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活着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就更是如此了,大家每日里都在为吃饭而奔波,如果在这样的基础上,还爆发了天灾,那日子真的就过不下去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爆发的丁戊奇荒,北方多个省份长期不下雨,粮食也因此欠收,最终导致上亿人受灾,上千万人被饿死。大家试想一下,仅仅只是一场旱灾,就导致了如此严重的后果,可想而知人们的生活有多苦。
一、地动仪正是因为天灾会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所以人们一直在努力减缓天灾带来的损失,为了抵御旱灾,修建了各种各样的水利设施,为了抵御地震,发明了预防地震的物品,比如地震仪。在这些做法之下,天灾给人们造成的损失可以有效减少,但如今却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很多人过惯了好日子,就开始怀疑老祖宗的做法。有一位专家称地动仪的原理有误,房梁上挂块肉都比它有用,致使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被教科书删除。这是怎么一回事?故事还要从地震开始说起。
自古以来,地震就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比如13年前爆发的汶川大地震,就致使数万同胞遇难。时间回到古代,虽然那时的人们,居住的远没有如今这么密集,可地震带来的损失还是远超如今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那时的朝廷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救灾。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东汉时期的张衡就开始了思考,能不能创造出一种可以提前得知地震的东西来?在此想法之下,张衡进行了大量尝试,并且还亲身去到了一些爆发过地震的地区查看情况,最终地动仪被发明了出来。 二、用处地动仪上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都设有一个龙头和蟾蜍,如果哪个方位爆发了地震,龙头口中的珠子就会掉落进蟾蜍的口中。可能很多朋友会认为,地动仪会没什么用,只能做到得知地震爆发的消息,又做不到提前得知,该受灾的地区依旧会受灾。其实这种想法完全是错误的,这是大家站在如今这个时代得出的结论,如果将时间放到古代,就能知道它有多高的用处,因为古代是一个信息交流并不发达的年代。
古代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一个情况,某个地方爆发了天灾,如果下面人不发书信通知,朝廷根本不知道受灾了,自然不会调动资源去救灾,而且即便通知了,也会有一个问题,古代的信息交流速度很慢,即便下面人通知了,朝廷一般也要到几十天之后才能得知,经过这么多的时间,救灾就晚了。特别是对于地震这一类的灾害,此问题就更加明显,多耽误一天的时间,就将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三、争论所以地动仪的效果远比大家想象的要高,只要朝廷能有一架这样的器物,就可以提前得知地震信息,从而及时的救灾。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如今非常看重地动仪,认为这是古代的科学结晶,还将其写到了教科书上。可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东汉时期的地动仪早就失传了,我们如今看到的地动仪,是一位叫作王振铎的学者,通过古籍的介绍,花费15年的时间复原出来的。也就是说,可能教科书上的地动仪,和原版的地动仪不是一回事,这就带来了一系列的质疑与争论。
有一位专家通过检测,得出了一个结论,地动仪根本就没有用,它并不能预测地震,更不能预测震级,只是一个简单的声波反应装置,可能一阵风吹来,珠子就会被吹落。在这位专家的宣传之下,很多人对地动仪的功效产生了怀疑,甚至还有人觉得这是虚拟出来的东西。后来由于越来越多人有着这种想法,相关部门也觉得,不能让这种有着大量争议的东西待在教科书里,于是就将其删除。结语: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要持一个理性客观的态度来看待。首先要认识到,如今的地动仪是根据古籍上的几百个字复原出来的,可能和原版根本不一样,所以不要直接将其否认。其次,科学是一个很严谨的东西,我们讨论任何东西时,都应该用实验数据来说话,而不是只凭自己的想法来做事,就好像地动仪一样,专家觉得它不符合科学,可是却不拿出详细的实验数据来说话,这显然不合理。
参考资料:
《张衡传》
《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