女子,而杨坚在她的管束下也顺从她的意愿。独孤皇后对丈夫有着不容质疑的影响力,而她显然希望自己的儿子杨勇能遵守一夫一妻的传统,远离奢华与荒淫。然而,杨勇对妻子的不敬和对妾室的宠爱让她极为不悦。相较之下,杨广在这一方面则表现得十分得体,他唯有萧妃一人,展现了与杨勇截然不同的风范。
杨勇的身边自然也有一批忠心的支持者。随着他成为皇太子时间的延长,他的势力逐渐壮大,许多人对杨勇的忠诚也愈发坚定。然而,正是因为这些势力的存在,杨坚才对他产生了不信任。随着杨勇权力的增长,杨坚开始感到不安,这也加剧了父子间的矛盾。
在公元598年,杨坚曾下令发布《停百官朝贡东宫诏》,禁止百官和地方官员在朝贺时直接进入杨勇的东宫,这让杨坚对杨勇的行为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质疑。他认为杨勇的行为已越过了皇储的界限,甚至做出了一些只有皇帝才能干的事情。这一举动标志着杨坚开始对杨勇的权力产生深刻不满。之后,杨坚又将亲信派遣到东宫驻守,并下令将杨勇的亲信逐出,这一系列措施无疑加剧了父子之间的隔阂。最终,杨坚在决定废除杨勇的皇太子之位时,甚至表示:“我恒畏其加害,如防大敌。”由此可见,父子之间的裂痕已经无法修复。
如果说杨勇的奢华和荒淫,杨坚能够容忍并加以劝诫,然而当涉及到权力的争夺,杨坚作为一国之君,绝不可能让步。为了防止杨广重复杨勇的错误,杨坚还专门发布了诏令:“东宫官属不得称臣于皇太子”,以表明自己对于权力的控制。
综合来看,杨勇被废除的原因不仅仅是杨广的一手操作,还包括他自身种种缺点。杨广的做法,虽有操控的成分,但也体现了他对父母性格的精准把握。若杨勇能够像李建成一样稳重,杨广的行动就毫无意义。然而,杨勇的自身缺陷使得他最终丧失了皇储之位,怪不得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