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征的故事里,有这么一个挺特别的人物,他叫张振汉,本来是国民党军队的中将,还是蒋介石的心腹爱将,但跟着红军一路走完了长征,奇怪的是长征结束后他又回到了国民党部队。等蒋介石得知这事时,气得大发雷霆,下令说:“要是抓到他,不用请示,直接拉出去枪毙!”
那张振汉到底是什么来头,为什么会跟着红军走完长征,却又转身回到国民党军队呢,本文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张振汉出身贫苦,父亲早亡,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家里揭不开锅时,他萌生了从军的念头。可没背景、没本事,贸然上阵就是送死。正巧,他有个在北洋军任职的族叔伸手相助,帮他考进了保定军校炮兵科。
军校生活对他来说,就是翻身的唯一机会。他拼命学习,几乎把所有时间都压在书本和演练上。那时与他同窗的,还有白崇禧、张治中,两人背景优渥、见识不凡。三人志同道合,常常切磋战术,也让张振汉的军事素养突飞猛进。
毕业后他被皖系将领徐树铮看中,随军远征外蒙古。那一仗几乎全军覆没,最后只剩下十几人。张振汉带队在沙漠里艰难跋涉,硬是活生生撑了一个月才杀出重围。这一役磨炼了他的意志,也让他更清楚:只有跟随真正的明主,才可能有所作为。
皖系不成气候,他又投靠奉系,没多久张作霖去世,奉系群龙无首。正犹豫间,上司徐源泉率部投向南京政府,他也随之成为国民党将领。起初蒋介石对这类“杂牌军”不屑一顾,直到北伐爆发,张振汉屡屡在战场上立下奇功。他敢打硬仗,也能带兵,渐渐引起蒋的注意。
随着战功累积,张振汉的地位水涨船高。1931年,他被任命为第41师师长,并授予中将军衔。这在当时对于一个出身“杂牌”的军官来说,简直是莫大的荣耀。换作别人,恐怕早就心满意足了。
可张振汉却依旧心中不安。他在国军多年,看得太透。他清楚内部派系林立,勾心斗角严重,许多将领只顾个人利益,根本没有真正的家国情怀。他虽然被蒋介石重用,但始终觉得这里不是长久之计。每当夜深人静时,他都会陷入矛盾:自己苦心积累的功名,到底是救国的途径,还是另一条死路?他的前途似乎光明,却也满是迷雾。
1935年,张振汉领着蒋介石最得意的“王牌”41军,一路紧追贺龙的红军,从洪湖杀到鄂西,誓要立下大功。可贺龙不吃这一套,被逼急后,干脆来了个反手,要让这支王牌部队翻船。
红军设下巧计,三下两下就把41军切割开来,张振汉带的左路支队彻底被围,三天三夜苦战,身边只剩下司令部和警卫营,贺龙眼见拖不得,直接调来缴获的大炮,轰向敌军司令部。
几声巨响,司令部顷刻化为废墟。参谋长、卫兵全倒下,张振汉九死一生。没了指挥部,国军溃不成军,有的当场被俘,有的撒腿就跑,张振汉还想收拢残兵,却立刻被红军团团围住。
战士们喊:“缴枪不杀!”可他偏不服气,伸手摸枪,才发现早在炮火里丢了个干净。最终堂堂国军中将,也只能束手就擒。他个子高大,想躲都没法躲,被押到王震面前。
王震冷声喝问:“你就是张振汉?”张振汉心里一紧,只能硬着头皮回答:“鄙人张振汉。”王震刀在手,枪在腰,气势逼人,张振汉吓得直冒冷汗,还以为自己要被当场砍了,急忙喊:“慢着!别动手!我要见你们长官!”
红军战士哈哈大笑:“这就是我们的政委!”张振汉当场愣住。随后被带去见贺龙。没想到,贺龙一点杀气没有,反倒笑呵呵迎上来:“稀客!稀客!张司令,请坐!”还亲自倒了一杯白开水。就是这杯普通的水,让张振汉彻底放下心。
贺龙调侃道:“张司令啊,你追我追了好几年,放话要活捉我。结果今天反过来,让我把你活捉了。你说,这滋味如何?”张振汉低头苦笑:“惭愧,惭愧。”
张振汉打了败仗,被抓起来,心里多少有些难堪,所以一句话都没说。他想起以前也有个国民党的张姓将领,跟自己军衔差不多,落到红军手里后被处死了。他心里就认定,这次自己也跑不掉了,恐怕是死路一条。
可没想到,贺龙却吩咐卫生部:“拿点药来,给他治治伤,这个人先别杀。” 张振汉一听傻了眼,当时红军本来就缺药,怎么会浪费在自己这种俘虏身上? 贺龙看穿了他的心思,还笑着说:“你以前是军官学校炮兵科出来的,算是个好苗子。我们现在正缺你这样的人才,愿不愿意留下来,当咱们的炮兵教员?”
