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博士的笔记
编辑|侯博士的笔记
前言
古人曾说:
“得中原者得太下”
,自古以来,多少诸侯将相为争夺中原大地的政权,而上演了一系列令后人所传唱的佳话。
其中,就有以楚汉集团为背景的
“鸿门宴”
一事,说起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但凡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鸿门宴可以说是刘邦和项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但世人认为的鸿门宴是因为项羽没能杀死刘邦,而导致项羽日后的
“乌江自刎。”
成全了刘邦,并一手建立了西汉王朝。
而真实的鸿门宴上最大的赢家不是刘邦,而是项羽。
在鸿门宴发生之前,由于秦末的动荡局势,天下大乱。
而身为沛公的刘邦拥兵十万先攻入函谷关中,并且一直率军向西推进,而在进军的过程中将巴蜀、汉中等地攻下。
公元207年,刘邦率领的军队先一步攻入灞上,迫于刘邦的压力,秦王子樱投降,并引百官迎刘邦进入咸阳。
而刘邦在入关之后挟持子樱与秦民约法三章,并且还派军驻扎在函谷关,以防各路诸侯来犯。
而刚刚在
“巨鹿之战”
中取得胜利的项羽,正在率军向关内进攻,但当项羽领军赶到关外时才得知,驻守在函谷关内的士兵则是刘邦的人。
于是项羽勃然大怒率领大军攻陷了关隘,并驻扎在戏水。
然而攻入关隘的项羽并没有找刘邦的麻烦,但由于刘邦帐下的曹无伤透露刘邦想割据关中自立为王的消息,不仅将珍宝全部纳入自己手中,
甚至还让秦王子樱俯首称臣。
项羽闻言大怒,决定第二天率军攻入关内击溃刘邦,双方爆发矛盾之后,刘邦觉得以自己的兵力根本不足以抵抗项羽。
所以刘邦就将在咸阳城所得一切全部送往项羽营中,
并送去一纸文书表示更愿意让项羽称关中王。
而项羽的军师
“范增”
知晓此事后觉得刘邦为人有雄图大志,必将除之。
所以就让项羽以宴请刘邦之名,在饭局之中将刘邦斩杀。
此事被项羽的叔父项伯所知,因项伯念及与张良的故人之情,派人前去向刘邦大军告密,为了感谢项伯,刘邦表示将自己的女儿许诺给项伯的儿子作为妻子,从此两家永结秦晋之好。
而得知消息的
刘邦深知“鸿门宴”是极为凶险之地
。但如果不去便是死路一条,而赴会也许会有一线生机。
于是一场流传千古的饭局自此展开。
鸿门宴对于刘邦来说绝对是自己人生中最为危险的时刻,只要稍有不注意就会命丧于此,所以他利用项羽正义凛然的性格,仅率一百骑士赴宴。
而刘邦料定,
当项羽看到自己这一百余骑的时候定然不会用“持强临弱”的姿态欺压自己。
而另一方面就是刘邦先前已经和项伯结成儿女亲家,他断定项伯在鸿门宴之上肯定会向着说话。但从这两点的安排来看,此时的刘邦已经展现出非人的政治头脑。
大大增加了自己从鸿门宴回来的概率。
等刘邦到了宴席之上,映入眼帘的便是
“座次”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请客吃饭包含着极大的智慧,而饭桌上的礼仪与座次往往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太史公《鸿门宴》文中就记载了此次鸿门宴的详细座次:
“项羽和项伯从东向坐,范增南向坐,刘邦自北而坐,而张良则坐在西面”。
在当时那个时代,
东向座位是最为尊威之人所坐的
,而项羽和项伯则是这宴席的主人,自然是当仁不让。
而范增则是项羽帐下第一谋士,按照尊卑,自然是由北向南而坐。但刘邦则是被问罪之人,只能面北背南而坐。
至于刘邦手下的张良,只能坐在西方位置作陪。
而这一文化传统时至今日有些地区还在实行。这些看似简单的排位座次中蕴含着极其深刻的含义。
按座次排位入座后,接下来终于到了事情的中心点,宴请刘邦。
殊不知的是范增早已在此处布下天罗地网,发誓定要将刘邦拿下,可在酒席宴上,范增一度暗示项羽发号施令,但是项羽却犹豫不决,始终没能痛下杀手。
由于范增在此期间一直没能得到项羽的下令,于是他心生一计,
召项庄舞剑以助酒宴为由伺机斩杀刘邦。而这一现象早已被宴中所有人看穿。
而最先出手相救的便是与刘邦结成亲家的项伯,为了保护刘邦,项伯也拔剑起舞,以达到掩护刘邦的目的。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而随着酒席的深入,范增对刘邦的杀意越来越重,就在这紧急关头,刘邦的部下樊哙闯入帐中,
就当项羽等人分神的时候,刘邦才以上厕所为由逃之夭夭。
当得知刘邦已经逃走之后,亚父范增不由感慨道:
“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可为什么项羽会在宴中犹豫不决,没有痛下杀手呢?
