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古代谋士为何总爱提“上中下三策”?君王为什么总是不选上策?
迪丽瓦拉
2025-07-24 02:02:15
0

鲁迅先生曾经提出过一个

“拆屋效应”

,他认为人总是对自己在谈判时所看到、听到的条件习惯性地讨价还价,既然如此,在谈判的时候干脆提出一个几乎不可能的要求,然后以此来慢慢降低,完成谈判。

其实鲁迅先生提出的这个效应,在古代人的生活里并不罕见,比如孙武在《孙子兵法》中的

“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

,正是同样的一个道理,古人在政治交际里深知君王的“完美主义”,总是想着要最好、最万全的解决办法,那么为了让君王既信任自己已经提出了最好的方案,又能提出有实际意义的方案,便有了常见的“上中下三策”。

说白了,上策往往都是拿来让君王知难而退的,不得不选择中策,反正对于谋士来说,建议和方法他都给了,至于怎么选、怎么做,那是君王的事情,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很高级的政治智慧。

在古代占据主流的儒家思想里,对君王忠诚以及尽职那是文人的最高追求,但话是这样说,如果谁真的对君王“毫无保留”全盘托出自己的所思所想,那么就危险了。

比如遇到一件事情,君王问谋士意见,谋士思索一番之后直接把“最优”的办法给君王,当君王执行了之后,不管结果是什么,都总会觉得谋士没尽职,是不是其实有更好的办法,但是他没说。

因为这世上根本没有“万全之策”,所有的事情都有不完美的地方,解决问题的本身,大多数时候都是利益群体和另一个利益群体的博弈,赢的解决问题,输的出现问题。

输的一方可能不敢找君王的麻烦,但他肯定敢找谋士的麻烦,所以古代的顶级谋士,往往都是

“不背锅”、“不全盘托出”

,永远要留点余地给自己。

汉武帝时期,朝堂中发生了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蚡的争执,因为魏其侯的好友灌夫在田蚡的婚礼上辱骂宾客从而被逮捕下狱,准备处死,可灌夫骂人是因为田蚡一方刻意挑衅引起的,窦婴觉得灌夫没罪,争执之下,双方都找到汉武帝主持公道。

但是窦婴和田蚡,都是汉武帝的亲戚、长辈,汉武帝不可能真的做决定,于是他很聪明地把问题甩给了御史大夫韩安国,问韩安国该怎么判,这两人到底谁对谁错。

韩安国可是个人精,面对汉武帝的甩锅,他也从容应对,于是韩安国在朝堂上指出,窦婴给灌夫辩护,说得很有道理,理应是窦婴对,可随后又接着说,田蚡为自己的宾客的尊严讨公道,也没错,也应该是田蚡对,不过到底谁对,我韩安国不敢定论,还是你汉武帝来定夺最好。

一番言论下来,韩安国等于是把汉武帝的皮球又扔回给了汉武帝,而且韩安国两边都不得罪,他不说双方都有错,而是说双方都有道理,这让别人听起来就很舒服,反正不管汉武帝最后怎么决定,人家也怪不到韩安国的头上。

所以说,这才是官场的顶级智慧。

也是因为谋士天生就有给君王背锅的风险在其中,君王问计,谋士会做的,也是让君王选,而不是替君王做决定,决定还是要由君王自己做。

西汉时期,曾经发生过黄河泛滥,影响百姓生活的事情,此事一发生,朝廷第一时间就要想办法治水,但在西汉时期,人口不多,工具也并不发达,治水不是什么小事情,于是汉哀帝就问自己的“待诏”贾让

(汉武帝时期在内廷新设的官,相当于皇帝的参谋)

该如何处理黄泛问题。

其实在当时,一般来说治理黄河泛滥根本没有太高效的方法,常见的就是派遣民夫和军士到黄泛区修筑河堤防水,而且需要年年修,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再高端一点的,则是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去开渠引流,但这样做是有双重好处的,一是解决了黄泛区的水灾问题,二又可以将泛滥出来的河水引到缺水的地方,后面这个方法,往往都是治水的最好办法。

既然

“分渠引洪”

更好过于

“年年修堤”

,那么贾让该如何向汉哀帝表达自己的想法呢,是直接告诉汉哀帝用分渠引洪吗?

