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2023年初,
贺岁片《满江红》的热映,再次将激昂了无数人心中的家国之情
,勾起了人们对民族英雄岳飞的崇高敬意。
在传诵岳飞事迹时,
有许多人却不知,岳飞长子岳云,也同样的文韬武略、骁勇善战,立功无数
。
这样出色的岳云,为何声名不显,就像是被历史埋没了呢?
若认真翻阅历史,不难发现:
岳云还真是被刻意埋没的,只不过,埋没他的不是历史,而是他的父亲岳飞。
天下父母,无不用尽手段帮助子女成长,希望子女有美好的未来。但是历史中的岳飞,对长子的教导不但严苛得像对待仇人,而且极力掩盖儿子立下的无数战功、拒绝朝廷给儿子封赏,似乎一心只想扼杀儿子的未来。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爱之深,责之切
俗话说,父母身边的孩子,是最安全的。但这话对岳云不适用。
岳云12岁投奔父亲军中。
岳飞并没有利用自己的特权对儿子多加照顾,而是将他编入了部将张宪麾下,让他从一名普通小卒子做起。
岳云凭着实力和表现,
很快得到了张宪认可,成功加入了背嵬军。
背嵬军由8000骑兵组成,是岳家军中精锐中的精锐,常常让金人都闻风丧胆。
为了苦练马术,岳云不但起早贪黑,还千方百计讨好背嵬军战士,以便向他们求取经验。
有一天,岳飞亲临检阅背嵬军训练现场,岳云内心有点紧张,在做上山练习时,战马突然失蹄,他反应不及,连人带马摔在地上。
岳飞大怒,当即指着岳云道:“来人,将他拖下去斩了!”
众将士纷纷求情,岳飞这才改口:“死罪暂免,罚100军棍!”
这一顿杖责,让小岳云几天都没能下床。将士们都心疼岳云,直言将军对儿子过于无情。
岳云却很欢喜,说:“爱之深,责之切。父亲这是对我寄予厚望呢!”
自此后,岳云更加刻苦训练,很快练就一身铁骨,
在战场上驰骋杀敌,立下无数战功
。
一般情况下,父母对于年幼的孩子,总要倍加关怀照顾一些。但岳云是军人,又是岳飞长子,在战场上很容易成为敌人的靶子。
岳飞对岳云的教导越严苛,岳云在战场上活下来的机率才越大。
二、父亲自有深意
纵览历史,许多人踏上战场,为的就是建功立业、封侯拜将。但岳飞不但不为儿子多记军功,反而瞒报或不报。
1134年,16岁的岳云随父出征,收复被伪齐占据的襄阳六郡。
在收复城池的每一场战斗中,他都手持两杆铁锥枪,身先士卒,冲在最前。
大军以迅猛攻势拿下郢州、襄阳后,在随州遭遇了激烈的抵抗。破城军撞开城门的瞬间,岳云第一个进城,双臂舞动双锥枪,仿若杀神,城内敌方将士无一合之敌,只吓得望风而逃。
眨眼间,岳云就杀到了城墙下,飞身跃下马,拎着双锥枪就杀上城头。城头上的敌军一看到双锥将,就吓得弃械奔逃,根本没人敢上前迎战。
岳云跑到哪里,哪里就成了真空地带,城外岳家军终于得到空隙,攀上城墙,一举夺下随州城。
屡战屡胜,岳云获得了“赢官人”的称号
。然而在报往朝廷的军功簿上,岳云的军功比普通将士都不如。
这连张宪都有些不解。岳云却无怨言,反而宽慰张宪:“父亲的做法,自有深意。”
自有深意一词,说明岳云也不太理解父亲的做法,但他从不抱怨,他相信父亲不会害自己。
三、定不负父亲期望
战场上,岳飞也从不对儿子多加照顾,相反,还经常将一些近乎必死的任务,交给自己的儿子。
1140年,金兀术集合十万步兵、三万骑兵,进攻颍昌城。
颍昌的守军不到三万,守将王贵派兵求援。
当时岳飞主力被金军其它军力牵制,只能分出小部分援军。而领军之人,岳飞思忖再三,交给了自己的儿子。
这将是一场兵力极为悬殊的恶战,颍昌守军加上岳云的援军,兵力也不到敌军三分之一。
尽管如此,岳飞还是对儿子下达了近乎残酷的军令:“此战若不能胜,我必斩你头颅。”
军法无情。
岳云毫无惧意,语声铿锵道:“定不负父亲期望!”
