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人中有多少祖籍来自于苏北,即便有相关的统计数字,也是个模糊的概念。苏北人对苏州近、当代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苏州市科级以上的干部,有很大一部分是苏北籍的,他们来自苏北革命老区,曾经领导过我们这座城市。其间,当时苏州的工业主要以轻、纺工业为主,而丝绸、纺织等相关企业中,苏北藉的工人起到了骨干作用,苏北话在这些企业中简直成了第二方言。
但是,苏北人并没有由此跟苏州人并起并坐,长期处在了城市鄙视链的底端。就是一个落拓到蓬头垢面的苏州土著,讲起苏北人来,也会耸肩吐舌表示不屑。
这是小市民的心态?也不尽然,有着诸多客观事实影响、左右了人们的认知。
具体事实很显然的有三个方面。
1、苏北移民大多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的荒凉之处,大致在今天的仓街、炒米浜、三乐湾、高墩墩、留园马路……从苏北过来上岸之初的草棚棚到后来稳定下来后的低倭私房,始终是苏州城贫民居所之地。
2、历史上苏北移民除了部分是产业工人外,大多从事着最辛劳的工作,男的以蹬三轮、拖板车、打短工为生;女人则做点小生意,摆地摊、烘山芋……条件稍好了,开个大饼油条店,苏州的大饼油条店十有八、九都是苏北人的营生。
3、移居苏州的苏北人跟苏州本地文化长期保持着距离,他们保留着苏北人的生活习俗、饮食习惯及纯正的苏北话,有部分年龄大的苏北移民,从小就来苏州了,老了仍不会讲一句苏州话。大多数人出门工作跟苏州人交流全程无障碍一口流利的苏州话,回家条件反射立马转换成了苏北话,如同回到了自己的领地一样。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的事实外,苏北人由于生活艰辛造成了生活中种种的粗枝大叶,这与吴地土著居居“雅致”的生活有着较大的冲突,这是苏州人垢病苏州藉苏北人的直接原因。这使得历史上苏州人跟苏州籍苏北人通婚的比例不高。一般苏州家长不支持子女嫁娶苏州籍的苏北人。
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例:
老高的女儿小高有男朋友了。老高夫妇穷开心,读书读多了就怕耽误了她的终身大事,29岁了,一桩心事落地,俩人穷笑。笑过过后自然要关注男方的情况。
小高讲了,俩人是校友,差别在于他是硕士毕业。
蛮好,蛮好咯。老高夫妇异口同声,额手相庆。家里条件如何?
小高讲了,条件好咯,他们原来住在仓街上,拆迁后住到了园区。
老高夫妇顿然脸色变了,仓街?拆迁?不是苏北人家吗?
小高脸色也变了,显然有抵触情绪。
老高夫妇相互对望着,琢磨如何告诉女儿嫁给苏北人家,他们是不会同意的。但女儿从小宠惯了,他们得注意方法方式,否则有可能她做她的,你说你说,十天半个月不跟你们说一句话,反正她经济独立了,翅膀硬了。
老高夫妇没想到的是女儿没有生气,她知道父母对苏北人家有成见。但是,在她看来这简直是迂腐到天花板了,太荒诞了。
小高振振有词:苏州籍苏北人已是一个历史概念了,他们早已从情感上彻底融入苏州了。
他们的第一代,的确贫穷,是社会鄙视链的底端;他们的第二代,除了居所仍旧相对简陋外,跟任何一个苏州人一样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从他们中间走出过医生、律师、干部、教师、私营业主……他们的第三代,从籍贯到了各个方面都是道地的苏州人了。苏北仅是他祖籍之地罢了。再说,现在的苏北发展得不要太好,就老百姓的生活而言,江南、江北已没有什么区别了。你们怎么听到苏北人这样惊讶呢。如果,查二老的祖籍,恐怕跟苏州联系也不大吧。
老高夫妇内心有丝丝悔意,当年不该创造一切条件把女儿送进985院校的,成才了把父母当学生了,看她的腔调,赛过在训诫学生一样。不过了,她讲的是有道理的,再说了当女儿的学生,何尝不是一种幸福。俩人竟然夸张地鼓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