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645年,李世民还意气风发亲征高句丽,4年后,他为何突然驾崩?
迪丽瓦拉
2025-07-25 04:03:16
0

645年,即大唐贞观十九年,是李世民的人生转折之年,这年冬天,

在远征高句丽班师的途中,李世民不幸患上了痈疽,

在古代患上这种病,相当于被宣判了死刑,明朝大将徐达据说就是死于背疽。

虽说李世民得到治疗之后,病情有所好转,但始终未能痊愈,回到长安之后,李世民将政事交给太子李治处理,在养病的同时,也传授李治一些治国理政的经验。

从这以后,李世民的身体大不如前,诸如感冒、风疾等疾病频繁袭来,

向来勤政的李世民为此不得不减少上朝的次数,由基本上每天都要上朝改为三天一次,就这还不能坚持太长时间。

朝中众臣都明白这代表着什么,贞观二十三年,在翠微宫含风殿内,50岁的大唐皇帝李世民崩逝。谁能想到,仅仅4年时间,曾经意气风发亲征高句丽的李世民竟突然离世,人们不免疑惑,李世民是正常死亡吗?

李世民为何立李治为太子?

众所周知,大唐的开国皇帝是李渊,然而李世民所立功绩却远比他老爹要大,

甚至连李渊起兵反隋都是在李世民的鼓动下才进行的,

由此可见李世民的远见卓识。

在大唐建国过程中,李世民出力甚多,可在嫡长子继承制面前,他有再多战功也没用,他不甘心,于是在玄武门前掀起弑兄杀弟的惨剧,李世民成功登上了皇位,可玄武门之变也自此成为他的梦魇。

为了证明自己做的没错,李世民立志成为一代明君,事实证明他做到了。李世民是一位明君不假,却不是一位好父亲,

贞观十七年,李世民接连遭到两次“暴击”,先是儿子李祐谋反,随后又牵扯出太子李承乾谋反案。

两个亲儿子都要造自己的反,可以想像李世民心中何等悲凉,但他首先是大唐皇帝,然后才是父亲,他根本没有时间悲伤,李承乾承担不了帝国重任,他需要重新选定一位继承人。

对于李世民来讲,他倾向于选择魏王李泰,可他的这一举动却遭到许多重臣的反对,

比如褚遂良就坚定表示,李泰继位后杀子传弟的承诺根本就是胡扯。

褚遂良此举明显是力挺李治,另一重臣长孙无忌也旗帜鲜明地站在李治一方,这让李世民看到了朝廷上支持李治的强大政治力量,而李世民最终决定立李治为太子,还出于一个重要考虑:

那就是选李治为太子,李承乾都和李泰都能活命。

李治虽然有些软弱平庸,但生性仁厚,李世民认为李治继位后定能保全自己两位哥哥的性命。

当然,李治争太子时,是有些“懦弱”,这也没办法,谁让李泰比他大8岁呢,所谓不争是争,少做才会少错,因此李治在李世民看来才会有些懦弱。

亲征高丽的背后

但李治果真懦弱吗?在李世民生病期间,李治就跟武则天搞在了一起,还没有让人发觉,这岂是一个懦弱的人能干出来的事情,这明显是城府,是心机好吧。

在继承皇位之后,李治先是韬光养晦,麻痹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任其肆意插手朝政,打压非己派系人员,

待时机成熟后,又扶持起武后与之作对,最终成功打压门阀世家把控朝堂的嚣张气焰。

其实,这也是李世民为李治亲政做好的铺垫,在将李治立为太子之后,李世民需要为李治扫清朝堂上的障碍,所以他宁愿冒着巨大风险也要亲征高句丽。

要知道大唐在相继灭掉东突厥和高昌国之后,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再次发动大规模对外作战显然不合时宜,

而且隋炀帝杨广就跌倒在征讨高句丽这件事上,李世民完全没必要在大唐国力上升期内搞事情。

更何况,李世民此时也已经步入人生暮年,身体状态远不及年轻时,他难道就不担心征讨高句丽时回不来,导致大唐朝局发生剧烈震荡吗?李世民这样做必然有更深层次的考虑。

笔者认为,除了高句丽对大唐的威胁之外,李世民之所以亲征高句丽是为了给太子李治扫清障碍,为李治重建一个以其为核心的政治集团。

造成李承乾和李泰争斗到你死我活的态势,少不了世家门阀背后的推波助澜,隋炀帝杨广之所以失败也是遭到了世家门阀的背刺,

李世民绝对不允许门阀世家架空李治,从而使之步上杨广的旧路。

为此,李世民借亲征之际调整长安的权力架构,大肆提拔非出身门阀世家的将领,这也是发现薛仁贵这个出身寒门的人才之后,李世民大为开心的原因所在。

死因成谜,众说纷纭

在亲征高丽之后,虽说李世民身体大不如前,但也不可能在短短4年内就到达油尽灯枯的地步,李世民久经沙场,身上必定有很多暗伤不假,但看看凌烟阁功臣们的寿命,哪一个不比李世民长?