能做到皇帝的参谋,贾让自然不蠢。

他也给出了“上中下三策”之计划,这三策分别是:

上策

:将黄泛区的百姓全部迁移(主要是冀州),然后挑选一个地势落差大的方向开始挖一条河道,如此一来,就能让黄河“悬河”的问题得到比较彻底的解决,贾让说的是,能保证“千载无患”。

中策

:分渠引洪。

下策

:年年修堤,也就是得过且过的办法。

关于上策,虽然看起来思路和分渠引洪差不多,但事实上贾让提出的上策是会造成黄泛区的百姓田地、屋舍等等财产全部被毁掉,说白了,就是人给河让道,这说是“一劳永逸”,事实上就等于是把人搬走,没有人在这里生活了,自然也没有水患的概念了。

败坏城郭、田庐、冢墓以万数。

所以贾让的上策,看起来反而像是给河出的主意,像是帮助黄河解决“人患”,反正这一个所谓的上策,汉哀帝是根本不可能选的,看起来是可保证千年无忧的良策,实际上就是一种绝对理想化的策略,不切实际。

但这也是贾让的目的,贾让不可能让汉哀帝真的选上策,他一直以来想要传达给汉哀帝的策略,本来就是“分渠引洪”,也就是中策,至于下策,汉哀帝其实也可以选,但是选了就会年年反复,如此一来可能会引起百姓的不耐,所以一切选择的权力,都在汉哀帝手中。

聪明的贾让让事情解决了,但是自己却不会太过涉及其中,不管是未来处理得如何,贾让都不会背负太大的责任,没有太多的功劳,也不会有太多的骂名。

从贾让献策的角度来看,他所谓的“上策”,就是不可能完成之策,又或者是代价大于目的之策,其实这就是自古以来“上中下三策”的常态,其核心原理跟鲁迅先生所说的“拆屋效应”是一致的,给出上策,那是谋士不希望君王队中策犹豫,但如果直接给出中策,那么君王就会觉得是不是还有更好的策略。

不过历史上就没有人选上策了吗?

事实上是有的,但选上策的情况,跟环境、代价有着很大的关系。

东汉永平十六年,汉明帝派遣窦固、耿秉率军北击匈奴,在大破匈奴之后,朝廷考虑到战后要安抚西域地区的小国,于是以班超为假司马,带着三十六个随从出使西域小国:

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本来这场出使活动进行得好好的,但谁知道到了“鄯善国”之后,班超等人遭到了鄯善国反复无常的态度变化,鄯善国先是热烈欢迎班超使团,后来又将班超等人给囚禁起来,原来是因为匈奴的使者也来到了鄯善国拉拢鄯善国王,此举导致鄯善国直接敌视班超等东汉使团。

在囚禁的时候,班超和手下的人商量该怎么办,于是班超的助手就给了班超三策:

上策

:直接出手除掉匈奴使者,让鄯善国反应不过来,只要匈奴使者死在鄯善国,那么鄯善国自然就只能向汉朝靠拢

中策

:在半夜逃跑,逃多远算多远,如此一来回到朝廷算不算有罪都是两说。

下策

:待在这里坐以待毙,看鄯善的态度。

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

班超可不是一般人,当下属提出了三策之后,班超毅然决定带大家执行上策,那就是破釜沉舟,杀掉匈奴使者,而班超等三十几号人一条心,在夜半的时候果然杀掉了匈奴使者,当鄯善国王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已经来不及做什么了,只能礼待班超等人。

而关于班超所选择的上策,其实是一种“可行”的策略,因为当时班超和一众使团所处的环境很严峻,放手一搏并不是什么很难抉择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他们确实有这个能力,推翻鄯善国做不到,但是除去匈奴使者总是可以的。

班超的下属提出三策未免没有把主要责任推给班超的想法,但事实上,这种责任就应该给班超,决定也确实该由班超来做才对,只是这三策并没有谋士那种“城府”在其中,都是很贴切实际的真话,假如班超的下属提出“推翻鄯善国”这是上策,那么班超可能第一时间先把这个下属给除掉。

“可行性”、“代价”

,这两个因素是衡量上策实不实用的绝对标准,如果提出的上策可行性高,代价中等,但是获得的回报和效果翻番的话,那么这个上策就是真的上策,不是凑数的上策,也不是用来降低君王心里底线的上策。

可问题是,关于君王的问题,自古以来都不是什么小问题,例如古代朝堂经典的改革问题,所有的上策肯定包含了“阶级重塑”的成分,这种上策往往造成的反馈就是内部矛盾爆发。

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就是商鞅数次献策之后最终定夺下来的法度,本来秦孝公是不能够接受商鞅给出的“废除世卿世禄”,因为秦孝公很怕这样做会导致秦国内部贵族离心,但商鞅给了几次凑数的方案之后,慢慢地打破了秦孝公的心理底线,于是选择了商鞅极端的变法。

