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中涌现出不少奇人异士,他们在严寒刺骨的冰雪之中与日伪军展开殊死搏斗,留下了许多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今天要说的,就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佩的奇才——刘玉泉。
刘玉泉1920年出生于山东临沂。1928年,家乡遭遇了严重的饥荒,许多人因此丧生。年幼的刘玉泉随家人四处乞讨,辗转来到东北。在找到栖身之所后,家境依旧贫困,生活拮据,只得给地主家干些苦力活。
1931年,日本军队发动侵略,东北局势骤变。当时,一部分东北军不愿意撤退,选择留下与日军抗争。同年,11岁的刘玉泉因家庭纠纷离家出走,毅然跟随东北军投身抗战。年纪虽小,个头矮小,无法直接上前线扛枪作战,只能做韩旅长的警卫员,辅助在侧。
有一次遭遇日军伏击,韩旅长因烟瘾犯了,双腿无力,行动迟缓。刘玉泉虽个头小,却力气惊人,拼命拖拽着韩旅长,成功带他脱离了敌人包围圈。旅长感激涕零,立刻认刘玉泉为干儿子。那时的东北军依旧保持旧军队的等级作风,干儿子的身份令他备受尊敬,大家都听他的指挥。
1932年,刘玉泉跟随队伍作战时,遇到了抗联游击队。两支队伍联合抗敌,休息时闲聊。游击队员告诉他,抗联的官兵关系融洽,领导不欺负士兵。刘玉泉一听,觉得这队伍好,便把枪还给东北军,放弃了“旅长干儿子”的身份,转投抗联。
进入抗联二军六师后,刘玉泉很快卷入一场激烈战斗。带他入队的是一名排长,待他如兄长。一次攻打日军炮楼时,排长英勇冲锋,结果被击断了胳膊,被战友抬下阵地,却遗失了珍贵的三八式步枪。抗联装备稀缺,师长见状极为愤怒,严厉训斥了排长。没走多远,排长壮烈牺牲。
大哥牺牲让刘玉泉痛彻心扉,他誓言报仇。不久,炮楼被攻下,刘玉泉抱起机枪,对着被俘的敌兵连续扫射,将他们全数击毙。事后,师长批评他不能滥杀俘虏,提醒他以后要遵守规矩。
尽管被批评,师长依然欣赏刘玉泉的勇气和能力,任命他为自己的警卫班长。此后,刘玉泉肩扛机枪奋战多次,多次救过师长的性命。
有一次激烈交战,师长情绪激动,起身欲冲锋,刘玉泉及时拉住他。就在这一瞬间,一颗子弹射中刘玉泉的左上臂。战斗结束后,师长亲自带人固定住刘玉泉的四肢,掏出刀子割开伤口,拼命挤出弹头。刘玉泉后来常向家人讲起这段经历,感慨师长亲自为他做手术的情谊。
随着日伪军实行“归屯并户”政策,将百姓迁集中居住并严格控制粮食,抗联的生活变得极其艰难。刘玉泉所在队伍曾有48天无粮可食,只能啃谷糠充饥。谷糠不仅毫无营养,还让人便秘,吃后大便困难,有时甚至要用棍子辅助排便。为避免困境,队伍冒险派人下山,买回少许豆油,大家靠喝豆油缓解难题,终于才顺利排便。
关于饥饿的痛苦,刘玉泉终生难忘。有一次,队伍在山脚下发现一片白菜地和大葱,饿极了的战士们冲上去生吃野菜。突然,日军追了上来,队伍只能仓皇撤退。可是有个十三四岁的小战士因饥饿难忍,死活不愿离开,坐在地上啃白菜叶,最终被日军抓住,惨遭杀害。
还有一个更令人心酸的故事。一个受伤战士因队伍不能携带,留在山中用窝棚养伤。给了两袋黄豆作粮食。数月后,队伍因严重缺粮,才想起他。找到窝棚时已倒塌被烧成灰,满地散落着黄豆。战士们饿得发狂,抢着吃豆子,后来发现豆子里满是蛆虫,再扒拉扒拉,竟发现战士已经死亡多时。但饥饿让他们无暇顾及,依旧继续吃着豆子。
抗联大多数时间都在山林中与日军周旋。夏季,林中野菜繁多,燕尾草、刺老芽、蕨菜等成了美味;秋天则靠采蘑菇维持生命;到了严冬,食物匮乏,许多人因此冻饿而亡。抢夺敌方伐木场和开拓团成了获取粮弹的最佳途径,这些地方敌人稀少,一旦攻占,便能获得大量补给。
有一次,队伍攻下一个伐木场,宰了拉木头的牛,做成牛肉饺子。两人轮流站岗,刘玉泉是其中一人。待大家吃完饭,换岗时,他才回去吃饺子。师长见状命司务长再包一锅饺子。饺子香气四溢,两人很快吃光。师长问“吃饱没?”刘玉泉沉默。司务长又包了一锅,依旧很快被吃完。如此三次后,师长仍察觉两人未饱,继续让司务长包。但司务长不堪其扰,最终被关三天禁闭。刘玉泉对此印象深刻,这次大吃特吃虽连累司务长,却是长期饥饿后的本能反应。
9月中旬,刘玉泉被调到大连甘井子区,任苏军警备司令部副司令,负责地方社会治安。一次他外出办事遇到突降大雨,跑到路边屋檐下避雨。忽然身后门开,一位老人坚持让他进屋避雨。屋内,一名女子披头散发,躺在床上盖着被子,刘玉泉心中顿生警觉。
这时两名喝醉的苏军军官进门,笑称“你也是来玩的吧?”刘玉泉出示证件,两人立刻敬礼。他随即带他们出去,严厉警告这是违反纪律行为,命令离开。其中一名战斗英雄因醉酒拒绝离去,刘玉泉掏枪准备缴械带回接受惩罚。那人突然抢过枪指向刘玉泉。
刘玉泉出身枪林弹雨,临危不乱,迅速侧身上膛,连续开枪六发,将其击毙。事后苏军调查此事,将刘玉泉关押三个月,最终无罪释放。
解放战争期间,刘玉泉继续奋勇作战。建国后,他历任辽阳公安二师公安团参谋长、北票兵役局局长、抚顺军分区后勤部部长。1978年退休,1985年辞世。
刘玉泉不仅是东北抗联中的奇人,更是无数无名英雄的缩影。他们以生命和鲜血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岁月,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