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嘎!苏联人到底想怎么样!”
这是一名普通的日军在面对苏联军队不按常规出牌时的愤怒吼声。
那时已经是1945年8月15日,日军关东军在苏联军队从北、西、东三方向夹击下败退,正当他们一边撤退,一边等待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时,本以为既然已经投降,苏联应该会停止进攻。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苏联依然穷追猛打,最终将日军的主力部队全歼。
日本还在想着苏联可能会停手,准备占领日本本土时,苏军在8月20日接到命令,要求所有进入38度线以南的部队撤退!这让人不禁疑惑,苏联到底是怎么想的?为何在他们有机会控制整个日本时,竟然将其拱手让给了美国?
实际上,苏联放弃日本本土,完全是他们的自愿。我们可以从时间线的推移中找到原因。当时,不仅是苏联,连美国也看中了日本这块肥肉。意识到苏联可能对日本主权跃跃欲试时,美国立即在五角大楼召开了军政会议,会议结束后,美国迅速决定对日本进行登陆。苏联看清美国的意图后,决定将日本本土拱手相让,背后实则是为自己保留更大的战略利益。
首先,在美国投下两颗原子弹后,苏联短时间内肯定不会与美国正面较量。即便美国几乎不可能对“短期盟友”苏联发动核攻击,但美国已经通过实际行动表明自己处于世界力量的顶端。此时,苏联刚刚结束了与德国的艰苦拉锯战,损耗巨大。如果再将兵力投入与美国的对抗,苏联很可能连刚刚占领的北方四岛都保不住。
北方四岛对苏联来说至关重要,这里不仅富含金银资源,还有珍贵的铼金属,未来的开采将大大有助于战后苏联的经济恢复和补充,是实打实的利益所在。苏联显然不希望冒着失去这块宝贵领土的风险。相较于继续扩展占领日本本土,苏联更愿意保留北方四岛的利益,避免将更多资源和精力投入到难以管理且未必能从中获益的日本本土。
其次,考虑到日本的国土面积仅有37.7万平方公里,差不多与中国的云南省相当,这个小国资源匮乏,很多矿产资源都依赖进口。日本又位于地震带,频繁的自然灾害也增加了重建的经济成本。在二战后,苏联刚刚经历了巨大的战损,显然不想再为一个经济并不强大的国家掏更多的钱和精力。
与其继续在日本这块“鸡肋”上耗费资源,苏联更倾向于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中国在二战后是唯一一个保持独立的亚洲大国,国土面积广达960万平方公里,拥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能与苏联在多个领域展开合作。
中国的崛起意味着苏联在亚洲的战略目标可以通过与中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来实现。中国作为二战胜利国之一,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苏联站在中国这一边,不仅能增强自己的国际影响力,也能更好地抗衡美国。
战后,苏联与美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争夺“世界第一强国”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苏联的选择显然更加现实:与其继续耗费精力在日本身上,不如马上找到一个能带来实质利益的伙伴。显然,中国是最理想的合作对象。
二战后,苏联的做法证明是正确的。没有了日本这块“烂摊子”要收拾,苏联迅速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实现了大力发展,并借此提升了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虽然后来由于一些决策失误导致苏联解体,但在冷战初期,苏联的做法无疑让美国头疼不已。
更重要的是,由于苏联分散了美国的注意力,中国得以有一段长时间的相对安全期,在这段时间内尽全力追赶美苏两国的发展差距。即使今天美国对中国进行各种制约,也已经为时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