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苏联
最高领导人,从
1964年开始,直到1982年去世,18年时间,一直作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其执政时间,仅次于慈父斯大林。
他在美苏争霸时期,一手将苏联推向了鼎盛时期。
在军事上,
美国军事彻底被苏联压制。美国观察员曾表示:他执掌下的苏联军队太强了,如果战争爆发,美国增援部队还在路上,苏军可能就已经推平西欧,在大西洋彼岸看着美国。
在经济方面,苏联国民收入上升到美国的67%,
工业产值达到美国的80%,稳居世界第二。
今天就跟着我的步伐,来看看这个将苏联送上顶峰的男人,这个被广大网民戏称为最平庸的苏联领导人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
请各位长按点赞,发动本次航母,让我们出发吧!
漂亮男孩
1906年,勃列日涅夫出生于今乌克兰的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亲是冶金工人,一直都希望儿子能子承父业,长大了也到冶金厂工作。
15岁时候,勋宗终于子承父业,进入工厂做锅炉工。
但勃列日涅夫却不甘于此,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读书,终于在1923年靠知识改变命运,考上了中专。老爹一看儿子比自己有出息,便放手让勃列日涅夫去闯荡江湖。
分配到工厂不久的勃列日涅夫,应征入伍成为坦克连政治指导员。
那个时候正是20世纪30年代后期,慈父的专属大扫除正干得如火如荼,导致很多苏联干部要么去见了列宁先生,要么去了寒冷的西伯利亚或者哈萨克斯坦等蛮荒地带支援建设,这就空出了很多位置。
需要身家清白的干部顶上去。
而勃列日涅夫做过工人、学生、军官,各方面的履历非常丰富,如此清白的干部当然需要重点培养。
于是勃列日涅夫仿佛氪了金,游戏开始了加速模式,经常是岗位上干几个月,就被提拔到更高的领导岗位。
到1940年的时候,年仅34岁的勃列日涅夫,就已经成了主管国防工业的州委书记。而当时的乌克兰第一书记,正是赫鲁晓夫。
巧的是,赫鲁晓夫同样也是乌克兰人。
老乡见老乡,他们紧紧抱在了一起,发誓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光发热。
就这样,
勋宗投入了赫鲁晓夫的门下,正式成为了其嫡系属下
之后德国入侵,勋宗
转入军队,担任集团军政治部主任工作,巧的是,在18集团军工作的时候,正好赶上「
小地战役
」,混到一点战功。
虽然勋宗一直说自己上了战场,但
据同事们说,他压根没参加过小地战役。
这个漂亮男孩喜欢战功荣耀的毛病,也可见一斑。
斯大林晚年喜欢漂亮男孩,勋宗凭借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一点军功,被斯大林相中,认为这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才,于是把他调进了
主席团。
斯大林去世后,
紧接着上位的赫鲁晓夫,十分喜爱听话又漂亮,而且还跟随自己多年的小老乡
,1960年把他提拔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勃列日涅夫,55岁,就这么莫名其妙成为苏联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反手就是一jio
要注意的是
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其实是个橡皮图章,本身没有多大权力。
作为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的赫鲁晓夫才是苏联实际领导人。神经大条的赫鲁晓夫显然也是对老乡不怎么客气,把勋宗当服务员一样使唤。
有次赫鲁晓夫见知识分子的时候,突然想起一幅油画,想给大家展示一下,就命令勃列日涅夫取过来。
胖嘟嘟的勋宗抱着油画出现在大家面前,仿佛一只狗熊。
赫鲁晓夫对小老乡的态度很满意,小老乡也觉得赫鲁晓夫,是英明且随和幽默的领导人,至少表面看起来是这样。
赫鲁晓夫当政的十年,做了不少事,但就是好心办坏事。
赫鲁晓夫无视农业规律,要求种植玉米,这让农民很不满意。频繁调动和取消干部特权,这让干部很不满意。取消战时状态,裁军和
削减军费,这让军队也很不满意。
就连内务部和克格勃也失去重视。
到了最后,一脑子热的赫鲁晓夫无奈走向了仕途终点。
这些既得利益者集团,推举了勋宗作为代表。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在黑海沿岸休养,大家让勃列日涅夫打电话,以中央的名义召赫鲁晓夫回来,说是有些事情需要请示。
赫鲁晓夫气冲冲回到莫斯科的会议室之后。勋宗率先站起来发言:
「你不尊重集体领导,学斯大林搞个人崇拜,而且脑子不够用,经常做一些错误的决定,所以我们要罢免你。」
就这样,好老乡勋宗将自己的伯乐赶下了台。
赫鲁晓夫被迫辞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提前开始了退休生活。
作为仅次于赫鲁晓夫的二号人物,
勋宗被选为苏共第一书记
勋宗作为既得利益者代表,马上推翻了赫鲁晓夫改革,恢复了斯大林时期的政策,恢复了干部终身制。
可是苏联在勋宗的领导下的确是走向了巅峰,那他到底做了什么呢?
