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明初,
朱元璋就被江南的众多百姓所困扰。
对于江南士族来说,朱元璋完全就是一个造反之徒,自己等人才是真的元人。
那么,作为“驱逐鞑虏”的朱元璋,
江南各大门阀又怎么会不站在他一边?
这里面,
另有隐情。
1368年,
朱元璋即位后,
大明的士族势力开始分化,江南各有各的派系。在贵族阶层,朱元璋建国的人不多,只有极少数。
大部分人还是倾向于元朝,
而非朱元璋。其中,以王逢为代表的一大群人,对建立中的明朝表示了强烈的反对。在历史上,江南有盛名的文人,一共有八百五十人。
其中不乏一些著名的学者。他们都以元人、元人自居,
对朱元璋建立的“新朝”并不表示支持。而且,还是对自己有利的一方。
首先,
上一个时代并未实施“四等人制”。
史学家对此早已了然于胸,
而实际上,
元代并无官方“制度”。
尽管有些轻视,
但却和读书人无关。
其实,在元代一百多年间,汉族仍是普遍存在的。
只不过,元代的科举制,
终究只是昙花一现,
“读书人”这个词,也就是那些反对它的人编造出来的传说,江南士族,大多还是觉得,唯有元代,才是他们真正的归属感。
况且,一旦失去了元代,他们所取得的成绩也就不复存在了。朱元璋在北伐之时,打出了“驱逐鞑虏”的义旗,对于他这个曾经的旧部来说,没有谁能够忍受得了。
如果把元朝当成“伪朝”,那所有的利益都会化为泡影。
在孔夫子的思想里,忠君、爱国为第一要务。“忠君爱国”的意思,就是忠于君主,
忠于国家。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在儒门的思想里,对皇帝的忠诚高于一切。
所谓“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
就是“无国则无家”,
没有一颗忠君之心,才能就没有施展的地方。
所以,
对于元朝卷土重来,许多人都抱着一种“北征北讨中原,家祭莫忘祖宗”的豪气,实在令人难以想象。这种时候,自然是要有“气节”的。
尤其是那些和大明作对的文臣武将,更是令朱元璋夜不能寐,头痛欲裂。在封建社会,没有门阀,实在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所以朱元璋打算做点折衷的事情。
譬如,朱元璋原本是以“驱逐鞑虏”为义旗,但是朱元璋在“一统”元朝后,
却是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心态,
甚至于以“驱逐鞑虏”为幌子,
将元朝给推翻。
说不定,还会给他的子孙,安上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况且那样的话,
势必会得罪江南世家,
这可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朱元璋的思想逐渐改变,
当有人指责元朝是“伪朝”时,
朱元璋立即说:“你们的父母都是元人,岂能说得这么难听?快说啊。
朱元璋对《元史》的修改,
首先,
朱元璋把红巾军等定为“贼寇”,
而自己则成为剿匪平定天下,于群雄并起之中夺取天下的“英雄”;
第二则是朱元璋效忠于龙、凤两族的事例;
第三,
朱元璋对元朝的战事有过多的遮掩。所以,在历史上,人们认为朱元璋是元朝的守护神,
所以才误打误撞地把元朝给灭了。
按照古代人的想法,造反就是造反,
这是大罪,
是大罪,是大罪。剿灭山贼,就是为了还这个世界一个太平盛世,拯救苍生于水火之中。所以朱元璋修史,正好符合他们的儒家理念。
朱元璋曾经的仇家,都是张士诚手下的老部下。
张士诚的子孙后代,
有不少都是出自他的地盘,这些人与朱元璋斗得时间最长,对他的仇恨自然也最大。
元朝的旧部,并非不了解元朝的荣光,
只是不了解而已,江南的贵族,
大多都不愿意与朱元璋联手,这也是朱元璋最头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