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张学良晚年口述,自称是爱国者,却说九一八事变不抵抗他没错?
迪丽瓦拉
2025-07-13 20:33:45
0

晚年张学良在接受采访时说:“对于九一八事变,我判断错了,后来有人骂我,说我不抵抗,我一点也不服,我没有错”。

可见,关于九一八事件,张学良并不认为自己做错了,甚至,他还宣称自己是爱国者。那么,在九一八事变中,自称是爱国者的张学良,为什么要采取不抵抗的政策?

不抵抗的原因是什么?张学良和蒋介石,谁又应该为东北沦陷负主要责任?

一、不抵抗政策的起源

“不抵抗主义政策”在中国是历史的产物。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境地,屡遭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压迫。

当权的统治阶级,不论是腐败的清政府,还是辛亥革命以后建立起来的北洋军阀政权,直到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为了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在帝国主义面前基本上是采取妥协、退让的立场;而当强敌入侵时,大多单纯强调通过所谓“外交途径”解决问题,不实行武装抵抗。

1928年4月,蒋介石开始第二次“北伐”

,很快抵达山东。日本人出兵占领济南,制造五三惨案,开枪射击中国人民,残杀中国外交官蔡公时等17人,想给蒋介石下马威,不让蒋北伐。然而,蒋介石却明确说道:“决定不抵抗主义。

由此可以看出,1928年的“济南事件”,是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本实行不抵抗主义政策的开端,也是九一八事变中东北军不抵抗行为的历史源头。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日军在东北只有数万人,而东北军的人数大约有30万人左右,除去调往关内的11万人外,留在东北的尚有20万人左右。

虽然东北军的装备不如日本,但是数量具有绝对优势;加之群众支持、熟悉地形等条件,如能坚持抵抗,会取得胜利。

即使暂时受挫,也不致落到如此惨境;在仅仅4个半月的时间里,东北三省130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全部陷入敌手。

张学良未能利用自己的优势,却执行了蒋介石的对日不抵抗政策。那么,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

二、九一八事变中,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

首先是张学良大局意识薄弱。

事实上,九一八并非是日本人的第一次挑衅,早在九一八事件之前,“中村事件”和“万宝山事件”等冲突就层出不穷,但每次的结果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因此,等到九一八事件发生时,张学良以为和以前一样,仅仅是日本人的挑衅而已,早就见怪不怪了。可是张学良低估了日本人的野心,占领东三省只是日本人全面侵华的第一步。

可以说,正是由于张学良作为领导人错误地估计了日军的野心和企图,没能够看清整体形势,最终才误了大局。

其次就是,张学良的军阀意识已经根深蒂固。

九一八之后,东北并没有完全失守,情况也并没有到了完全不可扭转的情况,东北军主力还在辽西的锦州。

关东军虽然初步得手,但整个东北局势还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

这时,全国都在看锦州。南京国民政府也下令,让张学良指挥东北军进行抵抗。但是,张学良再一次还是选择不抵抗,使得日军毫不费力地得到锦州等地。

根据后来东北军将领说法,当时张学良明确表示“不为瓦碎”。意思是只要南京国民政府一日未能发动对日全面抗战,则东北军一日不能誓死抗敌。

这番言论将张学良的军阀意识展现得淋漓尽致,“全国都要抗敌,不能只要我牺牲”。

无论是在锦州还是热河,为了维护自身军系利益,张学良一直想方设法保住自身的地盘和实力,却将祖国大好河山拱手让给关东军。

最后就是,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蒋介石一直是不抵抗的代表人物,把一门心思都花在了如何“剿共”上。

而面对外敌的侵略,蒋介石总是寄希望于外交手段和国际组织的调停。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张学良﹐都把阻止日本侵略的期望,寄托在国际社会对日本的制裁上。

事变发生后,中国驻国联代表奉南京政府之命,向国联行政院报告了日军侵占东北的情况。行政院经讨论后向中日两国发出一个“紧急通告”。

双方“务须避免一切足以使事变扩大或足以妨害和平解决之行为”,并声明将由国联行政院会议主席“与中日两国代表,协商一种确实方法﹐使两国立即撤兵”。

然而,日本人并不是傻子,虽然有国联撑腰,但日本又怎么肯将已经占领的土地给吐出来。

除此之外,当时的张学良正被毒瘾缠身,毒瘾一犯,整个人就只能蜷缩成一团,这样的人如何能打仗?一个瘾君子,如何能承担得起收复失地的重任。

三、张学良和蒋介石,谁又应该为东北沦陷负主要责任?