因为他和范增想的不同,范增身为项羽帐下的第一谋士,自然要为项羽清理掉称帝道路上的障碍,但他只是站在楚军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所以范增想的是刘邦此人日后必定成为项王的威胁,现在不杀,日后怕是很难有机会除掉了,所以范增选择在刘邦还没有成熟之际将其扼杀。
项羽则是观大局考虑。
在当时秦国虽然处于崩溃的边缘,但其实力底蕴还是要比项羽高出很多。
所以项羽觉得单单依靠自己的实力根本不足以与整个秦朝抗衡,而项羽也正是看中了刘邦的政治能力。与其杀掉,不如纳入自己帐下为之所用。
此外,
项羽也根本不想杀刘邦,他与范增的初衷与立场完全不同。
项羽在鸿门宴上的出发点原本是想要将,这个非自己势力之外的力量实施政治打压,其目的是想要刘邦臣服于自己。
而只有刘邦确定臣服后,项羽才可以进行自己他宰割天下的全新秩序。
而对于刘邦来说,自身的军功与爵位大都来自于楚怀王,就算屈伸于项羽帐下,刘邦也能博得一个忠臣的美名。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
刘邦毕竟是灭秦的第二大功臣,如果贸然杀害,对项羽来说没有一点好处,并且还会失信于讨伐秦军的各路诸侯,为日后图谋天下设置障碍。
所以
项羽借助范增鸿门宴的威势,巧妙的献给刘邦一线生机
,恩威并施之下彻底折服这个游走于自己势力之外的诸侯。
而夺得汉中之地的项羽又为什么不自封为“王”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项羽的军事力量并不是最强大的,他手下的四十万大军其实是各路诸侯组成的讨伐“联军”。
而项羽所率领的部队则是“联军”中的一部分,而且项羽所率领的军队是他杀了宋义之后,从人家手里夺取的,而这群乌合之众如今还能聚在一起,
全凭“巨鹿之战”中章邯无心恋战,秦军全线溃退战败的假象。
而面对军队的猜忌和外界的压力,项羽深知自己还没有能力去当这个“王”。
此时表面风光无限的项羽其实内心十分清楚自己现在并没有一统江山的实力,
对于刘邦他是能用则用。
所以鸿门宴正是在刘邦与项羽之间存在信息差的情况下,
项羽一方面要摆出想要除掉刘邦的假象从而震慑对方,还有就是不能让他在鸿门宴之中死掉。
与其说刘邦在鸿门宴中逃跑,还不如说是项羽了他一马。
之所以刘邦能在鸿门宴中全身而退,
很大程度上源于项羽并未动其杀心
,如果当时项羽听从范增的建议除掉刘邦,那刘邦的十万大军也不会凭空消失。
还有,如果杀了刘邦之后。那些跟着项羽伐秦的诸侯也会逐渐失去对项羽的信任,那么也就不会有之后的西楚霸王。
所以说在鸿门宴上的真正赢家不是刘邦,而是看似错失良机的项羽。
在此次宴会之后,
由于先前项羽在鸿门宴上的震慑,这才让刘邦在短时间内不敢轻举妄动。
而正是这段时间,项羽有足够的精力与时间培养自己的心腹,同时在配合后面的分封诸侯,为日后自己一统天下做足了准备。
虽然项羽的贵族思想占据上风,但是他只是想单单建立一个分封制的王朝,以至于将自己的战略短板一丝不挂的暴露出来。
灭秦之后,他将刘邦分封到汉中地区就是最好的证明,
也正是这一决策最终项羽集团和刘邦集团为了争夺政权而爆发了史上著名的
“楚汉之争”
。
随着项楚的兵败,项羽被汉军围至乌江,而他的手下也全部战死,最后迫于无奈,他也自刎江边。
在项羽死后,刘邦也顺利建立了西汉王朝,史称汉高祖。
而对于项羽的为人众说纷纭,有人说他并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这导致许多人会对项羽的印象有些许偏差。
其实不然,由于史书笔法注重主线描写,所以对于项羽的描写没有过多的阐述。但是价值决定因素,选择决定走向,而项羽没能成功的原因还是输在战略上。
结语
在权鼎天下的过程中,项羽的敌人并不是某个人或各方势力。而是极其复杂的权力格局,如果项羽只为贪图一时之快而斩杀刘邦,那么他就愧对于西楚霸王之名。
而鸿门宴的主要内容就是,
项羽兵不血刃,不废吹灰之力拿下关中。并且降服刘邦的同时又能维护自己的反秦联盟。从而达到一举两得的效力。
至于后人所说
项羽有勇无谋。刚愎自用,之类的其实都没有真实的历史记载,而有一点的可以确定的是项羽具有强烈的英雄性和悲剧性。
并且为人心胸狭隘,缺乏远见,但不可否定的就是在鸿门宴中项羽发挥自身的政治思想从而占据上风。并将己方的利益最大化,所以说在鸿门宴中最大的赢家是项羽。
参考文献
《鸿门宴》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