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德国已经在欧洲战场势如破竹,不仅横扫了大部分欧洲国家,就连英国也只是在苦苦支撑中。事实上,彼时德国和苏联早已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按理说德国不会去招惹苏联才是,但是战争的消耗以及苏军不加掩饰的领土扩张野心让德国看到了威胁,再加上对油田资源的觊觎,于是乎德国开始执行巴巴罗萨计划。
因为德国的进攻可谓是毫无征兆的,所以在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并没有十足的准备,节节败退,北部以及中部的溃败让苏联倍感危机。
而德国此时还在纠结究竟是直攻莫斯科还是消灭在南面的苏联军队,后来几经讨论,他们选择让中央军部队协助南方集团军对此方向的苏军进行围攻。基辅战役作为二战史上最大的包围战,就发生在这之后。这场战役打的尤为惨烈,而且让人不敢相信的是,仅仅是战后被德军俘虏的苏军,就高达60多万。
一场战争被俘人数居然比一个小国的军队总人数还多,这是何等夸张的战绩。正是因为俘虏的人数过多,后世有不少人都在好奇,这些俘虏最后的命运如何,他们最后是否都被归还给了苏联?
按照战争规则,每一场战争结束之后,基本都有交换俘虏的环节,更别说德国还是二战战败国,按理说战争结束之后,它应该全部归还这些俘虏。可实际结果却让人胆寒,因为60多万人,最后活着回国的,不足一成。
据悉,当时德军对于俘虏的处置定有一个初具模型的规则,既里面的红军政治委员、共产党员、犹太人以及重伤重病患者都一律就地处决。前两者主要是因为政治因素,想要通过“斩首”来威慑剩下的俘虏,而斩杀犹太人则是因为种族矛盾。要知道,基辅会战中,德军还专门对犹太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仅两天时间,就杀死了三万多犹太人,手段之残忍,让人不忍回忆。
至于处决重伤重病患者也是为了节省部队医疗资源,毕竟要驱使他们去到俘虏营还得给他们治伤,这自然不会是纳粹的行事作风,因此还不如直接将这些累赘解决掉最好。而除去这四类人,其余俘虏大部分都被送去了波兰当苦工,剩下的一部分则被关在了俘虏营里。
当苦工的俘虏因为工作地点过于遥远,再加上在路上德军只给一点食物,因此不少在路上就死去了,而到了波兰的人,也有很多因为各种原因死去,活下来的寥寥无几。
至于在战俘营的俘虏,他们的结局就更为凄惨。二战德军的纳粹集中营就是用来迫害俘虏的地方,在这里的俘虏,每天都在死亡边缘徘徊,其中被德军残忍杀害的不在少数。因此在基辅会战中被俘的苏联士兵大多都死了,剩下少数活下来的,或多或少都留下了身体疾病或者严重的心理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