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令人敬仰的大才子就是陈衍庶,他的两个儿子分别是时任民国大总统的东北王张作霖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陈独秀。对于不少人来说,可能会感到困惑:这两个人,一个姓张一个姓陈,看似毫无关联,怎么会成为兄弟呢?陈独秀的情况还能理解,毕竟他和陈衍庶一样姓陈,但张作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今天,我们就来揭秘一下陈衍庶和他两个儿子之间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陈衍庶(1851—1915),出生于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白泽湖乡)。他在清光绪元年中举,成为举人,之后进入东北任职。凭借出色的政绩,他的官职逐步晋升,这也为他日后的财富积累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在日俄战争爆发后,许多中国商人趁机大肆贩运马匹谋取暴利,而马匹途经陈衍庶的管辖区域时,必须支付牲口税,而且这一部分税款不需要上交国库。正因如此,陈衍庶赚得盆满钵满,成为了东北一带的富豪之一。此外,陈衍庶还在沈阳、天津、北京开设古董铺,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北京的崇古斋,由他亲手创办。
虽然陈衍庶在官场和商界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有一件事令他感到十分郁闷——他三任妻子都没有为他生下儿子。孟子曾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对于陈家来说,家族传承显得尤为重要。于是,陈衍庶决定从兄长陈衍中的家中物色继承人。正巧,陈衍庶的侄子陈独秀在家乡安庆参加府试,并且一举获得了秀才第一名。陈衍庶认为,陈独秀聪慧过人,只要加以栽培,必能成材,前途光明。所以,他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过继陈独秀为自己的继子,并在陈家祠堂正式办理过继手续。此后,陈衍庶带着陈独秀返回东北,并开始着力培养他。
回到东北后,陈衍庶非常重视陈独秀的教育,几乎事事亲力亲为,陈独秀也不负众望,迅速成材。然而,随着陈独秀思想的逐渐发展,他的观点变得越来越激进,远远超出了陈衍庶的接受范围。由于陈独秀的思想过于前卫,他屡次遭到官府通缉,而身为官员的陈衍庶也因此多次陷入困境。尽管如此,陈独秀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用事实证明了这条道路的正确性。或许在九泉之下,陈衍庶若能得知陈独秀的成就,他定会为自己的栽培感到欣慰。
那么,陈衍庶和张作霖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这要从张作霖的少年时代说起。张作霖出生在奉天海城,13岁时,他的父亲张有财因赌博而被人杀害。为了给父亲复仇,张作霖和二哥将杀害父亲的仇人一一解决,虽然二哥被捕,张作霖幸运逃脱。为了生存,张作霖四处打工,做过无数苦活,最终进入了清朝的兵营,开始吃公粮。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张作霖见清军惨败,便回乡当起了兽医。后来,他与一位地主家的女儿赵春桂结婚,也就是张学良的母亲。但随着家中经济的困窘,张作霖不得不投身土匪生涯,并迅速成为了土匪头目。
张作霖的崛起引起了清朝政府的关注。此时,陈衍庶正在东北担任官职。由于张作霖的土匪势力对当地的治安构成威胁,朝廷指派新民府知府陈衍庶率兵围剿。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官员,陈衍庶决定先了解张作霖的情况。经过一番调查,他发现张作霖果然是个不凡之人,有着极大的潜力。于是,陈衍庶决定以招揽为主,主动向张作霖提出合作,邀请他加入自己的队伍。
张作霖见机会难得,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陈衍庶的邀请,从土匪头子一跃成为了正规军,并且成为了陈衍庶的得力助手。随后,张作霖担任了陈衍庶的保镖,负责知府的安全防卫工作。在与陈衍庶的接触中,张作霖逐渐被陈衍庶的正直与学识所折服,对他敬仰已久。
在此期间,张作霖与陈衍庶的继子陈独秀也逐渐建立了深厚的关系。张作霖从小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因此他对陈独秀非常羡慕,陈独秀每天都能在府中读书,而陈衍庶也时常亲自辅导他。张作霖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他心中始终渴望能够读书,渴望能够有更广阔的视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张作霖决定拜陈衍庶为义父,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学习文化。陈衍庶得知张作霖的想法后,欣然答应了他,这也让张作霖成为了陈衍庶的义子,陈独秀的义兄。
从此,张作霖不仅是陈衍庶的保镖,更是他的学生和义子。他勤奋好学,经常向陈独秀请教,逐渐弥补了自己在文化上的不足。几年的时间,张作霖的文化修养有了显著提升,逐步成长为一位文武双全的人才。
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随着陈独秀思想的日益激进,他开始参与反清活动。在清朝政府即将对他进行追捕时,陈独秀选择前往日本留学。尽管陈衍庶因此受到了牵连,但他在东北的势力依旧稳固,清朝也无力对他进行更严厉的打压。辛亥革命前,陈衍庶意识到清朝的覆灭已经不可避免,于是向朝廷递交辞呈,决定回到故乡安庆度过晚年。而张作霖则继续留在东北,逐渐成为一代枭雄,最终成为民国大总统。
尽管父子天各一方,张作霖心中始终没有忘记义父的深恩大德。1913年,陈衍庶去世。1926年,张作霖得知义父去世的消息后,深感痛惜,并感慨道:“能有今天的成就,全靠义父的提携与栽培,义父的恩情,我张作霖永远铭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