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始十年(249年),曹魏大将军曹爽兄弟陪同皇帝曹芳,出城祭拜魏明帝曹睿陵墓高平陵,太傅司马懿趁机关闭洛阳城门,屯兵洛水浮桥,以郭太后的名义,下令废黜曹爽兄弟,史称“高平陵之变”。
曹爽兄弟面对京城突变,六神无主,束手无策,竟然放弃抵抗,交出兵权,最后,被司马懿以“谋反罪”诛杀,灭三族。
司马懿兵不血刃,大获全胜,将曹爽及其所有的亲信一网打尽,彻底篡夺了曹魏大权,将朝政牢牢掌控。
从此,司马氏父子一家独大,一手遮天,无人再能与之抗衡,最终,夺去了曹魏江山。
其实,从政变一开始,能不能赢曹爽?司马懿心里也没底。
为什么这么说呢?依据是什么?
司马懿发动政变之后,“智囊”桓范逃出京城,去投奔了曹爽。桓范一见到曹爽,就劝曹爽立即带着皇帝,移驾许昌,然后,以天子的名义,号令天下兵马勤王,一起讨伐司马懿。
《三国志 曹爽传》记载:范说爽使车驾幸许昌,招外兵。爽兄弟犹豫未决,范重谓羲曰:“当今日,卿门户求贫贱复可得乎?且匹夫持质一人,尚欲望活,今卿与天子相随,令於天下,谁敢不应者?”羲犹不能纳。
桓范是大司农,他以此身份,可以调动天下的粮草,为曹爽做后勤,以保证军需。但是,曹爽没有听桓范的计策,他舍不得府中的那些娇妻美妾,金银财宝,幻想交出兵权,还可以当一个富家翁,于是,主动放弃抵抗,自寻死路。
如果曹爽听了桓范的建议,司马懿就危险了。
司马懿一开始就不敢对曹爽硬来,只能采取欺骗的方法,哄骗曹爽交出兵权,放弃抵抗,忽悠他以侯爵的身份回京城,给他一点幻想。
根据《三国志》注引《世语》记载:宣王使许允、陈泰解语爽,蒋济亦与书达宣王之旨,又使爽所信殿中校尉尹大目谓爽,唯免官而已,以洛水为誓。爽信之,罢兵。
由此可见,司马懿没有把握能赢曹爽,他心里是没底的。所以他才会派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去劝曹爽交出兵权,可保富贵。
派许允和陈泰去了之后,司马懿还不放心,心里还是没底,又唆使太尉蒋济给曹爽写信,劝曹爽不要抵抗,在这些工作都做足的情况下,司马懿仍然不放心,又派曹爽的亲信殿中校尉尹大目去劝说曹爽,告诉曹爽,只是免去他的官职而已,还说,他本人已指洛水发誓了。
在司马懿一再欺骗之下,曹爽终于上当了,放弃抵抗,乖乖交出了兵权。
不过,从司马懿这一番举动可以看出,能不能战胜曹爽,他心里是没底的,
如果司马懿有信心能赢曹爽,肯定直接派兵去抓捕曹爽兄弟了,或者直接派兵围剿,没必要再和曹爽说废话。
司马懿熟读兵法,深知韬略,懂得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微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
而曹爽目光短浅,皇帝在手,都不敢反抗,真是烂泥扶不上墙,朽木不可雕。
曹爽看不到问题的真正本质,心存幻想,太幼稚了。所以,曹爽败亡也是在所难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