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占超
来源:嵩岳散文茶座
一
嵩山崇福宫,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市区北部,嵩山太室山南麓万岁峰下,它东与汉三阙之一的启母阙与启母石相邻,西临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和秀山丽水的世外桃源逍遥谷。崇福宫始建于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辉煌历史。
崇福宫是河南省现存最早的一座皇家园林建筑,它是北宋皇帝与皇室贵族夏季避暑、祈福的重要离宫。如今,崇福宫宫院区域面积现存约一万平方米,古建筑只有泰山殿、玉皇殿、三元殿、龙王庙等房屋30余间,其他建筑早已荡然无存,院内还有古树50余株,历代石刻10余品,还有中国现存最早的北宋泛觞亭,流杯渠等重要遗址。
现存的泰山殿为原老君殿前西配殿,面阔五间,出前檐硬山建筑;玉皇殿为崇福宫最后一进建筑,坐北面南,面阔三间,为砖、石券拱而成的无木建筑,灰色筒瓦硬山房,墙厚1米有余,内供玉皇大帝;三元殿(没梁殿)为玉皇殿东配殿,面阔三间,灰色筒瓦歇山房,四角施有四大组转角斗栱,后檐和两山各施五组斗栱,前檐有八组斗栱;龙王庙位于玉皇殿东北200米处,面阔三间,亦为出前檐硬山建筑,太乙泉水从龙王殿下汩汩流出;这些保存下来的古建筑上面的大多斗拱,都是用青砖磨制雕刻而成,古朴坚固、大方美观。
现存碑刻:由于元、明、清各代重修崇福宫,原有石刻碑碣有数十通,后大多被毁,现仅存古碑7通,分别是嵩山登真寇谦之传碑、长春全德明应丘真君碑、元圣旨碑、嵩阳崇福宫修建碑、皇清羽化大炼师讳教林号少华子陈公之墓碑以及两通无名碑。
寇谦之传碑,阴刻有元蒲察大使索海市诗。嵩阳崇福宫碑修建碑上有“长春丘真人、乔志嵩”等字样,碑阴有“长春全德神化明应”字样,并有“清云虚静妙渊真人、清虚了悟真人、昭光惠照真人”等字样。长春全德明应丘真君碑,碑阳有“维嵩之峨峨兮,峻极于天……重阳之挺出兮,首全真之教”等铭文,加之碑阴的“方丈、仓库、馆舍、三清殿”等字样。
据登封市东华镇周庄村龙王庙里现存的一通明万历二年(1574年)《重修创建三庙碑记》记载,周庄村人智本亮曾任崇福宫主持。
崇福宫是嵩山地区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它详尽地记录了“天地之中”在古代中国政治、宗教和文化领域的重要地位。崇福宫现存的的古建筑与碑刻均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是登封市24处26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编号:8-0374-3-177,年代:清)。
崇福宫曾是历代著名道学方士栖身传教之所,如汉代张道陵,北魏的寇谦之,唐代的刘道合,宋朝的董道绅、王崇佑、王成之、张若柔,金朝的邱长春(即丘处机,不同的记载中将其名字“丘”“邱”混用)、乔志嵩等,均在崇福宫主持过道场。其中金朝邱长春还在嵩阳崇福宫亲创传全真龙门派。
崇福宫还是儒家文化熏陶的文化圣地,历朝历代有许多王公大臣与名儒也在崇福宫栖身,又以宋朝为最多,如范仲淹、韩维、吕诲、司马光、程颢、程颐、赵野、李纲、李邴、徐应龙、刘光祖、倪思、王居安、崔与之、许奕、曹彦约、杨时、朱熹、晁补之、张耒、王考通等不下百位大儒均在此做过提举、管勾等职。
这些文化学者在崇福宫精研学问、集会结社,导致崇福宫间接在政治和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正如宋人王安中所云,“惟嵩岳之外祠,实洛师之重地”。
二
(1)《汉书》记载:公元前110年3月,汉武帝礼登嵩山,他首先拜谒启母石后,然后率众臣自东边登上一座山峰,听到山中有大呼“万岁”之声,“问上上不言,问下下不语”。这时,有大臣就献媚恭维说:“这是中岳山神在迎接您。”汉武帝当下龙心大悦,于是就命名这座山峰为“万岁峰”,并在峰上建“万岁亭”,在峰下建“万岁观”。后来,汉武帝以天神贵者为太乙,建太乙祠坛于万岁观的甘泉之上。同时,汉武帝命令祠官大规模增建祭祀中岳山神的太室祠,禁止砍伐山上的树木,并拨划山下三百户居民设立崇高县,免除一切赋税、徭役,专门奉命祭祀岳神。从此,“山呼万岁”就成为一个成语沿用了几千年。
另据《武帝内传》:“元封元年甲子,祭嵩山,起神宫,帝斋七日,祠迄乃还。”“这是中国2000多年来百姓称皇帝为‘万岁’之根源,也是嵩山万岁峰得此盛名的根本所在。”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道教协会会长、中岳庙方丈、大律师黄子杰如是说道。
(2)在唐朝时期,唐高宗欲封禅泰山,恰遇天大旱,便命道人刘道合在嵩山太乙祠坛祈雨有验,遂改万岁观为太乙观,据见碑记。唐代,崇福宫“栋宇宏杰,金碧绚丽,极一时之盛。迄于五季,崇奉益虔,修饰弥壮。”
