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最为悲情的人物莫过于诸葛亮。二十岁出山,意气风发,立志要匡扶汉室,中兴正统。自此之后,追随刘备东征西讨,终于占据川蜀汉中,偏霸一方,大业成功似乎就在眼前。但值此大好形势,关羽丢掉荆州,使得诸葛亮《隆中对》中所规划的两路出兵之策略,彻底成为空话。但即使如此,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仍然矢志不渝地进行着北伐,这位英才,最终也在北伐过程中,病逝在五丈原,享年五十四岁。
诸葛亮的失败,令后世历朝历代感到遗憾和痛惜,正如唐朝诗圣杜甫《蜀相》中所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那么,如果上天再借给诸葛丞相二十年,他是否能实现自己光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梦想?答案是否定的。
当两个割据政权国力相差太大之时,胜负其实可以直接通过国力来分出。诸葛亮自己在隆中对中,对曹魏的评价是“此诚不可与之争锋”。蜀汉若想得天下,必须满足四个条件:坐拥荆益,天下有变,两路出兵,百姓支持。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但当诸葛亮北伐之时,蜀汉这四个条件一个也不具备。
坐拥荆益,的确蜀汉曾经很短暂地做到过。但在刘备取得汉中之后不久,关羽便丢失了荆州并且自己身死。自此之后,蜀汉便不存在两路出兵的条件。蜀汉出兵,只能走艰难的蜀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阻止了外敌的进入,也限制了自身的进取。从此之后,曹魏只要防住岐山这一个出口,便可限制住诸葛亮。同时,诸葛亮每次出兵,都面临着粮食运输困难,栈道难行之苦。
天下有变,诸葛亮出兵之时,曹魏境内风调雨顺,君臣和谐,兵强马壮,民殷国富,丝毫看不出任何有负面的变化。面对健康的曹魏,蜀汉是没有丝毫机会的。要知道,曹魏当时的人口数量将近是蜀汉的五倍;而在兵力上,曹魏拥有精锐四十万,而蜀汉全国兵力最多时,不过九万人。邓艾伐蜀时,所带领的兵力,甚至超过了蜀汉全国的兵力。人才方面自不必说,中原地区人口基数大,教育发达,因此人才产出率和占有量都是远高于蜀汉。粮食产量自不必说。
百姓支持,北方的百姓在曹魏的统治之下,生产恢复,日子过得非常滋润;而北方的人才,在曹魏的九品中正制之下,得到了巨大的实惠,对于汉室没有丝毫的怀念。可以说诸葛亮设想的北方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而已,根本不可能实现。
根据分析,可以发现,诸葛亮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不占。即使给他二十年,他也无法弥补因为历史原因和生产力原因造成的蜀汉与曹魏国力巨大的差距。因此,诸葛亮注定无法完成自己的理想,但也正是因为如此,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诸葛亮才被历朝历代所尊奉,推崇,敬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