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因其坚定的信仰和影响深远的政治行动而备受尊敬。
然而,他的生命即将走向尽头,明成祖朱棣前来探望时,姚广孝表达了他生命的最后遗愿,这个愿望背后是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
姚广孝,年幼出家,追随佛门道路。
他的一生,充满了为信仰和正义而奋斗的岁月。年过半百,他在命运的转折点,与燕王朱棣相识,从而走上了改变历史的坚定之路。
朱棣,作为一位有志之士,面临着权力和良知之间的重大选择,他决定采取行动,领导革命。
在朱棣的身边,有一个智者,那就是姚广孝。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辞世,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但他实行了削藩政策
,剥夺了许多王族的权力。
这引发了朝廷内外的不满,尤其是对朝廷腐败和统治弊病的不满。在这个关键时刻,有一个智者,姚广孝,站在了燕王朱棣的身边,鼓励他采取行动。
当姚广孝密劝朱棣起兵时,朱棣提出了一个疑虑,他问:“我要是造反,没有民心支持怎么办?”姚广孝却坚定地回答:
“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
这句话充分反映了他的坚决决心和对朱棣的信仰。
后来,朱棣开始秘密地拉拢军官,勾结部队,以及招募勇士,为未来的决定性行动做准备。
姚广孝则在燕王府后苑开始训练士兵,同时还着手修建厚墙环绕的地穴,这里将成为军事行动的秘密基地。他们还密谋打造军器,以保持他们的行动隐秘,甚至使用饲养的鹅和鸭来掩盖工匠们的声音,确保计划不被泄露。
随着时间的推移,1399年的六月,朝廷传来了警报,指向燕王府护卫百户倪谅的告发,朝廷下令逮捕燕王府的官属。
姚广孝协助燕王朱棣,使他决定立即起兵。
朱棣以诛杀齐泰和黄子澄为名,宣布奉天靖难,正式开始了造反行动。而姚广孝则继续辅佐朱棣的世子朱高炽,留守在北平,确保稳固背后的支持。
朱棣登基后,姚广孝成为“黑衣宰相”,他以官修文献的重要工作、政策制定和深刻的文化贡献,为朱棣的政权稳定和国家繁荣立下不朽的功绩。
后来,在姚广孝临终前,朱棣前来看望他。
在寺庙安静氛围中,成祖朱棣关切地询问:“广孝,你身体可好了吗?是否需要什么?”
姚广孝睁开了眼睛,微笑着回应:“皇上,您的关心让臣备感荣幸。臣老矣,病势愈来愈重,已无法再奉旨上朝了。但臣有一事,想要向陛下请个愿。”
朱棣的眉头微微皱起,他知道姚广孝的请愿一定不轻,他诚恳地说:“广孝,你有何所求,不妨直言。”
姚广孝缓缓开口:
“陛下,有一位僧人名叫溥洽,他被关押在牢狱中已有十余年。陛下,愿您能够宽大为怀,赦免他。”
溥洽是建文帝的主录僧,朱棣要求囚禁溥洽的原因与他的野心和政治动机有关。当时,明朝内忧外患,国家政局动荡不安。
朱棣认为建文帝的封建政策和统治方式导致了国家的困境,他急切地想要领导一场政变来夺取皇位,以拯救国家。
然而,朱允炆身边的溥洽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僧侣,
而朱棣的计划需要清除一切可能支持朱允炆的势力,包括溥洽。
朱棣认为,只有将溥洽囚禁或削弱他的影响,才能更顺利地进行政变,并确保他自己的成功。
当初,他进入南京后,传闻有人说建文帝装扮成僧人逃走,也有人传言说建文帝可能躲藏在溥洽的寺庙内。这一切都让成祖感到不安,他需要明了真相。
于是,他以溥洽与之事相关为由,将其下狱,
同时命令给事中胡濙等多名官员寻找建文帝的下落。然而,多年来的搜索都没有获得任何结果,溥洽也被囚禁在牢中。
姚广孝的请求让成祖陷入了沉思。他意识到,这是一个难以抉择的时刻。最终,成祖长叹一声,决定答应姚广孝的请求。
他知道,这是姚广孝最后的愿望,也是他对自己所犯的过错的一种弥补,
于是,他命令溥洽的释放。
当这个好消息传达到庆寿寺,姚广孝感到无比欣慰,他再次跪拜在地,向成祖朱棣表示感激。
这个决定不仅是对溥洽的一种宽大,也是对姚广孝多年来的忠诚和贡献的肯定。这一天,庆寿寺内充满了庄严的喜悦,佛祖也似乎为这个宽恕的行为而欢欣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