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张学良在接受采访时说:“对于九一八事变,我判断错了,后来有人骂我,说我不抵抗,我一点也不服,我没有错”。
可见,关于九一八事件,张学良并不认为自己做错了,甚至,他还宣称自己是爱国者。那么,在九一八事变中,自称是爱国者的张学良,为什么要采取不抵抗的政策?
不抵抗的原因是什么?张学良和蒋介石,谁又应该为东北沦陷负主要责任?
一、不抵抗政策的起源
“不抵抗主义政策”在中国是历史的产物。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境地,屡遭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压迫。
当权的统治阶级,不论是腐败的清政府,还是辛亥革命以后建立起来的北洋军阀政权,直到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为了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在帝国主义面前基本上是采取妥协、退让的立场;而当强敌入侵时,大多单纯强调通过所谓“外交途径”解决问题,不实行武装抵抗。
1928年4月,蒋介石开始第二次“北伐”
,很快抵达山东。日本人出兵占领济南,制造五三惨案,开枪射击中国人民,残杀中国外交官蔡公时等17人,想给蒋介石下马威,不让蒋北伐。然而,蒋介石却明确说道:“决定不抵抗主义。
由此可以看出,1928年的“济南事件”,是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本实行不抵抗主义政策的开端,也是九一八事变中东北军不抵抗行为的历史源头。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日军在东北只有数万人,而东北军的人数大约有30万人左右,除去调往关内的11万人外,留在东北的尚有20万人左右。
虽然东北军的装备不如日本,但是数量具有绝对优势;加之群众支持、熟悉地形等条件,如能坚持抵抗,会取得胜利。
即使暂时受挫,也不致落到如此惨境;在仅仅4个半月的时间里,东北三省130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全部陷入敌手。
张学良未能利用自己的优势,却执行了蒋介石的对日不抵抗政策。那么,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
二、九一八事变中,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
首先是张学良大局意识薄弱。
事实上,九一八并非是日本人的第一次挑衅,早在九一八事件之前,“中村事件”和“万宝山事件”等冲突就层出不穷,但每次的结果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因此,等到九一八事件发生时,张学良以为和以前一样,仅仅是日本人的挑衅而已,早就见怪不怪了。可是张学良低估了日本人的野心,占领东三省只是日本人全面侵华的第一步。
可以说,正是由于张学良作为领导人错误地估计了日军的野心和企图,没能够看清整体形势,最终才误了大局。
其次就是,张学良的军阀意识已经根深蒂固。
九一八之后,东北并没有完全失守,情况也并没有到了完全不可扭转的情况,东北军主力还在辽西的锦州。
关东军虽然初步得手,但整个东北局势还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
这时,全国都在看锦州。南京国民政府也下令,让张学良指挥东北军进行抵抗。但是,张学良再一次还是选择不抵抗,使得日军毫不费力地得到锦州等地。
根据后来东北军将领说法,当时张学良明确表示“不为瓦碎”。意思是只要南京国民政府一日未能发动对日全面抗战,则东北军一日不能誓死抗敌。
这番言论将张学良的军阀意识展现得淋漓尽致,“全国都要抗敌,不能只要我牺牲”。
无论是在锦州还是热河,为了维护自身军系利益,张学良一直想方设法保住自身的地盘和实力,却将祖国大好河山拱手让给关东军。
最后就是,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蒋介石一直是不抵抗的代表人物,把一门心思都花在了如何“剿共”上。
而面对外敌的侵略,蒋介石总是寄希望于外交手段和国际组织的调停。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张学良﹐都把阻止日本侵略的期望,寄托在国际社会对日本的制裁上。
事变发生后,中国驻国联代表奉南京政府之命,向国联行政院报告了日军侵占东北的情况。行政院经讨论后向中日两国发出一个“紧急通告”。
双方“务须避免一切足以使事变扩大或足以妨害和平解决之行为”,并声明将由国联行政院会议主席“与中日两国代表,协商一种确实方法﹐使两国立即撤兵”。
然而,日本人并不是傻子,虽然有国联撑腰,但日本又怎么肯将已经占领的土地给吐出来。
除此之外,当时的张学良正被毒瘾缠身,毒瘾一犯,整个人就只能蜷缩成一团,这样的人如何能打仗?一个瘾君子,如何能承担得起收复失地的重任。
三、张学良和蒋介石,谁又应该为东北沦陷负主要责任?
九一八事变后,作为当时中国最高领导者的蒋介石并没有向日军宣战,也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制止行动。
1931年9月23日,蒋介石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发表了《告全国民众书》,称;“已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确立了全国不抵抗的政策。
与消极抗日相反,蒋介石却坚持其反共立场,积极发动反共战争,扮演着甘做亡国奴的卑鄙角色。
1932年,十九路军在上海抗战蒋介石因为担心其抗战行动影响他的“剿共大业”还采取各种手段破坏十九路军的抗战,不惜丧权辱国与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此后,蒋介石更是将卖国行为进行到底,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东北、华北落入日寇手中。
直到1936年,张学良将军发动西安事变,在全国民众的滚滚抗日浪潮中,才不得不答应武装抵抗日本侵略。
相对于蒋介石明确的“不抵抗”政策,张学良则主张“全国共同抗战论”。其核心内容是全国军队不分南北,要一致共同抗战。
在事变前与事变后,蒋介石和南京政府都命令东北军不与日军冲突,东北军如违令抵抗,会出现以东北一隅之师单独对抗日军的局面。
张学良针对这一形势,在事变当夜向高级将领分析说:“保卫祖国,是我们军人的天职,更何况我们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这么多年。
但是,日本不仅仅只有这一个联队,背后全国的兵力都会源源不断地过来,这绝不是我一个人,也绝不是仅仅一个东北就可以对抗的。
我是绝对主张抗战的,但绝不能是我一个人的抗战,也决不能只是一个东北的抗战,必须是全国抗战。
如果能够形成全国抗战,那么,我东北军在前线作战是义不容辞的”。
因此,我们可以正确地区分张学良和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中的历史责任。
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时,由于军事经验欠缺,在蒋介石的误导下采取了不抵抗的错误政策,对九一八事件负有直接责任。
而蒋介石为了一己私利,为了巩固其独裁统治,不惜断送东北的大好河山予日寇,负有最主要的责任。
所以蒋介石才是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的罪魁祸首,才是东北人民的真正敌人。对于他的“宁做亡国奴,不放弃独裁统治”的卑劣思想我们应当永远谴责!
在九一八一系列抗战失败后,整个东北完全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
作为东北地区最高负责人的张学良及其执行的“不抵抗政策”对于东北沦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正是因为他的一系列“不抵抗”导致了日本加快推进侵华的步伐,使得整个东北三省大片辽阔疆土落于敌人之手。
但如果我们客观地分析“不抵抗政策”,除了张学良的军阀阶级性质和个人统领能力外,还与蒋介石、国民政府、中日实力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毛泽东曾经说过“敌强我弱,避其锋芒,整顿队伍,养精蓄锐,生聚教训,以利再战”。面临强敌时,张学良的确做到了保存实力,但是他再也没有提起过战斗的意志和决心,这是他个人和整个中国的悲哀。
1936年,张学良与杨虎城兵谏西安,终于迫使蒋介石由“准备抗战”到实行抗战。他的“全国抗战论”,也终于得以实现。
纵观张学良的一生,毁誉参半,是功还是过,只能任后人评说。对于张学良,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来视频下方的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