李靖、程知节以及李勣等人都活到了古稀之年,而李世民却只仅仅活到50岁,频繁征战对寿命有所损耗是一方面理由,但绝对不会是主要原因。

李世民之所以突然驾崩,是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首先,久经沙场是一方面,这里不再赘述,其次,是精神压力过大以及过度悲伤,最后还有就是李世民本身就患有风疾。

李世民自20多岁时就面临皇位之争,整日与兄长李建成以及弟弟李元吉勾心斗角太过耗费心力,

处处提防来自太子阵营的明枪暗箭令李世民承担了太大的精神压力,而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更是经常失眠、做噩梦。

李世民少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又要经历丧子、丧女之痛,面对亲人的生离死别,李世民几乎别压得透不过起来,而随着步入晚年,曾经陪他出生入死的一群老兄弟也相继离世,令李世民更加悲伤。

女儿晋阳公主病殁时,李世民“阅三旬不常膳”,妻舅高士廉去世时,李世民“流涕与诀”,房玄龄去世时,李世民“悲不自胜”,李靖去世时,李世民也是流涕不止……

另外,李世民本身也患有风疾,这或许是一种遗传病,因为李治后期也经常受到此病的困扰,李世民晚年风疾发作,常常头痛难忍,身体情况逐渐恶化。

还有一种传言说,李世民是死于乱吃丹药,在史籍记载中,李世民在治疗风疾没有什么好办法的情况下,病急乱投医吃丹药,或许这也是促使李世民突然驾崩的一方面因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黄... 转自 故里梦长安 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所著名的军校,建立它的初心是孙中山想要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
原创 年... 封建制度下一个最重要的关系就是君王的相处之道。帝王即是江山的主人,同时也是天下所有臣民的主人。可以说...
原创 晚... 一直以来,大家对太监的印象都不太好,前有指鹿为马乱世的赵高,后有只手遮天的九千岁魏忠贤,但是,古人信...
原创 古... 现在经常出现某个贪官下马的新闻,虽然现在早已不是封建社会,但对这种贪污腐败的行为依旧是零容忍。而在封...
原创 太... 宗陛下和魏征的联合计谋,一个明君、一个铮臣? 魏征也是多面的。什么刚正不阿都是后人把自己对官员的美好...
原创 曹... 孤罔炎史,主攻两汉三国历史。谈历史,讲文化。希望我的文章能够给您带来收获。 今日话题:关羽”心不自安...
原创 五... 唐大顺二年十月,被宣武军围困浸泡了两个月之久的宿州城,随着一声巨响,大段城墙颓然垮塌。 城内,绝望、...
原创 崇... 明朝是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封建王朝,世人说起明朝都觉得非常可惜,明朝最后一个崇祯皇帝,即使明朝末年再...
原创 上... “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成为日伪统治的中心城市,上海郊区成为日伪实施“清乡”的重点区域。上海郊县人民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艺的作... 1925年,“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一生致力于以文学启蒙国民、推动民族觉醒的鲁迅先生,在...
原创 浅...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有名的霸主,其之所以能够在各国诸侯中率先脱颖而出,实现称霸大业,与他任用管仲进行的改...
原创 二... 希特勒面对德国的高将领反对进攻苏联的时候,说了一段名言:苏维埃好比一所四处漏雨破房子,我们只要走进去...
原创 白... 白起,秦国战功赫赫的军事统帅,六国闻知色变、胆寒的军事将领。长平一战名垂千古,嗜杀成性也成了他万代抹...
原创 蒋... 有句话叫外修形象,内修涵养。蒋介石的一生站在人民的对立面,最终不可避免被人民抛弃。论历史功绩,蒋某人...
原创 襄... 说起汉末三国的三大战役,大家都知道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但是除了这三大战役之外,对于蜀汉立...
第八届中国非遗博览会非遗品牌发... 10月18日下午,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非遗品牌发布活动在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文化...
原创 后... 赵云这个名字在大家的眼中也并不陌生,提起他的名声,那也是响当当的。他在当时的历史上做过一件让人们印象...
原创 北... 宋朝是个很尴尬的朝代,好多朋友们都不是很喜欢,因为它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被动挨打,割地赔款的境地,最...
原创 她... 在我们的印象当中皇宫中 最卑微 的莫过于宫女和太监,他们基本上都是出自 民间穷苦 人家,为了生活不得...
原创 中... 文/格瓦拉同志 翻看中国史书,不经意间会发现,如英国、韩国、巴西这样的名称,竟然早在这些国家出现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