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这位也是晚清名臣,其政绩和能力不输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和张之洞等四位晚清中兴名臣,缘何声名远不及他们显赫?他就是骆秉章,其实这位晚清的封疆大吏一点也不简单!
晚清时期,清政府腐败无能,外有列强坚船利炮虎视眈眈,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半壁江山。时势造英雄,一批晚清汉族大臣纵横驰骋,攘外安内,为清政府命脉延续了几十年,骆秉章就是其中一个。
1793年,骆秉章出生于广州花县,尽管年近四十岁才中了进士,然而后面似开挂了人生,建立丰功伟绩,可谓大器晚成。
1840年,骆秉章已经47岁了,他受命清查吏部银库,他到任后,马上一丝不苟、雷厉风行地查账,为此得罪了不少人。银库亏欠太严重,查出亏欠达900多万两之多,道光帝勃然大怒,骆秉章被治失察之罪惨遭免职。但道光帝知道他是一个清官,非常欣赏他,之后对他信任有加,后来把他为升为侍讲学士,出任湖北按察使,还赴任山东、河南、江苏按事。
道光三十年,骆秉章出任湖南巡抚。一年后,爆发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刚建立后,战斗力惊人,势如破竹,清军一败再败。骆秉章主政湖南后,他深知清军的战斗力不行,大力支持曾国藩组织团练,创立了湘军,然后又起用湘阴举人左宗棠,为他管理幕府,帮曾国藩团练士兵,后来曾国藩、左宗棠日后成了清廷的柱石,尽管湘军的框架主要是曾国藩建立起来的,但湘军能发扬光大是有骆秉章功劳的。
骆秉章主政湖南十年,跟他的老乡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死磕到底,多次转战湖南、湖北、贵州和江西等地,带领湘军多次击败太平军,太平天国有三个王均死于他手上。
太平天国叛乱后期,叛军的几个主要将领带领大量官兵退守到了四川。叛军们想利用四川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清朝军队进行长期对抗。叛军盘踞四川,坚守不出,这种局面下清政府毫无办法。这时骆秉章主动请缨,带兵进入四川作战。用了七年时间,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历经数次惨烈激战,最终剿灭了太平天国最后的有生力量,至此太平天国覆灭,清政府取得了最后胜利。
骆秉章真正的高光时刻是在于他抓住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同治二年,石达开带兵从云贵边界攻入四川,几万太平军准备跨渡大渡河,直驱成都。骆秉章收到消息石达开要过河了,立即召集所有部下开会,制定了周密的逮捕计划。石达开却浑然不知,他们渡河一半的时候,突然遭到清军的伏击,被打得落花流水。
石达开见大势已去,写信给骆秉章,愿意以一人生死换取全军的安全,骆秉章满口答应,石达决定出来投降,骆秉章立即逮捕了石达开,并把投降士兵遣散四千人后,剩下的二千多人将士全部残忍杀害。
至于石达开,他是清廷的死对头,最让朝廷头痛,骆秉章得到了朝廷的批准,将他凌迟处死了。骆秉章立下此大功后,权势越发显贵。先后晋升为太子太保、一等轻车都尉世职,并赏戴双眼花翎、再升任四川总督、协办大学士。
虽然没在京城,但朝廷的一切国家大政决策方针,重要的人事任命,都要会征求骆秉章意见,当时政界有评:“二公东西相望,天下倚之为重”,其政治地位同曾国藩旗鼓相当,可见两位政坛巨擘对当时的大清王朝是何等的重要。
骆秉章,在抚湘督川的十七年中,在施政与军事方面充分展示了其卓越才能和韬略。作为晚清时期重要的一位封疆大吏,骆秉章无论是抚湘十载,还是督川七年,都能廉洁奉公、勤政爱民,他在整风选贤、改善民生和稳定财政等领域均有建树,在湖南和四川两地久负盛名。
1867年农历十一月十七日,骆秉章因病逝于任上,终年74岁。清政府赠太子太傅,入祀良祠,给谥号文忠。骆秉章逝世消息一传到四川民间,民众自发罢市悼念他。因悼念场面盛大,官府怕生出事端,因此想加以限制,结果惹怒了百姓,差点闹出一场风波。骆秉章在四川有“要使川民乐,除非马生角(骆)”的美誉,他是治理国家的能臣干吏,当地百姓把骆秉章比作诸葛亮,足见骆秉章治川功德深入人心。
骆秉章贵为封疆大吏,为官领军数十年,虽然军功显赫,地位崇高,权倾一时,但他却是一名两袖清风、廉洁奉公的好官,平日慷慨大方,乐善好施,经常接济同僚和穷人,其清贫令人难以置信。在他死后,所有的家当,仅有箱笥五六具,里面只有官服和旧衣,留下银子八百两,全是官俸银。最后朝廷赏银五千,才把其丧事办好。这样清廉,在晚清政坛极为罕见,要知道李鸿章的遗产高达到了四千万两,而骆秉章仅有区区的八百两。
骆秉章出尔反尔,诱降石达开后,处死投诚的石达开及其部下,遭后人诟病。但当时各自为政,骆秉章所做的一切也是为了国家安定,他效忠的是清政府,这个不应该是他的人生污点。不过,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体恤百姓民生,生平事迹为后世所传颂,被认为是“中国历代农民起义中最完美的形象”。所以,骆秉章在这件事上引起极大的争议。
瑕不掩瑜,骆秉章是晚清八大名臣之一,虽然没被列入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但他的能力和政绩是不比四大名臣逊色的,然而在历史的长河里,名气低落,这是非常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