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苏轼评价诸葛亮
《三国演义》之中,诸葛亮为了蜀汉政权的建立,为了能够匡扶汉室,真正做到了“死而后已”,让后世之人对他敬佩不已,也有了“三顾频频天下,两朝开济老臣心”的称赞。
有意思的是,别人家的将军在打仗的时候,都将自己武装的如天神下凡一般,可诸葛亮在对外战争的时候,却只装备了一个小小的“轮椅”,这让人非常的奇怪。
话说,诸葛亮双腿健全,为啥打仗坚持坐“轮椅”,其实这个小小的轮椅却蕴含着诸葛亮的智慧。今天,咱们就来说一说这背后的深意。
诸葛亮与刘备
三国之中,诸葛亮和刘备是称得上是一对“君义臣忠”的佳话,一个三顾茅庐,一个临终托孤,即使过去了千年,也依然被后人津津乐道。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趁势崛起,只是他身边虽然有关羽、张飞、赵子龙等一顶一的武将,却缺少一个像张良一样的战略家、政治家。
后来,他通过徐庶得知卧龙岗上的诸葛亮,于是便三顾茅庐请他出山相助。诸葛亮、刘备二人仿佛相见恨晚,刚一见面便谈论起了天下大势,诸葛亮也为刘备刻画了一张宏伟蓝图,并跟着后者出了山。
事实也正如诸葛亮规划的那样发展,赤壁之战刘备取得了胜利,占据了荆州一带的大片土地,兵马也比之前多了数倍有余,成为了一股新兴的力量。
在此基础上,刘备、诸葛亮又不断向巴蜀一带发展,最后占据了益州、西川、汉中等地,三分天下基本形成,蜀汉也成为了响当当的存在。
可惜的是,巅峰时期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怒而向东吴复仇并失败,将蜀汉推向了无底的深渊。要不是诸葛亮力挽狂澜,估计蜀汉政权早在夷陵之战失败后,便被各路人马给瓜分了。
七擒孟获与六出祁山
回看《三国演义》的后期,诸葛亮也迎来了自己最巅峰的军事生涯,为了稳固蜀汉的南方势力,他带领军队南下,与孟获展开了一场场大战。
在“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指导下,诸葛亮曾7次抓住了孟获,但最终都放了他。到第七次的时候,孟获也被诸葛亮的人品折服,臣服了蜀汉政权。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蛮人的土地上,诸葛亮还组建了一支军队,名为“无当飞军”。蜀汉的南部稳定之后,诸葛亮便开始了自己的北伐之路,与曹魏在祁山一带展开了大战。
据记载,诸葛亮曾先后五次出祁山,与曹魏的诸多名将进行了长达8年的战争。可惜的是,曹魏占据着天下九州之地,而蜀汉仅仅只有一州,再加上粮草不济,每次都以失败而告终。
《三国演义》的最后,诸葛亮虽然有“鞠躬尽瘁”之心,但最后依然没能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愿望,死在了五丈原,可悲可叹。
不过,诸葛亮虽然去世了,但他的传奇却没有结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的故事与悬疑。比如,无论是在七擒孟获之时,亦或是在北伐中原之时,诸葛亮总是坐在一辆四轮车上。
他手拿羽扇,一副睥睨天下之态,苏轼曾写道:“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话说,诸葛亮的双腿并没有毛病,为何要坐轮椅呢?其实这背后另有奥妙。
孔明坐轮椅的目的
我国有一句古话叫做:“人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句话的意思也很简单,士兵如果很怂,那么也仅仅是他一个人怂。可是,如果将军很怂,那么手下的士兵都会受到影响。
用现在的一句名言来说,羊领着的一群老虎,战斗力还不如老虎领着的一群羊,此话很好地证明了将领的能力和胆量,决定了自己手下人的高度。
理解了这层意思,那便能够很好地理解诸葛亮坐轮椅的目的。我们都知道,古代士兵们打仗看得不仅仅是天时和地利,有时候“人和”比前两者更重要。
在一场战争中,如果主将不能给士兵们信心,那么这场战役很有可能会溃败,毕竟主将都抱着随时逃跑的心理,士兵们又怎么会抱着必死之心上战场呢?
诸葛亮坐“轮椅”出现在前线战场上,无疑有两个意思,一是告诉敌军自己胸有成竹,这场战争我们不会失败,算是给敌军一个阵前下马威吧!
另一方面则是告诉士兵,你们尽管向前冲锋,我是不会跑的。毕竟相比于马匹的速度,轮椅的速度则是非常慢的,甚至于在某些道路不好的地方,速度还没有士兵的两条腿快。
在兵法上,这样的例子也有一种说法,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诸葛亮坐着轮椅看似非常危险,撤退时不便利,其实他却给了士兵们一个很大的信息——主将与兵卒共存亡,这对军心和士气有着很大的鼓舞。
两军交战,士气非常的重要,这或许就是蜀汉士兵对诸葛亮比较敬佩的原因之一吧,回首我国历史上的军事案列,“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争何其多。
巨鹿之战时,项羽让士兵凿沉船只,只带三天的干粮便是如此;背水一战时,韩信切断了士兵们的后路,也是如此,而两人最后都取得了胜利。
明明这样的策略违背兵法,为何又会取得胜利呢?有时候人最大的敌人并不是他人,而是自己,一旦战胜了内心的恐惧,还有什么好怕的呢?抱着决绝之心便会勇往直前,战争也容易取得胜利。
诸葛亮坐轮椅打仗,其实就等于抱着必死之心与士兵共存亡,无论如何自己都不会逃跑的,你们只管奋勇杀敌,这样的精神才是他“坐轮椅”背后的深意。
这也给士兵们传达了一个信息,坚信自己可以战胜敌军,不得不说诸葛亮真是“神鬼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