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8年,明治天皇发布诏书,宣称要“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此言论激起日本社会的民族主义热潮。日本走上了频繁“搞事”之路——
1874年入侵台湾、1875年挑衅朝鲜江华岛、1894年发动甲午海战、1904年挑起日俄战争……日本将国运摆上赌桌,一路“搞事”一路“搞赢”,民族自信空前膨胀。但其实就在天皇放出豪言壮语的15年前,日本还是一个闭关锁国的落后岛国。
1853年,美国海军的“黑船”撞开了日本国门。日本认赌服输,奋发图强,开启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喊出“脱亚入欧”的口号,兴办军工,建立近代军队。
除“硬件”外,民族国家意识的建立也是日本崛起的关键“软实力”。
以“富国强兵”为代表的民族主义动员,让日本社会空前团结,士兵“为国而战”,民众“为国捐资”,战事频频告捷。胜利继续刺激民族自豪感,也确认着这种“民族主义-军国政体”的有效性。部分知识分子在这一时期提出“大和民族优越论”,进而催生“日本引领大东亚共荣”的思潮。
日本不可避免地对这种模式产生路径依赖。民族主义驱动着战争机器越转越快,逐渐异化。日本走上对外扩张侵略之路,终至覆亡。
分享好书,共同阅读。搜狐文化编辑部甄选7本好书,都是关于日本和民族国家研究的经典之作,能让读者理解民族主义如何驱动近代日本迅速崛起又滑向深渊。
01
单一民族神话的起源:“日本人”自画像的系谱
[日]小熊英二 著 文婧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01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军舰抵达日本,以武力威胁日本开国,史称“黑船事件”。随后倒幕运动兴起,幕府体制瓦解,日本进入明治维新时期(1868年-1873年)。
社会学家小熊英二在《单一民族神话的起源》中分析,日本开始迅速模仿西方追求扩大民主,掀起“内争民权”的浪潮。但同时又有被西方侵略殖民的强烈危机感。
在这种背景下,承认天皇“万世一系”的神话成了日本内聚民族向心力、外争国权的唯一出路。民众只得先争取国权以保持民族独立,内争民权的诉求被暂且搁置。
直到大正时期(1912-1926年),日本在一战中的空前发展使外部危机基本解除,内争民权的诉求才重回前台。
可是一战的举国动员早已将日本的民主建设与民族主义牢牢捆绑,形成一种“国民=国家”的家国同构观念——个人意志与国家精神、个人权利与国家发展是一致的。
这实际上是用利民族主义的话语来阐述民主的理念,法西斯主义思想在日本民间萌芽。
02
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
[美]查尔斯·蒂利 著 魏洪钟 译/陈尧 校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04
“民族国家是战争的产物,同时又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战和二战都是民族国家发展过程的副产物”,这是美国社会学家蒂利在《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一书中提出的观点。近代日本的发展路径完全符合蒂利提出的范式。
民族国家是个很晚近的概念,它形成于18世纪的欧洲。法国大革命后,法国成为首批民族国家,掌权者以民族主义思想为工具教化民众,将公民的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关联,让个人对国家产生强烈的忠诚感,自愿自发参与战争。
法国因此成为一个举国动员的高效战争机器,在18-19世纪的欧洲战场上所向披靡,刺激“挨打”的后发国家纷纷效仿。
03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著 吴叡人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08
随着民族国家模式普及,民族主义思潮在全球蔓延。美国政治学家安德森首次提出“想象的共同体”概念。
“民族国家并不是一个自然的、客观存在的实体,而是通过社会、文化的象征与叙述被人们‘想象’出来的共同体,民族主义就是形成这一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和工具。”
民族主义可以超越血缘、地理的藩篱,通过语言、习俗、宗教等文化因素,培养不同出身的人对同一“民族”的归属感和忠诚心。
04
民族、国家与经济
[奥地利]路德维希·冯·米塞斯 著 蒋豪 译
商务印书馆 2023-04
奥地利经济学派大师米塞斯在《民族、国家与经济》中指出,民族主义一方面宣扬本民族的普遍团结,另一方面又对其他民族强调自身特色,具有普遍又特殊的矛盾特质。
这种矛盾性导致许多民族总是将权力与文化绑定,将自己的文化强行输出世界,是一种区别于自由主义的“黩武”民族主义。
输出的核心要义是“同化”,尤其是语言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抵制这种同化则成了大多数民族国家之间冲突的原因,日本便是随着西学东渐,首先在语言上产生“抵制同化”的思潮。
05
从德川到明治:自他认识的思想史
[日]桂岛宣弘 著 殷晓星 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9-07
日本学者桂岛宣弘认为,日本的民族意识源于日本“大和语”的确立。
《从德川到明治》这本书中提到,日本有两部古老的史书:用标准汉语写的《日本书纪》和用变体汉语写的《古事记》。18世纪之后,日本学界开始摒弃标准汉语,确认变体汉语才是日本人应极力保存、传承的古日语。
对日语与汉语的区别辨析,确立了“大和语”的特殊性和独立性。由此,一种被称之为“日本人”的民族意识得以被叙述,一个叫“日本”的内部得以成立。
06
暴走军国:近代日本的战争记忆
沙青青 著
上海三联书店 2024-11
日本迅速崛起,战事接连胜利,信心空前膨胀。然而,巴黎和会上,作为战胜国一员的日本未得到西方列强的尊重,并在利益瓜分中受排挤。
历史学者沙青青在《暴走军国》一书中写道,巴黎和会的结果让日本国内十分失望,升腾起强烈的民族情绪,民族主义思想开始异化。
“大和民族优越论”崛起,溢出国界——日本提出“日本=亚洲”,把日本看作推进全亚洲文明化的模范标杆,企图建设“大东亚共荣圈”。
由此,日本披着“亚洲主义”的外衣,走向侵略的军国主义。沙青青认为:“在日本人眼里,他们天生该是‘领导者’,中国只能是‘从属者’,领导者对从属者发号施令成了理所当然。因此,日本做的事比西方列强还残酷。”
07
世界历史的教训:民族国家信仰及其祸福
[美]卡尔顿·海斯 著 秦传安 译
中华书局 2022-07
百年前,美国历史学家卡尔顿·海斯在《世界历史的教训》中阐明过民族主义的本质:
“它(民族主义)被描述成一种当代的大众信仰,一种相信自己的民族国家有固定价值和卓越之处,以至于需要把超越一切的忠诚奉献给它,并给予它最高的宗教崇拜。”
在海斯眼中,国际争端中的民族主义者常断言自己国家的事业是正义的,并要求本国政府在捍卫自己的事业上更多地展示武力。因此,一个被民族主义裹挟的国家,最终往往被竞争性的军国主义所统治。
当然,海斯也未完全否认民族主义的价值,他认为:“一个民族应当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比如语言、习俗等。但是我们必须在民族主义面前保持清醒,如果不加控制,民族主义将结出不宽容、军国主义及战争的果实。”
撰文 | 张天娇
编辑 | 钱琪瑶
*本文为BOOK方物独家原创内容
未经BOOK方物授权不得转载,欢迎分享转发
上一篇:守关心声:戈壁雄关的科技把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