赶到颍昌后,岳云、王贵各领一队精兵,在城外与金兵展开了血战。
这一场厮杀尤为惨烈,岳云带领八百骑背嵬军,采用尖刀战法,在金军军阵中反复冲杀了几十次,直杀得“
人为血人,马为血马
”。而他率领的岳家军,没有一人畏惧,没有一人退缩。
主将不畏生死,士兵自然士气大振,这一战杀了整整半天后,金人终于生出了惧意,士气开始低迷。颍昌城中的守军眼看时机已到,当即开城助战,金军终于大败溃逃。
战场无父子,对于自己的儿子,岳飞眼里只有军法,只有军令。
岳云却将这些视为父亲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心生无双勇气,真正当得起“虎父无犬子”之称。
四、儿子誓死追随父亲
岳家父子俩文韬武略、智谋无双,却没想到,自己最终没有死在敌人刀下,却冤死于自己人手里。
1140年7月,岳飞率大军准备直捣黄龙府时,却被朝廷十二道金牌勒令班师。
当晚,岳飞将儿子叫到帐前:“为父此次回朝,前路难料。这么多年来,你随为父出生入死,为父却处处待你严苛,尽力扼你的锋芒,你可知为何?”
岳云含泪拜倒:“在此之前,儿子也曾不解。但在此之后,儿子已有所悟。”
岳飞欣慰地笑了:“我儿果然不负期待!只希望所有明枪暗箭,只朝我一人而来!”
岳云瞬间泪如雨下:“儿子誓死追随父亲。”
岳飞摇头:“你先回家,且听消息。”
1141年初,
金国久攻不下南宋,再次主动与南宋议和
。宋高宗就等这句话了,双方一拍即和。
岳飞、韩世忠等抗金将领极力反对。
金兀术在信中对秦桧说:“
必须杀掉岳飞,和议才能成功。
”
秦桧早有此意,当即伙同张俊等人,捏造罪名构陷岳飞,将其抓进大牢。而在此前,岳云和张宪却先一步被秦桧抓捕入狱。
1142年1月,
岳飞在狱中被杀害,岳云和张宪被当众斩首。被害那年,岳云才23岁。
一代年轻将才,半生在战场度过,为国收复失地无数,铁骨铮铮最终毁于软脚弄权者。
许多人都想不通,就算是金兀术,想杀的也不过岳飞一人,秦桧等人为何如此狠毒,连岳飞的儿子都一起杀了呢?
这个问题,最初审案的大理寺官员都不太懂,一致认为岳云罪不致死。最终,是
宋高宗下旨:“
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仍多差兵将防护。
”
一句“多差兵将防护”,道出了宋高宗内心隐藏的恐惧。
原来最惧怕岳云的,是皇帝。
一国之君,却怕一个大将的儿子,这又是为什么?
首先,岳飞是坚决的主战派,一心想杀穿金国,迎回被掳的二帝,以雪靖康之耻。但是,若真的迎回二帝,宋高宗还能在皇位上呆着吗?所以,
岳飞的雪耻之举,简直是在触宋高宗逆鳞,他自然非杀岳飞不可。
而岳云一向与父亲齐心,自然在必杀单上。
其次,
岳云在军中威望不输其父,就算岳飞被杀,岳家军也只会听从岳云的
,宋高宗还是睡不稳觉,必然要斩草除根。
最后一点,可谓重中之重。岳云不可能像岳飞那般,真正做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他年轻气盛,热血方刚,一气之下为父报仇,真的造反怎么办?所以宋高宗特意叮嘱“多差兵将防护”,生怕岳云一怒之下杀出刑场。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岳飞对长子严苛教导,才能让儿子在战场上活下来;压制儿子锋芒,为的是让政敌的目光,只放在他一人身上。他所有的苦心孤诣,唯一目的不过是让儿子活下去。可惜的是,他这愿望最终还是没能实现。
所幸,岳云没有辜负父亲的苦心。
他珍惜父亲的教导,明了父亲的用心,无视功名,一心杀敌,实践了自己保家卫国的誓言。
他的孝顺、英勇、忠诚,是无数后来者的榜样,至今激励着无数人心中的热血和勇气。
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的光辉事迹虽然不如父亲那般多,但他留下的每一个点滴,都与他父亲一般名垂千古。
千百年后的今天,又一部讴歌英雄的作品感动无数人时,英雄的灵魂再一次苏醒,在人们心中留下一束光,温暖无数低迷的心灵,为徘徊的人们照亮前路。
如果一个民族,还懂得为英雄致敬,还愿意宣扬和传承英雄般不屈的意志,那这个民族,也将英雄辈出、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