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8年,魏延提出经子午谷直取长安的策略,但未被诸葛亮采用。时光飞逝,三十五年后,也就是公元263年,邓艾率军成功偷渡阴平,一举灭亡蜀汉。后人拿子午谷方案和阴平方案反复对比,以此来论证诸葛亮“过于谨慎”,但实际上,两者并不具有可比性,直观来看,两者具有四点显著不同。
第一,曹魏和蜀汉,抗风险能力不同。
毋庸置疑的是,走子午谷和偷渡阴平,都是冒险行为甚至可以说是赌博行为,都是风险极高的小概率事件。曹魏可以承担的起这种赌博风险,毕竟,家大业大的曹魏,损失一支部队,犹如大树飘一叶,要知道,曹魏这次伐蜀,在未经全国动员的情况下,仍然集结了多达18万的兵力,其家底之厚可见一斑。反观弱小的蜀汉,则完全没有这种抗风险的底气,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做了充分的战争动员的,却只集结了5万兵力,能用于一线作战的机动兵力就更少了,而
魏延为了尽兴的赌一把,张口就要5000精兵,诸葛亮岂能同意?这就好比富豪家庭,每天可以给孩子万儿八千的零花钱,但对于贫困户来说,这万儿八千,可是他们的保命钱。
第二,邓艾和魏延,可用兵力不同。
邓艾偷渡阴平,动用了多少兵力呢,答案是三万人,
《三国演义》说邓艾渡过阴平后,只剩2000余人,这是断章取义,仔细一想就觉得不对劲,一支区区2000人的疲惫之师,怎么可能灭掉一个完整的国家呢,难道邓艾这2000人配备了坦克和冲锋枪不成?
实际上,邓艾在偷渡过程中,采用了梯次前进的方式,每走一段,便留下几千人驻扎,最先走出阴平的2000余人只是先头部队,后续大部队正在络绎赶来的路上,这样,虽然沿途有一定比例的兵力损耗,但可以用于攻城拔寨的兵力仍然充足。而魏延要偷渡子午谷的5000精兵,即使个个运气爆表、全体毫发无损的走出了子午谷,面对城高池深的长安,又能做些什么呢?
第三,成都和长安,战略价值不同。
偷渡阴平和子午谷方案,虽然同属冒险,但前者是值得冒险一试的,后者却冒险意义不大,为何,因为两者的目标——成都和长安——战略价值是完全不同的。
邓艾打的如意算盘是,一旦偷渡成功,大军便可直逼成都,成都是什么?是蜀汉的心脏,是蜀汉的神经中枢,只要拿下了成都,蜀汉就亡国了
,姜维在剑阁的蜀军主力,也就成了无头苍蝇,如此毕其功于一役的军事冒险,的确有着很强的诱惑力。但魏延的子午谷呢,他的目标是长安,长安有这样的诱惑力吗?三国时期的长安,早已是一座繁华尽褪的残破之城,充其量不过是曹魏西北边陲的一个军事重镇,距离曹魏的核心统治区,仍有遥远的距离,为如此之长安,行如此之冒险,亏魏延想的出来。
第四,诸葛亮和邓艾,战略需求不同。
邓艾的战略思路很明确,利用闪电战偷渡阴平、逼近成都、灭亡蜀汉,然后他便可以先于死敌钟会,豪情万丈的立下灭蜀头号战功,因此,速度和激情,是邓艾的战略需求。而诸葛亮北伐之战,是有着多重战略考量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攻城略地,
从根本上来讲,诸葛亮北伐之战的立足点是“与其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为了蜀汉自保而做出的“以攻代守”这一战略举措,
在这样的战略需求下,诸葛亮的北伐,赢不赢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在边境持久的消耗曹魏国力,输不输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轻易丢失有生力量,这样一来,魏延的子午谷方案,自然就不被采纳了。
结语:以上,就是子午谷和阴平的四点不同,看来,诸葛亮的谨慎没有错,邓艾的冒险也没有错,是魏延的子午谷方案错了。
伟人评价子午谷奇谋时,只说了五个字:“此计太悬危”,可谓一语中的!
其实,魏延之错,究其根本,是其对蜀汉综合国力认识不足,毕竟,一个优秀将领的用兵方案,需要建立在国力的基础上,否则就是空中楼阁。支持这篇文章的朋友,请高抬贵手,点赞、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