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吴雨晴通讯员黄志华杨慧婷长沙报道
8月19日,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博物馆馆长对话青年”专题活动在湖南博物院举行。
博物馆馆长对话青年
活动由上、下半场两轮对话访谈组成,每半场分别由三位博物馆馆长与三位青年代表参与。上半场嘉宾为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馆长平山东子,苏州博物馆馆长谢晓婷,北京奥运会、里约奥运会男子举重56公斤级冠军龙清泉,苏州和云观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CEO杨晓华,湖南博物院古器物研究展示中心副主任、青年策展人舒丽丽。他们围绕“文化+科技”“博物馆陈列展示创新”等主题,探讨青年对博物馆关注度、科技与博物馆价值融合、全球化语境下博物馆策展创新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下半场嘉宾为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院长徐天进,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李岗,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馆长李文初,美国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副主任吕晨晨、俄罗斯籍湖南师范大学外国文学博士生爱德华、中国青年报社校园部记者刘俞希。重点聚焦“文化遗产赋能社会发展”“博物馆与青年”等主题,从不同层面探讨博物馆如何平衡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如何合理有效利用文化遗产进行跨文化传播交流,如何更好地吸引青年自觉自愿走进中国博物馆等问题,为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专业和新生力量。
科技有望加强博物馆分众化服务能力
科技对博物馆会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
这个问题在博物馆馆长与青年代表的对话中得到了回答——从形式到内容,由对内到对外,科技的力量正使博物馆这一具现了历史厚重底蕴的场所“举重若轻”。
在上半场对话中,杨晓华给三位馆长抛出问题:“未来数字化技术如何触碰到博物馆的内部核心价值?”
目前,大数据以及AI人工智能都已在博物馆有比较广泛的使用,但这种“使用”主要集中于观众的交互和观众的体验提升上,博物馆如何从更深的维度去发掘科技的潜力?
“我更加关注的是博物馆在新技术上面的两个方面的运用。”苏州博物馆馆长谢晓婷给出了回答。
苏州博物馆是国家文物局首批智慧博物馆试点单位,在谢晓婷看来,博物馆的智慧化一直在路上。“一个是博物馆管理方面的运用,我们希望通过新技术能够让博物馆的管理更加的高效。通过不同的层级可以将所有数据同步给相关管理者,他们能够立即根据观众的大数据作出相应的决策。”
除此之外谢晓婷还认为,新技术能够加强博物馆的分众化服务能力。“因为不同的观众需要的服务是不一样的,比如说研究人员,他需要更多地能够看到文物的细节;比如说小朋友,更想看到文物背后的故事;比如老年人,以苏州来说,很多的老年人只能听得懂苏州话,那他们对新技术的需求就是能够自动地翻译苏州话。”
博物馆的核心永远是文物
在下半场对话中,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院长徐天进就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他说:“博物馆任何时候的核心是博物馆里面的这些物。如果那些虚拟的东西冲击力太过强大,可能会让我们原本对物的亲密程度就不够的状态,产生更大的游离。”
数字虚拟技术带来的猎奇感是否会取代博物馆中历史人文的体验?“观众也许会觉得这个数字可以代替我们博物馆,认为脱离考古的、博物馆里面的这些物,我们也可以沉浸式地体验到古代,但是我觉得这个是不可能的。所以仅代表我个人意见,我对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抱有一定的警惕心。”这是徐天进对这个问题的答复。
手机逛展新体验
在手机上逛博物馆,和在线参观有何不同?
