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在位之时,既是秦国突飞猛进的时期,也是秦国对其余六国占据压倒性优势的时期。在政治上,他任用范雎,采用“远交近攻”的外交方针,瓦解了六国企图合纵伐秦的攻势。在军事上,他任用魏冉、白起等人,歼灭了六国大部分有生力量,为秦国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因如此,六国对于秦昭襄王应该是十分恐惧的。那么他一死,六国诸侯就算不是举国欢庆,也应该是暗自窃喜吧,怎么还会一片哀嚎的前去吊丧呢?下面我就试着分析一下。
秦国强大,不想去也得去
五十六年秋,昭襄王卒,子孝文王立。尊唐八子为唐太后,而合其葬于先王。韩王衰绖入吊祠,诸侯皆使其将相来吊祠,视丧事。——《史记·秦本纪》
我们可以看到,韩国是韩王亲自前来吊唁,其余诸侯只是派了将相前来。作为一国之君,亲自前往他国吊唁实际上是非常危险的,更何况秦昭襄王还有扣押楚怀王的前车之鉴。因此,其余诸侯都十分明智的派了相国前往,唯有韩国是韩王亲自前往的。
因为韩国最为弱小,且最为靠近秦国(这也是韩国最闲灭亡的原因),而且韩国名义上已经是秦国的马仔,所以如果这时候不拿出点诚意来,恐怕就会有灭国之危。其余诸侯也是一样的道理,都是迫于秦国的强大才来的。比如楚国,楚怀王就是被秦国扣押而死。然而就是这样的深仇大恨,楚国也还是得派人前来吊唁。唯一不同的地方可能就是他们还不至于像韩国一样当秦国的马前卒吧。
虽为无奈,但亦有试探之心
战国时期的奔丧,名为奔丧,实际上都有另一层目的。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赵武灵王即位之时。
二十四年,肃侯卒。秦、楚、燕、齐、魏出锐师各万人来会葬。子武灵王立。——《史记·赵世家》
同样是奔丧,同样是诸侯齐聚。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赵肃侯死之时,诸侯是带着兵前来奔丧的,目的不言而喻,而秦昭襄王死之时,诸侯是派将相前来奔丧的。
虽然奔丧的形式不同,但是这已经显露出战国时期奔丧的重要意义了,即查探虚实。在赵肃侯出丧之时,如果不是赵武灵王雄才大略,及时稳住了局面,可能赵国在当时就已经灭亡了。秦昭襄王出丧之时亦是如此,虽然秦国强大太多,但是诸侯联合未必没有机会。就算秦国的底蕴再雄厚,连续征战了多年,也早已显露出颓势,不然早就趁势统一了。不然我实在想不明白,为何与秦国有如此深仇大恨的各诸侯(尤其是楚、赵),会如此好心的前来奔丧吊唁。
结语
在秦征战六国时,秦昭襄王手段如此狠心,但为何在他逝世后,六国响起一片哀嚎悲痛声去吊丧?
首先明确一点,史记上只是单纯地记载了诸侯派人前去吊唁,并没有说明诸侯如何哀痛。当然,对于这些王侯将相来说,关键时候挤几滴眼泪,问题应该是不大的,至于哀痛不哀痛,那么就只有本人才知晓了。
而诸侯之所以与秦国有如此深仇大恨还要去奔丧,我认为原因有二:一、秦国强大,诸侯弱小,尤以韩国对比最为突出。
《史记·秦本纪》中有这么一段话:“五十三年,天下来宾。魏后,秦使摎伐魏,取吴城。”魏国仅仅是最后到,就被秦国打了一座城池。在这样的背景下,诸侯再怎么表“忠心”也不为过吧。
二、明为吊丧,实为查探
奔丧,是一个名正言顺进入敌国内部查探的好机会。一旦秦国露出无法制服诸侯的颓势,诸侯定会联合起来讨伐秦国。再者,就算秦国依旧强大,诸侯也能探究秦国强大的原因,以此来强大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