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揽史说
编辑|星揽史说
一代名相萧何,在汉初不以军功为最,却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独特的眼光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万世之功,
是汉初布衣将相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是中国古代鲜有的得以善终的丞相
。
本文主要梳理萧何由秦朝时的主吏掾,在追随刘邦后逐步登上汉朝相国的位置的过程;他为西汉王朝的建立倾注心血,始终忠于刘邦,
却不时遭到怀疑,但他能从善如流,才得以化险为夷,在晚年因未能及时隐退,系于牢狱之灾,险些丧命
。
但萧何能够顺应时势,除秦苛法、制九章律,以治理国家,可谓功在当代,利益后世
;直到东汉也被几代帝王祭拜,礼遇如此之高。
不是小气的人
萧何擅长文吏的差事,精于断案狱令之事,因考科第一被秦高官提拔。
一方面说明萧何并不为追求利禄的鼠目寸光的普通小吏,确有治理之才
,后来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
刘邦为泗水亭长时奉命送刑徒去咸阳修皇陵,萧何大力赞助,“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
可见萧何确不是小气之人,也为后来在论功行封打下基础。
追随刘邦
的人除了萧何的社会地位稍高些,其余基本多为布
衣,
他有一些管理的才能和经验,刘邦任命其做丞督,也是情理之中的
。
陈胜吴广死后,项羽立楚怀王为帝,依据怀王之约,先入关中称王。
因项羽生性残暴,刘邦被认为有长者之风,得以入关。汉元年,沛公西入关中,在平定咸阳之后。
“诸将皆争走金帛财务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其中萧何收秦图书之事,有很大的历史意义。
可见萧何的与众不同,他并不是贪财好利之徒,而是具有独特远见的政治眼光。才使得后来汉王得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
为其后来称帝后得以很好的治理国家提供重要的档案材料。
在金史中有这样的记载:“窃为汉高帝入关,任萧何而收秦籍,唐太宗即祚,命魏征以作《随书》。盖历数归真主之朝,而编载前代之事,国可灭史不可灭”阿鲁图显然是将萧何作为榜样的。
萧何的这一举动,显然让后人注意到了保存史料的重要意义
。
项羽不服从怀王之约,平定河北后,率军四十万西入关中,驻军鸿门。沛公只有二十万军队,
刘邦因军事实力无法与项羽抗衡,因项伯的帮助刘邦才得以解鸿门之危
。
项羽自立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三分关中,刘邦欲攻项羽。
萧何劝谏,为其分析在汉中称王胜于死。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汉中,养其民以至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
说明萧何有独到的政治眼光,萧何一直据守此地,汉中也成为刘邦得与项羽对抗的根据地。
汉元年,刘邦就国后,任命萧何为丞相,留守巴蜀,镇抚关中,抚慰百姓,不时供给军粮,萧何为刘邦提供了必备的军需物资。
由此观云,萧何担任丞相之职也是很自然的。
萧何同时还有伯乐的识人眼光,韩信因得不到刘邦的重用连夜逃跑,萧何将其追回。
高祖怒骂,萧何谓高祖曰“至于信者,国士无双,……欲争天下非信无所计事也。”
后以礼拜韩信为大将,为刘邦挽回了一员大将,韩信确实如高祖所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为其得天下立下大功。
也说明萧何确实有伯乐的眼光,从此确立了其丞相的地位。
汉五年,刘邦称帝,在讨论论功行封时,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酇侯。
引起诸臣的不满,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馀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
。
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以猎人和猎狗为喻,
说萧何是发号施令的猎人,而立军功的将领只扮演猎狗的角色。
加上当年萧何在刘邦为亭长时在给刘邦的资助就比别人多两百钱,萧何还让家族中能作战的十几人都跟随刘邦从军作战。
加上鄂千秋进言,说萧何守巴蜀立的是万事之功。
而曹参立的是一时之功,所以萧何的功劳排在第一,才使得众人才服。
说明刘邦对萧何的重视与信任,萧何的功劳最高,自然他的地位就比较稳固了。
萧何奇人辉煌的原因
萧何不仅很有智慧,还能从善如流。他由丞督事
到相国的十年时间及在成为相国后做事都是很谨慎
的,
并且对刘邦忠心耿耿在遭到刘邦的多次怀疑后,由于萧何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最终化险为夷。
尤其在任相国后,
因为民请上林苑为耕地,系于牢狱之灾,险些丧命
。因陈都尉为其说情,才幸免得以善终。可见,刘邦与萧何的关系是微妙的。
汉三年,刘邦与项羽逐鹿关中时,
萧何留守巴蜀,可谓忠心耿耿,不时为其补充军粮,刘邦却“上使使者劳苦丞相”
。