虽然缺少实地体验的氛围感,但无需预约抢票,打开手机轻轻一划就能在各大博物馆之间“穿梭”的逛展方式,无疑给想要了解文物历史背景、探究文物细节的参观者提供了更加轻松便利的途径。
以收藏于湖南博物院的汉代文物“君幸食”小漆盘为例。
点开“山海”App首页“墨朱流韵楚汉漆器之美”引导页或文物库中湖南博物院汉漆器类目,都能很轻松地翻找到该文物。浏览其专题页还能发现,文物介绍清晰地点明了这件“君幸食”小漆盘的特点,例如“盘心在黑漆地上朱绘卷云纹”“口沿朱绘波折纹和点纹”“近底部朱书‘一升半升’四字”等。
参观者通过“山海”App,可以全方位观察文物建模的细节。尽管“君幸食”小漆盘径18.3厘米,高度只有3厘米,还是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到漆器的卷云纹细节和中间的朱漆书“君幸食”三字。对于尊、壶等文物建模,还能放大观察文物内芯与视觉死角的细节,而这也是实地参观时很难体验到的“彩蛋”视角。
文/范盛杰
揭秘
考古专家如何进行墓主考证
本报长沙讯 8月19日,马王堆汉墓考古挖掘50周年学术研讨会进入第二日日程。研讨会分为汉代考古及中外文化交流研究、汉代艺术史与思想史研究、汉代简帛研究、汉代医学研究四个分会。
在汉代考古及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分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海内外考古学、历史学、哲学、国际关系等领域专家学者围绕“马王堆汉代文化”“文化交流:碰撞与交融,共性与差异”“汉代与中外文化交流”等诸多议题进行学术探讨和交流,并展示考古新发现。
来自上海博物馆、复旦大学的黄祎晨以“西汉早期两座列侯墓葬的墓主考论”为主题进行了学术研究分享。黄祎晨认为,目前对于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和安徽巢湖北山头汉墓两座汉墓墓主人的身份界定存在不确定性,并依据墓内漆器、墓葬方位、规制和合葬品三方面因素作出了新的推断。在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的墓主人界定中,黄祎晨以“女阴侯”纪年漆器为核心材料,其铭文和风格特征共同缩小了墓葬年代范围,最终得出墓主为第三代汝阴侯夫妇,而非主流认定为第二代汝阴侯夫妇的结论。
“漆器不能作为年代与身份界定的唯一证明。”黄祎晨在对北山头汉墓墓主进行推理时说,出土漆器虽铭文丰富,但均为秦系文字,无法作为判断北山头汉墓主人的证据,追溯墓主身份的最佳线素仍是“曲阳君胤”印,再加之墓内出土的战国晚期楚式陶鼎、墓主头向东、墓道一侧置连排的矛、戈,另一侧相应地置放盾牌、棺内自头部至脚下覆盖一层玉饰等墓内布置,他认为安徽巢湖北山头汉墓应为战国晚期楚国贵族后裔、反秦战争功臣“曲阳君”。
实习记者吴雨晴
博物馆装进手机文物“活”了起来
数字文博大平台上线发布会在长沙举行
本报记者王丽姣长沙报道
“这件文物从海外走到上海用了一百年,从上海到长沙只花了两分钟。”
8月19日,“数字融古今,指尖阅山海”数字文博大平台“山海”App上线发布会在长沙举行。
建模放大6—8倍后仍可看清细节
该平台汇聚全球海量数字馆藏,集成文物3D鉴赏、社区、AI互动、个性化博物馆等功能,并面向全球同步上线中、英、法、西班牙、日、韩等六种语言版本,致力于成为文物资源的活化器、中华IP的孵化器、中华文化朋友圈的扩大器。
“山海”App的文物数字采集效率是本次发布会的最大亮点。而在其“加速度”背后,是数字文博大平台的新质生产力优势。据“山海”App介绍,该平台申请自研专利近10项,自研的文物神经核表面重建算法,较传统采集技术时间减少90%。在文物建模放大6—8倍后,依然可以清晰看到每一个细节。此外,该平台自建生产线在湖南博物院22天生产1000件文物建模,在采集速度、采集规模以及采集数量级上都有了飞跃性的提升。
计划开展数十万件文物模型采集
发布会上,陕西历史博物馆、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湖南博物院、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日本)、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南越王博物院、长沙简牍博物馆、平凉市博物馆等14家博物馆代表上台进行“博物馆数智联盟”签约,入驻数字文博大平台“山海”App,促进资源共享和创意碰撞;同时,来自湖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海康威视湖南业务中心六家科研机构、单位的专家代表们共同启动“山海文博技术应用矩阵”。
未来“山海”App还将计划在全国博物馆开展数十万件的文物3D模型采集和数据编目;将与高校、考古院所、数字图书馆合作,获取跟文物相关历史文献,简牍、考古日志,研究论文,构建26个维度的文物结构化数据,为文博实际应用提供基础;将基于文物结构化数据,把数据应用于知识图谱、多模态大模型、算法推荐等功能,进一步运用到科研、教育、文娱、文创场景。
上一篇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