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681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自古以来,粮食的储存问题一直都受到了历代封建王朝政府的重视。在那个天灾人祸横行,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物就是百姓生存,王朝延续的根基。
每一个封建王朝最为繁荣的时期,我们都会发现,这一时期的粮食生产处于一个高峰期,例如唐代的开元盛世,清代的康乾盛世。反观王朝末年,各地百姓起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百姓没有食物,粮食短缺。
最终在有心人的煽动之下,引发了叛乱。粮食短缺的原因是多样的,最为常见的便是天灾导致粮食欠收,而另一个更为常见的原因便是粮食的陈化问题。
一、粮食陈化
什么是粮食陈化,其实简单来说就是在储存之时,由于储存方式不多,或者是储存的过程之中粮食受潮,导致粮食发霉,无法食用。其实即便是到了现在,经过专门处理的大米。
如果在家中不通风之处长期存放,也会发生霉变,从而无法食用。而在古代这种事情就更加常见了。其实粮食陈化的原因很多,主要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一)、自然原因
古代为了储存粮食,会专门修建粮仓进行储存。粮仓的修建也是有要求的,一个合格的粮仓,要满足防潮、防火、隔热、通风、防虫等多个要求。
这些要求在现代科技发达的今天,只要稍加准备和研究基本上都是能够完成的。在这种优渥的条件之下,粮食储存数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然而古代的则不然。虽然古人也知道防火、防潮的重要性,可受到当时科技的局限性,仍旧无法做到尽善尽美。尤其是在宋代时期,南方地区成为主要的产粮地,而粮仓也因此大多建于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雨季漫长,从而导致天气较为潮湿。而粮食最怕的便是潮湿,一旦处理不当,便会造成粮食发霉,最终无法食用。除此之外,火灾也成为了粮食损毁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时期南方地区的粮仓大都是以木头建造而成,因而防火就变得非常重要了。但是木质建筑的特点便是易燃,因而秋冬干燥之时,防火便成为了主要的工作。
(二)、人为原因
除了自然原因,人为原因也较为常见。首先就是商人囤积,导致粮食转卖流通不便引发粮食变质。宋代经商之人众多,经常会出现囤积粮食,哄抬价格,以求谋求利益的情况。
但并不是所用的囤积都能够赚到钱,有的时候政府通过调控稳定了市场,商人的粮食无法卖出,久而久之便会因为长期囤积而坏死,最终造成粮食的浪费。
再者就是粮食的管理问题了。每一座粮仓都是有着专人管理的,目的便是及时的打理、修补粮仓,同时发现粮仓内部的粮食是否出现腐坏。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尽职尽责,总会出现一些玩忽职守的人,最终导致粮食发霉,变为了废粮。
二、应对陈化的办法
至于如何解救粮食的陈化,其实历代政府也是花样百出,力图减少粮食的损失。
(一)、定时修缮粮仓
要解决粮食陈化,那就得从粮仓出发,作为粮食的储存之地,粮仓的规格,决定了粮食能够更好地储存。
因而粮仓不仅在修建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修建,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之中也要及时进行修缮和整顿。宋代时期,为了减少粮食的损失,每年都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修缮粮仓。
(二)、粮食的脱水工作
粮食发霉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水分过多。因此在粮食存储到粮仓之前一定要进行严格晾晒,使得粮食之的水分尽可能地蒸发干净。而且这还不算完,对于大部分的粮仓来说,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将粮食腾挪出来进行日晒。
日晒的方式虽然很耗费时间,而且工作量非常的大,但是在那个科学技术落后的年代,日晒无疑是最好的方式。经常日晒的粮食,不论是品质,还是储存时间都能够显著提高。
(三)、粮食的定期更换
一般来说,粮仓之内的粮食很难被在一年之内消耗完,常常去年的旧粮食还没有吃完,新的粮食就下来了。这个时候一些懒惰的官员为了减少麻烦,便将新的粮食堆积在旧的粮食上,久而久之便会引发陈年旧粮的霉变。
因而宋代政府曾硬性规定,每年新粮下来,必须进行调对,旧粮置于上面,新粮置于下面,从而每年都能够去旧留新,从而延长粮食储存的时间。
其实古人的智慧也是不能小觑的。在那个没有科技的时代,一切都是依靠古人千百年积累而来的经验完成的。民以食为天,粮食的重要性古人早就认识到了。“粒粒皆辛苦”是对农民的赞美,也是粮食珍贵的表现。在这个人人都能吃饱饭的时代,我们同样要珍惜每一粒粮食。
参考文献:《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