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在秦朝统一全国的过程当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历史给予他的评价是积极正面的。
但纵观秦昭襄王主持秦国大政的过程当中,有一件事使得秦昭襄王的名声受到了极大的质疑。
这件事情,便是白起的死亡,因为,他是秦昭襄王下令赐死的。
白起在秦国当中的作用与地位是无需多言的,乃至,将白起放到中国历史上,他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但就是这样一位,对秦国统一全国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军事人物,竟然没有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白白的折损在了秦昭襄王的手中。
既知白起的重要性,为何秦昭襄王非要将他灭了不可,史学家在研究之后得出结论,即使将秦昭襄王换成普通人,面对白起也要痛下杀手。
白起的发迹与壮大,离不开魏冉集团的帮扶。
魏冉在秦朝政局当中的地位,使得他能够独揽朝政,对于朝廷上下的人事任免有着绝对的话语权。
此时秦朝正处在蒸蒸日上的时期,对于各方面的人才极度渴望,尤其需要军事方面的将领。
秦昭襄王在这方面,与魏冉有着共同的目标。
所以,魏冉把自己认识的白起推到了前面,此时的白起作战能力与指挥才能都得到了大家的公认。
可以说,白起的兴起得益于魏冉,二人就是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在魏冉集团的庇护之下,白起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军事领域,只关心战争,而无需担心政治。
如此一来,正好弥补了白起在政治方面的缺陷,毕竟,他擅长的领域是军事,而政治敏锐性低下。
但白起与魏冉集团的深度捆绑,也使得他的立场受到了影响。
魏冉在朝堂上是重臣以外,还是威胁王权的一个重要因素,秦昭襄王对他的提防,不亚于对其他五国的担心。
这样,作为魏冉集团的白起,哪怕战功再显赫,同样受到了秦昭襄王的猜忌。
反过来说,正是因为白起的赫赫战功,才使得他有了功高震主的嫌疑。
如果魏冉能够在朝堂上屹立不倒,执掌秦朝大权,那么,白起的处境也会一帆风顺。
但秦昭襄王的成长,以及王权的增强,使得魏冉结局可想而知。
作为秦朝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雄图霸主,秦昭襄王又怎会容许他人对自己的王权做出限制,魏冉集团的覆灭也就近在眼前了。
魏冉倒台之后,白起的处境一下子飘忽不定,并不是秦昭襄王要对白起动手,而是因为白起没有政治头脑,使他在朝堂之上往往处于被动局面。
魏冉集团的身份,使得秦昭襄王已经对白起产生了猜忌之心,接下来,公元前259年的赵国之战,使得君臣二人的分歧更大。
当年,秦赵之间的战争以秦朝大获全胜为结局,白起本想乘胜追击,直接发起灭国大战,但他的行动却遭到了范睢以及秦昭襄王的阻拦。
迫于无奈的白起,只能撤兵回国,可回国后的白起,却以生病为由,拒绝领兵攻打出尔反尔的赵国。
面对白起这种操作,秦昭襄王只是当成他是在耍脾气,于是,亲自登门向他解释了当年灭国之战的困惑。
但白起的做法,却令秦昭襄王极其没有脸面,因为,他拒绝带兵出战。
面对白起的冷傲,秦昭襄王没有就范,而是直接派王陵领兵攻打赵国,或许真像白起所说,他们已经错过了灭国大战的机会。
王陵在邯郸城外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秦军损失惨重,此战,也成为了秦昭襄王执政期间唯一战败记录。
面对此种结局,秦昭襄王不得不承认失败,于是,国君和丞相纷纷登门,请求白起领兵作战。
没想到国家危难之际,白起依然拒绝出战。
一气之下,秦昭襄王只能继续向前线增加兵力,企图以秦军的优势数量碾压赵国,但结局并不如人意。
白起得知了这个结局之后,没有伤感,只是淡淡说了,“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这样的言语。
秦昭襄王再一次放下君主的脸面,登门请求白起,可结局依然是拒绝。
更有甚者,白起为了表示自己的态度,以自己性命逼迫秦昭襄王。
这种反复拒绝君主的做法,无疑将招致致命的打击,白起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死于秦昭襄王的手中。
可以说,白起是死于猜忌与君主的不满,当然,也是受白起本人的政治觉悟所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