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崇祯皇帝:你必须死!袁崇焕:杀了我,你们这是在自毁长城!
迪丽瓦拉
2025-07-14 06:02:23
0

在讲述今天的历史事件之前,作者要先给大家讲讲一个典故——自毁长城。南北朝时期刘宋支柱大将檀道济居功至伟,遭受佞臣的嫉妒和皇帝的猜忌。皇帝和几个佞臣将檀道济骗到京城后欲除之而后快,檀道济大怒:“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意思就是:杀了我,你们这是在自毁长城!身为国之脊梁,没有战死沙场却死在自己人手里,可叹!历史上其实还有不少自毁长城的事件,比如宋高宗赵构杀岳飞,明英宗朱祁镇杀于谦。

但是这其中所造成影响最大的当属崇祯皇帝朱由检杀袁崇焕了,作者今天就来聊聊崇祯杀袁崇焕自毁长城之事。袁崇焕的悲剧应该说是他和崇祯皇帝二人性格缺陷碰撞的必然结果。一个轻言浪对,一个信以为真;一个我行我素,一个疑窦丛生。最后时刻,那个叫皇太极的人点燃火药桶边上的导火索,事情的发生便不可避兔了。

刚开场是花好月圆的,就像世事的“起承转合”,第一步“起”总是波澜不惊,充满和谐意味。崇祯元年四月,皇帝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数地军务。两人的合作开始了,袁崇焕投桃报李,表示要为皇帝平辽。崇祯立即做出回应称:“朕不吝封侯之赏,卿其努力以解天下倒悬之苦!卿子孙亦受其福。”

封侯之赏、荫及子孙对一个士大夫(袁崇焕是进士出身,以文官身份领军,也算是士大夫一族了)来说,当是人生的最高追求。皇帝如此犒赏,袁崇焕再次投桃报李,表示平辽五年可成。这其实是轻言浪对,虽然在此前袁崇焕曾经炮伤努尔哈赤,但皇太极即位后,后金的战斗力继续走强。而明军苦于机制、财政以及腐朽等诸多问题的困扰,战斗力很成问題。

关于这一点,袁崇焕自己也很清楚。他接下来在回应给事中许誉卿的疑问时表示,所谓五年平辽只是“聊慰圣心耳”。袁崇焕以这样的人生态度与处世晢学,遭遇崇祯的信以为真和锱铢必较,危机的降临便是不可避免了。当然危机不是一步达成的,历史为两人都提供了足够宽大的舞台,让他们的性格缺陷充分暴露,并一步步走向碰撞。

袁崇焕接下来的令崇祯很不爽的事是要钱,准确地说是催讨拖欠的军饷。袁崇焕刚去辽东,宁远叛乱就发生了。明军的机制、财经以及腐朽问题在袁崇焕面前一览无遗。宁远十多个兵营反叛,巡抚毕自肃、总兵宫朱梅、通判张世荣、推官苏潏淳等人被杀。现实问题如此触目惊心地表达出来,袁崇焕怎么办?

他分两步走,先是和兵备副使郭广秘密谋划,诱捕了反叛主谋张正朝、张思顺,杀了十五个人,从而暂时平息了反叛。二是向皇帝请饷,请发宁远军所缺的四个月兵饷,袁崇焕以为,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但崇祯却不以为然,他在朝堂上透过现象看“本质”地说:“将兵者果能如家人父子,自不敢叛,不忍叛不敢叛者畏其威,不忍叛者怀其德,如何有鼓噪之事?”

崇祯对实实在在存在的军饷拖欠问题避而不谈,反而从道德层面苛求刚上任的袁崇焕必须一劳永逸地解决反叛问题。两人在观察和处理同一事务上出现了不同的角度和心态,崇祯甚至在礼部右侍郎周延儒的诱导下怀疑袁崇焕恃边逼饷,借此中饱私囊。他对袁崇焕的信任缺失己然呈现。

接下来,袁崇焕先斩后奏杀死皮岛守将毛文龙,进一步刺激了崇祯的疑心。对崇祯皇帝来说,毛文龙是有功的,他在皮岛上多次袭击清军后方,从而牵制了清军南下的进程,这就是功劳。但对袁崇焕来说,毛文龙拒绝其清理东江军饷的命令,有虚功冒饷之嫌。由此,清理明军腐朽、树立在辽东的威信便成为袁崇焕随后必做的一件事情。

崇祯二年(1629年)六月初五日,毛文龙在皮岛死于袁崇焕的尚方宝剑之下,此前,崇祯对此事一无所知。在崇祯看来,毛文龙死于什么罪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袁崇焕蔑视权威、先斩后奏杀死了毛文龙,这个是他不能容忍的。但崇祯还是忍了下来,在两人的性格碰撞中,崇祯的性格事实上也是细腻、丰满、富有曲线的,或者说他的燃点还未达到。

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尚方宝剑的确是自己亲赐,袁崇焕先斩后奏的举动在规则范围之内。二是“平辽”还指望袁崇焕去完成,和毛文龙的命甚至是自己的权威相比,崇祯帝认为“平辽”更重要。由此,崇祯由着袁崇焕往前走还“传谕爆文龙罪,以安崇焕心”。其良苦用心,非局中人不能感受。

