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人亡国之君故事,后汉系列第三篇。本系列主角刘承祐,后汉末代皇帝。
1.决策很难
封建王朝跟家族企业差不多,最容易出问题的就是继承环节,手足相残是一方面,搞不好还会被外人捡了便宜。所以,一个优秀的君王生前必须妥善布局,确保王朝基业顺利传承。
乾祐元年(948年)正月二十七日,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崩逝,留下一个风雨飘摇的王朝。虽然老皇帝临终前拼了老命,解决了威胁皇权的最大毒瘤——杜重威,可是继承皇位的刘承祐仍然面临着地方藩镇的巨大威胁。
大一统时期,皇权至高无上,多看一眼都是死;大分裂时期,皇权一钱不值,有的时候命都保不住。刘知远手下的一帮军头,个个身经百战手握重兵,根本不把小皇帝放在眼里。很快,三大军镇联合造反,领头的是杜重威的小弟李守贞。
刘承祐虽然年纪小,可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断然选择硬刚。于是,“郭雀儿”,也就是郭威,后周开国皇帝隆重登场。
王朝也好,企业也罢,做决策不可能尽善尽美,都是有风险的。很难有一个决策,短期和长期都是赢,如果决策那么简单,治理国家经营企业的人不都成了草台班子?
起用郭威为前线主帅,刘承祐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功高盖主的风险他是清楚的,可是军情紧急,就算是饮鸩止渴,那也势在必行。用了,风险在未来,不用,搞不好现在就要垮台。重要决策往往就是这样,两害相权取其轻(至少刘承祐认为这是轻的)。
2.结硬寨,打呆仗
八月初六,郭大帅进抵前线,紧急召开动员大会,一举统一思想,重点收拾李守贞。之前傲娇着与汉军打得有来有回的三镇叛军,很快就得瑟不起来了。
攻城战役,最忌讳一个急字,往往是欲速则不达。仗着自己人多搞猪突,搞不好就是全灭。郭威个老狐狸用的是“蓄盈待竭”之策,征发两万民夫大搞土建,用的是“结硬寨,打呆仗”的法子,还派出了水军,将河中城围得水泄不通。
也就郭威资历老,辈分高,能扛住各方压力,打得起持久战,不管朝野怎么议论,他都有本钱置之不理。
李守贞也不傻,刚被围了几天就发现不对,先是想突围,结果在郭大帅的铁桶阵前碰得头破血流。既然跑不了,就赶紧找人来吧,这会儿李守贞也不挑三拣四,逮人就发求援帖,南唐、后蜀、大辽,广撒网多捕鱼嘛。
这里面最积极的当属后蜀,他家收到的帖子也最多,凤翔、永兴两镇也都送了。蜀人援军最远进到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结果被汉军轻松击退。
汉军对河中的围困一直持续到第二年,李守贞军饿死一部,离散一部,投降一部。直到乾祐二年(949年)五月,郭威才下令正式攻城。七月十三日,汉军攻破河中外城,李守贞率残部退守子城。胜利唾手可得,众将纷纷请战,郭大帅还是一如既往的稳,“夫鸟穷则啄,况一军乎!涸水取鱼,安用急为!”兔子急了还咬人,追他做甚?
七月二十一日,走投无路的李守贞举家自焚,河中宣告平定。此前,赵思绾已经投降,剩下一个王景崇也没坚持过乾祐三年。
3.将相不和
史书写得很明白,刘承祐“以尚幼之年,嗣新造之业。受命之主,德非禹、汤;辅政之臣,复非伊、吕”。不是大神,却面临着一个大神才能收拾的烂摊子,外有三叛,内有群凶。
这个群凶,就是刘知远留给他的辅政大臣:杨邠,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总领军政大权。史弘肇,禁军元老,曾领归德军节度使,后迁中书令。王章,检校太尉、同平章事。
这些个老家伙,能力自然是有的。老杨做宰相,精于吏道,把朝政理得井井有条;老史治军有方,有名将风范,平定三镇出力不少;还有老王,理财技能拉满……可是这些人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不听小皇帝招呼。老王贪财,自身腰杆不硬,尚且比较收敛,老杨老史就不一样了,他们倚老卖老,在朝堂上经常不给皇帝面子,跟外戚更是尿不到一个壶里。尤其是老史,飞扬跋扈惯了,跟另一位重臣苏逢吉形同水火,连刘承祐亲自出马说和都不听。
小皇帝有个舅舅叫李业,这小子跟史弘肇不和,经常在刘承祐耳边吹风,甥儿啊,老史不是好人,哪里把你放在眼里过,将来一定是要造反的。说巧不巧,某天晚上,小皇帝听见皇宫作坊中传来锻造兵器的声响……
当夜,刘承祐彻夜未眠,一场巨大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
#历史#
?
#历史故事#
?
#历史趣聊#
?
#历史杂谈#
?
#中国历史#
?
#分享历史五千年#
?
#历史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