所以商鞅变法中,秦孝公选的正是“上策”。

而上策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整一个商鞅变法期间,秦国的所有阶层都有所改变,贵族的地位被取缔了,平民百姓有了阶级进步的机会,这些巨变之下,也开始了“暗流涌动”,因为商鞅和秦孝公动了很多人的利益,所以在秦孝公去世后,商鞅立即被旧贵族处死。

再比如说西汉时期,汉景帝的“削藩改革”,因为给宗室的封地开始侵蚀皇帝本来直辖的土地,所以汉景帝决定削藩,其实削藩是个很大的命题,关于处理的办法也有很多种,想要“温水煮青蛙”,慢慢地削藩,这也行,想要快刀斩乱麻,直接削藩,同样可行,而晁错的“削藩策”,就是代价极大的上策。

削藩策代价很大,直接动手削诸侯王们的封地,此举其实距离将诸侯王废为庶人仅一步之遥,但是如果成功了,那么就是一劳永逸,而汉景帝也同样选择了“上策”,选择了上策就意味着和所有诸侯翻脸,代价不可谓不大,因此后来也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

后来还是西汉朝廷花费了很大的力气才镇压七国之乱,可是削藩策到最后也没有彻底实施,而那个提出削藩策的晁错则是被腰斩处死了,晁错很悲哀地成为了削藩的牺牲品,他的牺牲,很大程度就是在于他直接帮汉景帝承担了大部分责任。

所以凡是古代王朝关于“改革”的东西,一般来说君王选的都是上策,而上策是一种极为彻底的改革,不亚于重新开辟江山,同样的规律是,但凡是提出、执行这种上策的君王、谋士,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因为他们终究是得罪了一群既得利益集团。

当谋士三策出现时,反而意味着君臣对于一件事情都有着自己的“私心”在内,谋士不想背负太大的责任,而君王也没有勇气选择代价极大的上策,两者都彼此给了台阶下,所以严格来讲,谋士三策的本质,并不是积极的。

只是作为官场的智慧,谋士三策反映了相处之中的一种关系弹性和留有余地的运筹帷幄,这种理性的思维,终究还算是一种好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他... 在近代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下,1924年中国一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军事学府建成,它就是鼎鼎大名的黄埔军校...
原创 马... 自从我军解放西安,扶眉战役大捷,胡宗南退守秦岭,国民党为了保住西南,企图依靠西北胡、马,特别是二马钳...
原创 一... 前一篇文章,我们介绍了西汉的前六位皇帝。刘邦最会用人,汉惠帝最仁慈,刘恭因一句话而丢了性命,后少帝刘...
原创 姑... 在古代皇室,婚姻伦理观念方面并不像现在这么看重,很多近亲表哥表妹结为夫妻被认为是亲上加亲,甚至还有姑...
原创 滕... 作者:相忘于江湖 1955年大授衔,有不少开国元勋因为离开军队而未授衔。 坊间流传甚广的“评衔不授衔...
原创 大... 《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优秀的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不少人就是因为看了这部剧,而成为了明史爱好者。笔...
原创 谭... 中国是国流血的第一士。——梁启超称谭嗣同 大家都知道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渐趋严重,在这种形势下涌现...
原创 三... “我是不会忘记你们的,有困难,有要求,可随时告诉我,想办法给你们解决。” 这是毛主席对朱其升以及彭友...
原创 项... 项羽,西楚霸王。在最后一次和刘邦的博弈中,兵败自刎。一代英雄人物就此结束了自己辉煌的一生,留下了数不...
原创 报...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报废的飞机竟然敢飞上天:1992...
原创 原... 只要是一个人,就都会吃,都会喝,还会进行排尿和排便,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人们,不管是平民老百姓还是...
原创 奴... 前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然而,秦国的辉煌背后,是...
原创 诸... 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建兴五年(227年)决定北上伐魏,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刘禅...
原创 中...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性转移,开启了伟大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
原创 “... 标题:任何民族,只要融合了汉族,最终都能强大? 在探讨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听到一种观点,...
原创 齐... 齐国和鲁国,是两个并行于山东大地上的诸侯国。早在周朝建立以后,这两个诸侯国便已经存在了。 只不过不同...
原创 明... 在封建王朝时期,战争一般都是举行得比较频繁的,那么在明代这样的现象,自然也不会例外。明代的兵器库中,...
原创 关... 一手捋长须,一手执《春秋》,关羽这一形象深入人心,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这么一个问题?关羽为什么喜欢读《...
原创 石... 我在军队工作了二十六年,所做的事情很多,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都淡忘了。但有一件事情记忆犹新,终生难忘。这...
原创 1... 各大姓氏“首席”名将代表: 1、李氏,李牧排行首位。天下名将,“李氏”最多,非要排第一,李牧可以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