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7月,粟裕将军已经72岁,因身体不适在青岛的八大关休养。每当他感觉身体好些时,他便会和身边的人分享自己在战争年代的亲身经历和往事。有一次,粟裕将军谈到了华东野战军的各个纵队,他提到,在华东野战军的13个纵队中,能被称为头等主力的纵队有六个。其中五个纵队无可争议,名副其实,而最后一个则让大家感到意外。 其中五大主力纵队,首先是排在首位的一纵。毫无疑问,一纵是华东野战军的主力之一,这一点几乎没有争议。一纵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闽东独立师,这支部队在红军时期、抗战时期以及解放战争中都取得了卓越的战绩。以孟良崮战役为例,一纵刚从鲁西南赶回,原本打算作为预备队,但司令员叶飞主动请战,承担了多个关键任务。特别是在孟良崮战役前,敌军25师在黄百韬的指挥下,猛烈进攻一纵1师,战况非常危急,然而1师凭借顽强的抵抗成功挡住了敌军,最终张灵甫部被全歼。除了1师外,一纵的其他部队也在此役中表现出色,展示了极强的综合作战能力。孟良崮战役的成功证明了一纵不仅全面发展,且能力极强。 紧随其后的是四纵,和一纵一样,四纵源自新四军第一师,由陶勇指挥。陶勇不仅擅长指挥,还具备非常强的作战风格,使得四纵在各大战役中屡次取得胜利。粟裕对一纵和四纵的评价是善于野战,这两个纵队在任何战场上都展现出非常强的野战能力。
除了这两支部队,华东野战军的六大主力纵队中,还包括三支善于攻坚的纵队,分别是三纵、八纵和九纵。三纵原是山东军区的8师,抗战胜利后,8师留在山东,担负了许多重要任务。在济南战役中,三纵的8师曾参与攻击邮电大楼,面对敌军顽强防守,最终成功将其歼灭,显示了其强大的攻坚能力。在这场战斗中,8师师长王吉文英勇牺牲,三纵因此被称为善于攻坚的纵队。 八纵来自沂蒙地区,是由山东军区鲁中军区主力部队发展而来。王建安指挥下,八纵在多个战役中展现出了强大的攻坚能力,成为了华东野战军的中坚力量。 九纵起源于胶东军区,由许世友将军指挥。在抗战胜利后,胶东军区的主力部队北上,许世友带领地方部队进行整合,经过训练和重建,九纵迅速成为一支攻坚能力极强的部队,尤其在孟良崮战役中,九纵成功攻占了主峰540高地,为全歼74师立下赫赫战功。 一纵、四纵、三纵、八纵和九纵,这五支纵队在野战和攻坚方面都表现突出,粟裕对它们的评价无疑非常精准。然而,在这五支纵队之后,粟裕还提到了一个纵队——十纵。 那么,为什么没有六纵入选呢?粟裕对十纵的评价是善长防守。这个评价虽然简单,但却非常贴切地反映了十纵的特点。十纵以阻击战著称,特别是在梁山阻击战中,凭借地形优势成功抵挡住了国军整编第5师的进攻。之后,十纵又在桃林岗和徐东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功拖住了敌军,为华东野战军主攻部队创造了有利的进攻机会。 尽管十纵在防守上表现出色,但与其他五个主力纵队相比,十纵在进攻方面相对较弱。十纵的战绩虽然很好,但整体战斗力与一纵、四纵等纵队相比,仍然存在差距。粟裕在谈话中指出,十纵的综合实力略显不足,这也是十纵未能进入华东野战军六大主力纵队的原因之一。 然而,十纵的战绩在阻击战方面举足轻重,特别是在徐东阻击战的成功,为华东野战军主力部队全歼敌军创造了条件。尽管十纵的进攻能力相对较弱,但其对整个战役的积极影响,使得其依然在华野六大主力纵队中占有一席之地。 粟裕进一步解释了选择标准。他认为,能否成为华东野战军的头等主力纵队,不是看战斗中的战俘或缴获的武器,而是看这支部队在整个战役中的作用。以十纵为例,虽然在攻坚方面稍显不足,但在阻击战中,十纵成功拖住了敌人,给华东野战军主攻部队创造了时间和空间,从而保证了战役的胜利。 相比之下,六纵虽然战斗力不弱,尤其是在莱芜战役中的表现堪称出色,但其在一些战斗细节上依然有所不足。例如,六纵在杨拐战斗中的侦查不细致、战术欠佳等问题,暴露出这支部队在经验和战术上的不足。即便如此,六纵作为一支潜力巨大的部队,其表现仍不容忽视。粟裕没有将六纵列入华东野战军六大主力纵队,可能正是因为在整体协调和细节执行等方面,六纵与其他纵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这些差距需要时间来弥补,正是这些细节问题,让六纵未能最终跻身头等主力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