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末年,诸侯割据混乱不堪,围绕着天子在谁家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权力、地盘之间的争夺出现了一大批有名的仁人志士,豪杰壮士,这里我们不多说什么,我们今天说的主角是曹操,这个人生有大志向的魏王,一个能称帝却不称帝的魏王。
纵观曹操一生有过失意,也有过得意,失意之时,落魄被追杀;得意之时,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了魏王,还加九锡。名副其实的权臣,想要称帝那是轻而易举的,但是为什么曹操至死没有称帝呢?
我从《三国志》结合《三国演义》总结出是曹操不敢,也不想。何为曹操不敢呢?
一、曹操位极人臣已为“皇”,奈何蜀汉、东吴一直在边疆虎视眈眈。
曹操经官渡之战一战成名,此时的曹操再也无人敢小瞧了,有了自己强大的军队,有了自己的地盘,再加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便,曹操一统中原,北方的大片地区都归曹操管理了。但是唯独江东的孙权和西蜀的刘备曹操一直未能征服。
此时的西蜀刘备实力大增,有和曹操一决胜负的能力,而东边的孙权也不可能小觑,经营三世,实力也很雄厚,而此时西蜀和东吴都是尊奉汉献帝为皇帝的,也就是说他们承认自己是汉朝的臣子,表面上曹操以天子的名义下发的诏书,他们还是接受的。但是如果曹操篡汉自立,那么西蜀和东吴就找到了共同的讨伐曹操的借口,一呼百应,全天下的人都群起而攻之,那么曹操也不会好过的,这正是曹操不敢篡汉自立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二、汉朝虽然已经名存实亡了,但是忠于汉室的大臣和百姓还不在少数。
荀彧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荀彧作为曹操的第一大谋臣,可谓是真的对曹操很是尽心,但是荀彧却是一个誓死忠于汉室的大臣。当荀彧知道了曹操要封为魏公的时候,荀彧是极力的反对的,因为荀彧知道这是想要自立的前兆,魏公只是一块跳板而已。正是由于荀彧建立过大功勋,有功于曹操,曹操才对荀彧起了猜忌之心,不得不把他调离中枢,不再参与重大的决定。可见忠于汉室的人还是大有人在的,只是荀彧敢于说出声,而其他人不敢出声而已。也正是因此这也成了曹操心中忌惮的一个部分。
曹操不敢,并不代表他不能,如果曹操强行自立也是可以的,但是曹操的真实的内心中也是不想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曹操曾经写了一首诗《短歌行》,其中有一句诗是这样写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是曹操的志向,他用在了诗里,以此来向众文臣武将表明自己的志向。曹操的志向是要天下重新一统回归汉朝,自己宁愿做周公。不管曹操做这首诗的时候是不是为了拉拢人心,但是表面功夫还是做得很到位的,也正是他的这句话打动了在座的很多文臣武将,也成了曹操表明志向的舞台。
在东汉末年这个动乱的年代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让全天下的人对于他要自立做了一个大胆的推测:迟早的事情。结果曹操也就是朝着皇帝的位置去的,先是封为魏公,后是封为魏王,还要加九锡,出入、祭祀等都是按照天子的礼仪制度来,除了名字不一样,曹操已经是“皇帝”无疑了。
既然已经是实权在握,为什么一定要站在天下人的对立面呢?曹操这样想着,但是如果自己越过了那道不能逾越的红线,结果就会是另外一回事了,不仅自己的名声会受损,不再是拯救大汉的丞相,魏王,而是篡汉自立的小人了,得不偿失。
综上几点分析,我们能清楚地知道,曹操并不是一个贪图享乐的人,而是一个想要建功立业的,有大志向的人,既然有大志向,那么名声对于他来说就相当的重要了,到了晚年,已经实权在握,为了一个虚名而断送自己一生的努力,确实是不值得,因此曹操才不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