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下旬,中原野战军第九纵队二十七旅在旅长崔建工(后来改名为崔建功)的指挥下,开始向黄河南岸的战略重地邙山发起进攻。
10月14日清晨,崔建工指挥各个团围困了敌军,并在雷区和铁丝网中开辟了通道,向邙山主峰发起了猛烈进攻。
然而,由于邙山地形险要,而且敌人修建的防御工事异常坚固,各个山头之间还被深沟壑隔开,使得八十一团在执行主攻任务时连续三次进攻都未能成功。此次进攻还造成了三名连长的牺牲,两名营级干部也负了重伤。
尽管局势十分不利,八十一团的指挥员认为,既然纵队和旅长已经设定了攻占邙山的目标,就不应该半途而废。于是他们再次请求崔建工批准,要求继续进攻,直到攻占邙山主峰为止。
负责支援的八十团和作为第二梯队的七十九团指挥员看到八十一团屡次未能突破,也纷纷请求崔建工让他们接替主攻任务,坚决打到底。
面对各位指挥员的请求,平时沉稳的崔建工却罕见地发火了。他严肃地否决了这个建议:“这样打下去,实在不行!立刻停止进攻!”然后他又严肃地说道:“如果我们这场战斗付出了过高的代价,就算攻占了邙山,这也不算是我们的胜利!”
一名团干部试探性地问道:“那现在该怎么办?”
“怎么办?”崔建工抬起头,语气坚定地说,“调整思路,改变战术再攻,但绝不能再这样硬打下去!”
“旅长说得对!”一直没有发言的八十团团长段成秀突然开口,“敌人的工事坚固,占据有利地形,确实需要另想办法才能突破!”
崔建工很清楚段成秀的性格,知道他一开口肯定有自己的想法,便问道:“那你有什么主意?”
段成秀点了点头,说道:“古人云,兵不厌诈。我认为,我们可以另寻突破口。”
八十一团的一名干部提出异议:“战斗之前我们已经多次观察过,要攻上邙山主峰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我们需要重新开阔思路,”段成秀回应道,“我建议我们可以采取表面进攻主峰,暗中攻打山脚。”
“山脚?怎么打?”崔建工立刻对这个提议产生了兴趣。
段成秀胸有成竹地回答:“我们可以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一方面继续佯攻邙山主峰,另一方面派部队从铁路和黄河岸边出击,直捣南岸车站,切断敌人的退路,这样就能动摇他们的守备信心,之后再围歼守山的敌军就会轻松许多!”
一名干部仍然表示怀疑:“不过这条路线正面过于狭窄,无法展开大量兵力。”
“没问题,”段成秀自信地说,“我们可以用顶针战术,若能插入一根针,线就能顺着针眼穿进去!”
“好!好!好!”崔建工兴奋地一拍桌子,“这个办法太妙了,就按照这个办法来!接下来的战斗就交给你指挥!”
段成秀欣然领命,随后立刻进行了战斗部署:
八十一团补充了弹药后,继续向邙山主峰发起攻击,但这次是佯攻,目的是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制造出敌人认为主攻还是集中在主峰的错觉。
段成秀亲自率领八十团,向山脚下的黄河南岸车站及黄河铁桥发起攻击。
七十九团继续作为第二梯队,在主峰附近集结,等待时机配合八十团围歼主峰之敌。
当天傍晚五点,八十团一营二连作为先锋连,在猛烈的火力支援下,突然从铁路和黄河岸边发起进攻。
当他们接近车站时,一营二连的三排战士们穿越铁丝网,用人梯翻越外壕,将手榴弹塞进敌人的地堡,成功占领了车站。
二连的第一排也毫不示弱,抢在敌人准备炸毁黄河铁桥之前,切断了炸药的引线,消灭了敌兵,迅速占领了黄河铁桥。
二连的表现极为迅速,敌人完全没有料到,本来应该集中力量防守邙山的解放军,竟然突然袭击了这两个地方。由于敌人疏于防范,结果一个连队就连续攻占了两个关键位置。
敌军指挥官惊慌失措,试图从坚固的邙山调兵进行反击,却没有想到邙山上的守军已经乱成一团。
其实就在八十团进攻车站和黄河铁桥的同时,崔建工意识到邙山守军的戒备松懈,便立刻指挥八十一团和七十九团果断出击。
邙山的守军顾此失彼,瞬间陷入混乱。一部分敌人被我军击毙或打伤,另一部分则纷纷缴械投降。
经过约一个小时的激战,八十一团和七十九团成功攻占了邙山,原本驻守该山的敌人两个团全部被消灭。
战斗结束后,崔建工旅长对段成秀团长进行了通报表彰,称赞他在关键时刻献策,为全旅打开了局面,并指出他是此次胜利的首功之臣。
值得一提的是,在抗美援朝时期,崔建工和段成秀都在上甘岭战役中表现出色,时任志愿军第十五军四十五师师长的崔建工与一三四团团长段成秀的指挥都为志愿军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