可见刘邦在外征战,对留守巴蜀的萧何并不信任,派使者明则慰劳丞相,
实则来打探萧何的举动。说明刘邦为人的谨慎和猜忌,生怕后院起火
。
其门客鲍生建议“莫若遣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之”。萧何听从他的建议,果如其然,刘邦大悦,萧何才得以宽心。后来在论功行封时,
说萧何曾举家数十人随自己入军作战,萧何功劳最盛,这也是原因之一
。
汉十一年,此时的萧何已经居于相国的高位,也并不那么轻松。
刘邦平定陈豨叛乱,萧何献计除掉韩信,刘邦令五百人都尉为相国卫。众臣为其道贺,独召平悲伤。
召平是故秦东陵侯,秦灭亡后,为平民,因种冬瓜众人讥讽把他称冬瓜侯,他还是很有眼光的。正所谓旁观者清,召平为其分析其形势的危险,
他说“祸自此始,夫置卫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赏军”
。
刘邦所派的侍卫明则彰显优待萧相国,实则监视萧何的所作所为。刘邦的这一举动无非是因为韩信、陈豨的叛乱已经让他如芒在背,怕萧何也乘机作乱。
萧何听取他的建议,拿出家产以充军用,再次摆脱险境,得以幸免。
汉十二年,黥布叛变,刘邦亲自带兵平定此次叛乱,并“数使使问相国何为”。萧何自从入关中有十几年,得百姓心,百姓都依附于他。此时的刘邦不安的,若萧何背叛,关中强大百姓随萧何后果难料
。再次派人监视萧何,客有劝相国曰“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赊贷
。
以自污,上乃安心,从其计,乃悦”。可见萧何在关中深得民心,
只有自毁名声才不至于被刘邦猜忌和憎恨
。
这三次猜忌是一次比一次严重,如果萧何没能听从他们的建议,可能也只会布韩信之后尘。
就在于萧何能够从善如流,才得以化险为夷。接着的为民请上林苑一事,是萧何人生中一次最大灾难,险些毁了自己一世英明。
汉十二年,因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都荒废了,萧何为民请命,
使高祖让出空地给百姓耕种,不收赋税
。高祖大怒,以为“萧何是收贾人贿赂,令收之入狱”。
后王衙卫为其求情,说他在留守巴蜀时未收受贿赂,此时更不会为诱惑所动,
为民请上林苑实在是一个丞相的职责。还提到秦朝君主不知道自己的过错,而靠臣子为其分过而灭亡的道理,刘邦最终认识到自己理亏才赦免萧何。
刘邦之所以如此对待萧何,是因为萧何在关中的影响太大,功高镇主,
后来还是念旧萧何的忠心,才未忍心除掉萧何,最终得以幸免。
身为丞相何为何不为,既要心忧天下,为百姓的利益考虑,还要揣测帝王心理,实在难以兼顾平衡。
如
果萧何能从这几次劫难中能够效仿张良及时功成身
退,也不会系于牢狱之灾,险些丧命。
萧何虽身居高位,何尝不是胆战心惊,其以汉十二年最为严重,其辉煌的背后也难免多劫难。不过萧何就是萧何,他虽身处险境,还是能摆脱困境,
成为历史上鲜以善终的一代丞相,对汉初的建立立下万世之功,因此对汉初及后世的影响深远
。
顺应时势制定九章律
萧何能顺应时势,改弦更张,于高帝十二年,“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胡三省在注释中
提到“萧何據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废除秦朝苛法,制定九章律。
因为秦人厌恶苛刻的峻法已久,加上汉初动荡的政局刚刚平静下来,
只能实行休养生息的治国之策才能恢复发展经济,实现社会安定。
加上刘邦进入关中以后实行约法三章,在汉王朝建立以后,仅仅凭借此法不足以控制奸邪之事。萧何能看到时局的变化,因此才改变秦律,矫枉过正。
九章律是沿袭秦法,也是根据时宜的变化有所改进,但对后世影响深远。
惠帝二年,萧何死后,曹参为相国时,凡事无所变更,遵从萧何的治国之策。
百姓或官员有小过失,都不予追究,形成一种宽松的社会环境。
曹参常与官吏饮酒大醉,惠帝怪曹参不问政事,令其子劝说,后曹参将其子打二百丈,谓惠帝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
曹参曰“高祖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曹参遵循萧何的休养生息的治国之策使得在惠帝和
高后一朝出现一片祥和。使得在孝惠帝、高后之时,百姓远离战争之苦,因此“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法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萧何的治国之策对后世还是大有裨益的。
西汉初到汉武帝时期一直推行黄老思想,实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也是萧何治国之策的指导思想。萧何能顺应时世,改弦更张,又无前例可以借鉴,实在难能可贵。
萧何是功在当代,恩泽后嗣,利益千秋。萧何不愧为古代鲜有的得以善终的一代名臣。
结语
一代名臣萧何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万世之功,其一生也并非一帆风顺,虽身居高位,但如履薄冰,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审度事实的慧眼最终得以善终。
为汉王朝鞠躬尽瘁,死后也能得到优宠,以致恩泽后嗣,流传千古。后又得到东汉几代帝王的祭拜,优宠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