高歌猛进的勋宗
1965年9月29日,苏联中央通过了一份决议,主要内容是扩大企业业务权限,加强经济核算和经济刺激。
通俗点讲,就是缩减计划经济指标,放权给企业,企业盈利越多,分配得越多。对员工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经济刺激。
随后,又在农业上进行改革,增加投资、提高收购价格、调动农民积极性等等。
一段时间下来,苏联工农业迅速发展,
到了1975年,苏联国民收入达到美国的67%,
苏联工业总产值粉丝达到美国的80%,
苏联农业总产值达到美国的85%,
这一时期,苏联人民在各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每周5天34小时工作日,基本保证全民就业,困难家庭有补贴。虽然在现代消费品方面和西方发达国家尚有些差距,但也有明显改善。
而苏联把这些经济成果,大部分投资用于建设强大的军队。
当时苏联军队拥有超过6万辆各种型号主战坦克,而北约仅仅只有1万多辆坦克,整个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被苏联的钢铁洪流威胁着。
空军方面,苏联有数千架新型飞机,当时拥有的核弹数量是各国核弹总数量的三倍还多。
苏联强大的潜艇,经常出现在美国一些国家的水域,在一定程度上,给美国和周边国家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然而这一切的成就其实不止归功于勋宗,而应该归功于团体。
勋宗的野望
赫鲁晓夫下台之后,其权力事实上是被一分为三地,除了勃列日涅夫,还有接任最高苏维埃主席的波德戈尔内和出任部长会议主席的柯西金。
苏联进入到了三驾马车时期。
刚才说到的经济和农业改革,均出自这个集体中的柯西金。
当时苏联高层选择勋宗作为话事人,主要是因为勋宗看起来很听话,温和好脾气。
在上台之初,勃列日涅夫也是比较谨慎的,他强调集体领导,由三驾马车共同执政。
这个大男孩凭借「不作为」的技能,团结了大多数干部。胸无大志的勋宗,唯一的愿望是自己能好好活,别人也能好好活,顺便让苏联平稳地运行下去。
然而随着国内经济矛盾缓解,苏联实力空前提高,勋宗开始飘了。他想要独揽大权,想把三驾马车变为个人专权。
于是他酝酿着对波德戈尔内和柯西金动手。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爆发了著名的布拉格之春。简单来说就是捷克斯洛伐共产党想要走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模式,但遭到了苏共领导强烈反对,并派遣苏军武装力量进入了布拉格。
捷克斯洛伐克提出了“改革”+“市场社会主义”,这刚好吻合柯西金的经济改革。于是勋宗趁机对柯西金的经济改革提出疑虑,开始引导对柯西金发出责难。私下不断攻击柯西金,降低他的威信。
这让柯西金十分痛苦,多次提出辞职,然而柯西金的确让很多人受益,勋宗并没有同意他的辞职申请,直到1980年,才让柯西金毕业。
另外一驾马车波德戈尔内本身年纪比较大,在1977年5月也被优化掉了。
同时以1974年为界限,勋宗性情大变。那个性情温和,乐于听取别人意见的领导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追求虚荣,语无伦次,
消极僵化的勃列日涅夫。
这也有可能是和他在1974年两次中风有关。
变身之后的勋宗就跟没了张居正的万历皇帝一样,开启了自己的快乐时光。
他喜欢收集勋章,拥有200多枚勋章的他,人送绰号“勋章帝”,这也就是勋宗这个名号的由来。
他的回忆录还获得了苏联文学艺术最高奖——列宁奖,当然了这些回忆录不难不让人怀疑是别人代写的。
勋宗还建立了自己的政治团体,"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帮"官僚集团。勋宗出生于乌克兰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市,在这里工作和生活多年,有一批故旧、同僚和下属。这些人依地域关系投靠勋宗,一个个飞黄腾达,身居高位,成了一个忠于勋宗的团体。
比如契尔年科,本人其实平庸无能,但因为他是勋宗忠心耿耿的老部下,被提拔为中央总务部长,并逐步提拔为中央书记、政治局委员,这是按照自己接班人的节奏在培养。
勋宗的儿子和弟弟都被提拔到外贸部副部长的肥缺上,他的女婿丘尔巴诺夫,几年之内从一个平常的民警一跃而成为内务部的中将副部长。
此种情况下,勃氏的官员队伍就非常稳定了,成了实际上的职务终身制。1982年苏共二十六大,选出了14名政治局委员,其中70岁以上的8人,60岁以上的4人,平均年龄70.2岁,连任率为89%
只要勃列日涅夫在位,这些人就能继续享受特权,不必担心冒出一个愣头青,扰乱苏共高层的美梦。
然而勋宗并不会永远不朽,他终将会死去。而因为二战导致的苏联人才断层问题,也终会暴露。
此时,一个年轻人,一个在
中央委员会农业秘书处工作,前途一片光明,踌躇满志的年轻人望着这座,外表宏伟壮丽,内部却斑驳腐朽的擎天大厦,发出一声感叹。
苏联,是时候改革了。
这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了,请点赞收藏转发,您的支持是我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