九一八事变后,作为当时中国最高领导者的蒋介石并没有向日军宣战,也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制止行动。

1931年9月23日,蒋介石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发表了《告全国民众书》,称;“已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确立了全国不抵抗的政策。

与消极抗日相反,蒋介石却坚持其反共立场,积极发动反共战争,扮演着甘做亡国奴的卑鄙角色。

1932年,十九路军在上海抗战蒋介石因为担心其抗战行动影响他的“剿共大业”还采取各种手段破坏十九路军的抗战,不惜丧权辱国与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此后,蒋介石更是将卖国行为进行到底,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东北、华北落入日寇手中。

直到1936年,张学良将军发动西安事变,在全国民众的滚滚抗日浪潮中,才不得不答应武装抵抗日本侵略。

相对于蒋介石明确的“不抵抗”政策,张学良则主张“全国共同抗战论”。其核心内容是全国军队不分南北,要一致共同抗战。

在事变前与事变后,蒋介石和南京政府都命令东北军不与日军冲突,东北军如违令抵抗,会出现以东北一隅之师单独对抗日军的局面。

张学良针对这一形势,在事变当夜向高级将领分析说:“保卫祖国,是我们军人的天职,更何况我们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这么多年。

但是,日本不仅仅只有这一个联队,背后全国的兵力都会源源不断地过来,这绝不是我一个人,也绝不是仅仅一个东北就可以对抗的。

我是绝对主张抗战的,但绝不能是我一个人的抗战,也决不能只是一个东北的抗战,必须是全国抗战。

如果能够形成全国抗战,那么,我东北军在前线作战是义不容辞的”。

因此,我们可以正确地区分张学良和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中的历史责任。

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时,由于军事经验欠缺,在蒋介石的误导下采取了不抵抗的错误政策,对九一八事件负有直接责任。

而蒋介石为了一己私利,为了巩固其独裁统治,不惜断送东北的大好河山予日寇,负有最主要的责任。

所以蒋介石才是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的罪魁祸首,才是东北人民的真正敌人。对于他的“宁做亡国奴,不放弃独裁统治”的卑劣思想我们应当永远谴责!

在九一八一系列抗战失败后,整个东北完全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

作为东北地区最高负责人的张学良及其执行的“不抵抗政策”对于东北沦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正是因为他的一系列“不抵抗”导致了日本加快推进侵华的步伐,使得整个东北三省大片辽阔疆土落于敌人之手。

但如果我们客观地分析“不抵抗政策”,除了张学良的军阀阶级性质和个人统领能力外,还与蒋介石、国民政府、中日实力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毛泽东曾经说过“敌强我弱,避其锋芒,整顿队伍,养精蓄锐,生聚教训,以利再战”。面临强敌时,张学良的确做到了保存实力,但是他再也没有提起过战斗的意志和决心,这是他个人和整个中国的悲哀。

1936年,张学良与杨虎城兵谏西安,终于迫使蒋介石由“准备抗战”到实行抗战。他的“全国抗战论”,也终于得以实现。

纵观张学良的一生,毁誉参半,是功还是过,只能任后人评说。对于张学良,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来视频下方的评论区留言。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岳... 好的,我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同时丰富细节和语句表达,字数也不会变化太大。 --- 岳飞有五个...
原创 世... 管仲,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军事家与政治家之一,其才智与手段常常让人怀疑他是不是穿越而来的。他不仅...
原创 东... 东吴王位之争,作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幕,发生在三国时期,具体而言,这场争斗发生在蜀汉丞相诸葛亮去...
原创 俄... 铭记历史,方能更好地展望未来 我们学习历史,目的是为了今后的发展,借鉴过去的经验与教训,从中汲取智...
原创 北... 文|史听风云 编|史听风云 自古以来,政治制度一直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极其重要的议题之一。历代王朝...
原创 阿... 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段文章,保持原意不变,同时丰富一些细节描述。 --- 雍正九年(1731年),大...
原创 抗... 东北抗联中涌现出不少奇人异士,他们在严寒刺骨的冰雪之中与日伪军展开殊死搏斗,留下了许多惊心动魄的传奇...
原创 万... 万历皇帝与张居正的变法 明穆宗朱载垕驾崩的消息传出后,年仅10岁的太子朱翊钧迅速继位,改年号为万历...
原创 日... 1945年9月2日,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气氛异常紧张,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紧聚焦在签字仪式的每个细节。整...
原创 1... 改写后的文章: 文/福星徕 编辑/福星徕 18世纪中期,欧洲爆发了一场震动世界的战争——七...
原创 世... 《将相和》的故事家喻户晓,蔺相如以大局为重,宽容礼让,廉颇则知错能改、负荆请罪,二人因此成为千古美谈...
原创 隋... 历史回顾 隋朝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隋文帝杨坚做出了一个震动朝廷的大决定:废除了长子杨勇的皇...
出土文物证明:曹操缴获吕布的方... 吕布是汉末第一高手而不是三国第一名将,因为吕布驰骋疆场单挑无敌的时候,还没有天下三分,将其列为“三国...
原创 这... 大家好,我是「鉴古知今阁」阁主!千年历史烟云总在时光中留下斑驳印记,你是否常被史书里的宏大叙事吸引,...
原创 探... 北魏各族人民大起义的历史背景与深远影响 作者:多芬奇 编辑:多芬奇 北魏各族人民大起义是中国...
原创 流... 在清宫剧中,我们常听到皇帝对犯人下令:“流放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这句话几乎成了许多历史剧的经典台...
原创 他... 公元190年正月,关东的诸侯集结兵力,展开了讨伐董卓的行动,总共有十一位州郡的领导者参与了其中。具体...
原创 龙... 我想写一本书,题目是《让美国像苏联一样解体》。这可不是空口白话,美国确实正在走向解体的道路,步伐越来...
原创 清... 这位令人敬仰的大才子就是陈衍庶,他的两个儿子分别是时任民国大总统的东北王张作霖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
原创 父... 改写文章 背景与引发的决策 在公元1656年6月,孝庄太后传下懿旨,开始着手为顺治帝选立皇妃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