事后分析起来,指望袁崇焕“平辽”的确是崇祯最后的底线,这个底线一旦突破,袁崇焕就会死得很惨。但很遗憾,历史的残酷就在这里,它不差分亳地向前演绎,每一个节点都在指向皇帝性格缺陷的最后爆发。崇祯杀袁崇焕,真是每一个节点都可疑,每一个节点都在引领皇帝疑心的大发。

崇祯帝二年十一月,皇太极率领的清兵从蒙古绕道入关,遵化失守,袁崇焕率师回京救援。在广渠门外,袁崇焕的部队打败了清军的围攻。历史的第一个节点不期而至:未经崇祯许可,袁崇焕率师回京,目的可疑。第二个节点很快如影随形,袁崇焕请求崇祯准许他的部队入城休整,以利再战。

这个在崇祯帝看来,也是目的可疑,但袁崇焕不自知。在此之前,他的身上累积了皇帝太多狐疑的目光,危机一触即发。关键时刻,聪明的皇太极递上那根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施反间计,使崇祯相信袁崇焕和他有密约。袁回事也罢,请求准许他的部队入城休整也罢,都是这个阴谋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被清军俘虏的杨太监适时放了回去,向皇帝报告袁崇焕的险恶用心。袁崇焕在崇祯愤怒和狐疑的心态下入狱,成为大明王朝悲情时代分量最重和最著名的牺牲者。但是当时崇祯并没有认识到袁崇焕的重要性,并没有觉得他是大明王朝最后一道长城。崇祯三年八以“谋叛罪”被凌迟处死,抄家,兄弟妻子流放三千里——大明的防线至此不摧自毁。

果然袁崇焕死后,辽东崩坏,崇祯失去最后一道防火墙,大明的崩溃进入倒计时。但一切已经于事无补,大明之毁随于性格之毁,诚哉斯言啊。当若干年后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之时,想起被自己杀了的袁崇焕有是何种心情呢?也许崇祯会想起刘宋大将檀道济的那句话:杀了我,你们这是在自毁长城!令人扼腕长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红色故事绘丨《彭湃》 红色故事绘——每日荐读 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学好“四史”,永葆初心、永担使命。...
原创 神... 1986 年盛夏,四川广汉鸭子河畔的考古现场被一场暴雨笼罩。当考古队员掀开层层夯土,两座堆满青铜器的...
原创 他... 朝鲜战争爆发71周年之际,电影《长津湖》上映,生动再现了志愿军在激烈战斗中的坚强意志。影片展现了志愿...
原创 从... 在三国历史中,蜀汉的五位名将中,除了马超的死亡年岁被《三国志》明确提到,其他几位名将的出生年份和去世...
红色故事绘--每日荐读《彭湃》 红色故事绘—每日荐读 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学好“四史”,永葆初心、永担使命。 ...
原创 张... 若张作霖未死,东北军能否抵抗九一八?——如果少帅接手后的正确应对策略 近年来,我偶然间翻阅了几本民国...
原创 蒋...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中国近代那个硝烟弥漫、百姓苦难深重的特殊时期,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通过搜...
原创 残... 残唐五代之时,社会动荡,英雄豪杰纷纷崛起,成就了这段历史的传奇。在这片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涌现了十六位...
原创 历... 作为当今世界拥有最大国土面积的国家,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横跨欧亚大陆,尽管其政治核心主要位于欧洲部分,但...
原创 吕... 好的,我帮你把这篇文章改写一遍,保持原意不变,字数相近,并适当增加一些细节描述: --- 文丨煜捷...
风雨兼程 初心如磐,祝中国共产... 从1921年到2025年,104年风雨兼程,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用奋斗将一项项伟...
美国早期贸易逆差的根源 弗朗茨·泽维尔·哈伯曼 (Franz Xaver Habermann)。 Vuë de Boston...
学术争鸣丨“千斯仓”宋代钞版辨... 编者按: 2024年适逢纸币诞生千年,在中国纸币研究中始终无法回避的就是“千斯仓 ”钞版和“行在会子...
让考古遗址“保下来”“活起来” 考古遗址,不仅要“保下来”,更要“活起来”。近日,国家文物局公布新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山西陶寺...
原创 抗... 兰州和平门:短暂的名字与深远的历史印记 兰州的“和平门”,这个名字虽然存在的时间很短,却承载了丰富的...
评弹新声忆峥嵘 《足迹·忆陈云... 东方网记者王泳婷7月3日报道:“市河潺潺映古今,阵阵弦歌忆伟人。强国复兴今正是,薪火相传赤子心。”一...
原创 李... 1978年5月,曾经的抗战英雄王近山已经临终,但在他临终的时刻,似乎又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他时...
原创 雍... 《雍正王朝》中,胤祥的身份虽然未明确交代,但剧中通过多次提到他母亲的高贵背景,间接揭示了他的非凡出身...
原创 一... 声明:本文内容均综合网络资料及个人观点撰写,请知悉。 有一种说法听起来让人难以置信——一个军竟然配...
刘备为何不用张飞,而以魏延督汉... 全文共1993字 | 阅读需5分钟 219年((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八月,汉中王刘备回到成都,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