张振汉点头答应了,把自己学过的炮兵知识全拿出来教。可一开始,有些红军战士很不服气:“你打了败仗,还有脸来教我们?”也有人怀疑:“国民党的军官谁知道有什么心眼,让他来教靠谱吗?”贺龙知道后,狠狠批评了他们,说:“知识是没有阶级之分的。军事科学也一样,不管是红军还是白军,都能用。”
刚开始红军里不少人对张振汉还有抵触情绪。张振汉自己心里也很落寞,这个原本意气风发的国民党中将,沦落到这步田地,贺龙心里明白他的失落,就拍着他的肩膀说:“可你想想,你丢了41军,丢了三千多兄弟,蒋介石能放过你吗?”
张振汉一听,也只能留下来,他咬牙把炮兵知识全教给红军,把他们当成自己带的兵。过金沙江的时候,国民党早把船全都弄走了,江水湍急,红军一时没办法。张振汉出了个主意:砍竹子扎竹排。
攻打龙山县城的时候,敌人的两座碉堡火力特别猛,打得红军损失惨重。张振汉主动请战,用一门破旧的迫击炮,两发炮弹就把碉堡端了。从那以后,红军战士们慢慢接纳了他。大家宁可自己饿肚子,也省下口粮分给他。翻雪山时,为了不让他被冻死,有战士冒着危险把他背出来。后来队伍还特意给他配了一匹马,安排人专门照顾他的生活。
1936年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张振汉成了唯一走完整个长征的国民党中将,被毛主席、周恩来亲自接见。此后他留在延安红军大学任教,本以为余生就这样落在延安。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毛主席找他单独谈话。两人从军阀混战聊到民族命运,最后毛主席直言:“抗日才是第一要务。老张,你在国民党和保定军校同学中有影响,能否回到蒋管区,为革命再出力?这条路很危险。”张振汉心里明白,一旦回去,蒋介石一定容不下自己,但在民族大义面前,他没有退路,只能答应。
他离开延安,经西安抵汉口,消息传开蒋介石勃然大怒,下令“格杀勿论”,还派何成浚监督执行。幸好何成浚是旧友,暗中拖延,将他软禁,并设法让夫人邓觉先四处奔走,求得二十多位国民党要员的联名保书。何成浚又替他说情,传递“愿领兵抗日赎罪”的意思。迫于舆论,蒋介石收回成命,饶他一命,但禁止他再任任何军政职务。
张振汉再一次从死亡边缘走了回来。表面上他是个闲散之人,实际上却没忘延安的托付。他用周恩来给的经费开始做实业,把赚到的钱一点点送往延安,用另一种方式继续完成自己的使命。
1945年日本投降后,张振汉带着一家人去了上海。表面上,他忙着经商养家,其实暗地里依旧在做反蒋的工作。后来他被任命为连云港的首任市长,亲自筹划修路建港、发展教育。很多设想虽然没能立即实现,却成了这座城市后来的发展蓝本。
淮海战役一开打,连云港很快落入解放军之手,张振汉只好回到上海。不久唐生智秘密赴沪,与共产党代表商谈湖南和平起义,会议地点就在张振汉家中。他出面牵线,协调各方关系,起了关键作用。
之后他举家迁到长沙,更直接地投身湖南和平解放的工作。新中国成立以后,张振汉被安排在长沙工作,先是当了市里的副市长,还担任过湖南省政协常委。1953年,唐生智去北京开会,邀请张振汉同行。张振汉借机去拜访了贺龙。多年未见的老朋友见面格外高兴,当即希望他加入体委。张振汉婉拒,说自己是外行,但那次谈话却在他心里埋下了“进京工作”的念头。
三年后,他终于如愿担任全国政协委员。贺龙再一次相邀,他依旧推辞,说自己不是党员,也缺少政府工作经验,还是在政协做统一战线的工作更合适。从那时起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始终坚持在这个岗位上。
特赦后的溥仪在北京安置工作,统战部的同志曾征求过张振汉的意见。张振汉笑言,没想到当年在军校还要向皇上行礼,如今却要替他张罗事情。后来溥仪常到他家串门,甚至婚事也有张振汉掺和。一次溥仪和李淑贤来家里做客,正好碰上张振汉的儿子回家,小伙子见到“皇上”紧张到抱拳作揖,还喊了一句“恭喜溥仪叔叔”。当场笑声一片。
进京之后,许多旧日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也纷纷来拜访。张振汉凭借自己的特殊身份,竭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他对共产党同志坦诚,对旧友也热情,真正做到了把统一战线的工作当成毕生事业。
1967年,他在北京病逝,享年七十四岁。中央为他举行了追悼会,并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萧克曾感慨地对张振汉的儿子说:“你父亲的世界观改造,是在长征的血与火中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