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6年,邓拓同志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国家建设中存在的急躁和冒进现象,许多人对未来的形势过于乐观,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和错误。邓拓担心这种现象会愈演愈烈,最终导致“左倾”泛滥,危害国家安全。因此,他指示中宣部在当年6月撰写了一篇旨在“反急躁”的社论文章,并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以期正本清源、重申中立路线。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毛主席对这篇文章表示了强烈的抵触,认为它打压了人民的建设积极性,有“消极、投降”的倾向。通常情况下,如果社论文章引起激烈争议,报社会选择撤回文章,以平息事态。但时任《人民日报》负责人的邓拓同志并未采取这一做法,他认为这只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次“小碰撞”,属于正常现象,无需过度反应。
实际上,邓拓对这一事件的判断存在严重失误。“反急躁”社论文章已经触及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并对党中央的执政思路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后,一些思想较为“激进”的同志为了反驳“反急躁”思想,在《文汇报》、《光明日报》等媒体上发表了一系列评论文章,明确表达了“支左”的理念。
在这一时期,邓拓犯了第二个错误。面对日益激烈的舆论浪潮,他选择了放任自流,既不主动道歉,也不回应质疑。此外,他还严格限制了《人民日报》上发表带有争议性话题的文章,导致《人民日报》的影响力急剧下降,一度沦为“二流媒体”。
1957年,中宣部为了挽回《人民日报》的声誉,开始对邓拓施加政治压力,希望他能够改变态度,不要再与群众唱反调。同年4月,毛主席亲自约谈邓拓,严肃批评他太过“落后”,面对新形势和新潮流迟迟不敢跟进,说其“你当皇帝非亡国不可!”。
1958年,邓拓奉命参加南宁中央工作会议。会上,毛主席在谈到“保守主义”时,特别将邓拓作为典型进行批评,使他一时颜面扫地、尴尬至极。会议结束后,邓拓立即辞去了《人民日报》社长一职,转而担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
1961年,为了提高报刊关注度,北京晚报社决定效仿上海媒体,开设一个“文苑杂谈”专栏,专门讲述基层发生的各种奇异故事。邓拓作为“前媒体人”,自然成为了该栏目的执笔人。离开《人民日报》后,邓拓心中仍不服气,一直想要证明自己。北京晚报社的邀请对他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他立即开始为专栏撰写稿件,很快便凭借出色的文笔吸引了大量读者。
这让邓拓感到非常高兴,他继续加大力度撰稿,连续发表了十几篇关于“大跃进”时期和三年困难时期的文章,讲述了基层农民的艰难生活,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从1962年下旬开始,不断有人给邓拓写信,支持他继续创作,或向他讲述悲情故事,提供写作素材。
然而,好景不长。1966年动荡爆发后,有人开始针对邓拓,称他是新闻界的“右派头子”,一贯唱衰共产主义,是全人民的“公敌”。当年4月下旬,邓拓遭到揪斗,期间遭受了许多委屈和折磨,这使他万念俱灰,内心的希望逐渐消失。5月17日晚上,邓拓在深思熟虑后,写下了一封长达6000字的书信,表明自己绝对拥护党组织、拥护毛主席的立场,然后毅然决然地吞下一整瓶安眠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即便如此,有人仍然没有放过他,他的所有诗词作品被没收、焚毁,他之前获得的荣誉也被收回。
邓拓的妻子丁一岚随后也遭到革职下放,在基层农场劳改了十年。直到1977年,丁一岚才获得平反,重新回到体制内工作。两年后的1979年,邓拓也恢复了名誉。邓拓有两个女儿,长女致力于慈善事业,救助了许多贫困儿童;次女是一位杰出的医疗工作者,挽救了无数生命。2012年,她正式退休,至今仍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