(3)五代十国时期,太乙观被废毁。
(4) 到了宋代,盛兴道教,宋真宗天禧(1017年—1021年)中更宫名曰“崇福”,且置殿曰会元。宋仁宗景佑(1034 年-1038 年)之际,建宝祥之殿,而塑章献明肃皇后于殿之西阁。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 年),“复诏洛帅侈宫楹而大之,革故取新,华洁完固,三年三月工告讫。”“以太乙殿改祈真,又曰保祥。左右建真宗元神、本命二殿。天圣中,保祥北为真宗御容殿。像真献后于西阁帐内。”宫后有奕棋、樗蒲、泛觞三亭。另建有北极紫徽阁、甘泉亭、芝和亭等等。
据景日昣《说嵩》一书描述:“(崇福)离宫掖东,殿阁千楹,累朝于兹避暑……真宗以方士符瑞,大兴土木……丁谓(宰相)为修宫使,役工日至三四万,辇[niǎn]四方难致之物,遣所在官取以给用。宫成,总二千六百一十区(单元),崇福之修离宫殿阁,无不奢靡。”由此可见,当年的崇福宫是何等的繁华与恢宏。
(5)金朝大将金兀术带领数十万铁骑精兵进入嵩山地区后,就将崇福宫付之一炬,但偏隅杭州的南宋皇帝还念念不忘嵩山崇福宫,当时,北宋名儒杨时、朱熹等名臣大儒仍继续提举、管勾崇福宫,尽管朱熹或许从来就没有来过嵩山。
(6)元朝建立后,大肆崇奉道教,崇福宫随即演化为纯正的道教场所,建有七真堂等,成为全真教道场。先有王德明“缮毁起废,创构七真堂、钟吕祠、方丈、厨湢、庾库,百务咸兴。”,后有罗道全“征记理出侵没上田若干亩,仍凿导涧泉,造碾硙数区,构静虚乔真人祠,真君、启母二庙,天师宝箓殿,像设悉备。复大起琉璃三清崇殿,规制宏邃,节税榱栋,涂金间碧,极其绚丽。”后“厄于兵燹……其岿然独存如鲁灵光者,惟三清古殿。虽山巅之甘泉亭,亦仅存遗址耳。”
(7)明洪武十五年(1382 年)官府重建崇福宫,宫内设有道会司,专管道教事务。明成化癸巳年(1473 年),道士李本聪、僧本宽藉太监郑同、顾恒、宁瑾、中官蓝安游中岳之际,提出重修崇福宫,以复汉、唐、宋之盛,他发动乡绅及善男信女施舍,同年六月朔动工,十二月望竣工。百年之废,一复旧观。明代以后,道教逐渐衰退。崇福宫的建筑和其他设施,随着风雨侵蚀,逐日倾废。
徐霞客在《游嵩山日记》中说:“(明天启三年二月)二十二日……又东二里,过崇福宫故址,又名万寿,为宋宰相提点处。又东为启母石,大如数间屋,侧有一平石如砥”。清代潘未《游中岳记》云:“去(启母)石百武为崇福宫。嵩山昔多道观,今自岳庙外,唯此宫尚存;然荒寂甚。”
(8)民国时期的1936 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洛阳市庆祝五十寿辰以后,由河南省省建设厅厅长张静愚等陪同来到登封,时任登封县长毛汝采陪同参观了登封境内的的文物古迹,他们一行人到达崇福宫时,只见太乙泉水清澈旺沛,但出水道遭到污泥堵於。随即就指示河南省建设厅张静愚,“要整理一下,要办培训班。”并在当年拨放以工代赈款一万元,开挖了上、下两个长方形水池(现两池依然存在,只是没有泉水可储存了),池的四边及池底用山石、水泥砌筑,曰:“中正一泉、二泉”。一泉长约25 米、宽约20 米、深约3 米,二泉长约40米、宽约20 米、深约3 米。两个水池建成后,蓄住了太乙泉淙淙流淌的泉水,当时对崇福宫一带居民的生活用水及农田灌溉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1939年登封县在崇福宫周围的所属土地,腾出了50 亩作了育苗基地。蒋介石当年特批修建的一泉与二泉,在2002 年12 月23 日,被登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登封市文物保护单位。
(9)新中国成立后。1950 年崇福宫一度被登封孤儿院占用,后被登封县畜牧场所占用,宫内古建筑均已濒临坍塌。1963 年在崇福宫正式建立“登封县苗圃”,1963年6 月20 日,崇福宫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74 年苗圃改为登封县林业科研所,泛觞亭等遗址在“文革”中被人为毁掉。1999 年登封县畜牧局因欠登封县农业银行贷款,将崇福宫抵押给登封县农业银行。
2007 年6 月27 日,登封市人民政府依法将崇福宫收归登封市文物管理局保护管理。后委托河南大学古建园林设计研究院制定了《登封崇福宫复原保护工程设计方案》。工程自2009 年10 月12 日开工,至2010 年10 月4 日竣工,包括山门、保祥殿、前院东配殿、后院西配殿、东西便门、围墙、院内地面铺装及环境整治等项目,新建复原建筑6 座619.41 平方米、新修筑围墙322 米、铺装地面1121 平方米、垒筑九道石挡土墙总长427.47 米。2012 年10 月18 日泛觞亭修复工程开工,2013 年7 月20 日竣工。2019 年10 月7 日,崇福宫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8-0374-3-177,年代:清)
三
位于嵩山脚下的崇福宫,是嵩山著名的景点之一,它可与嵩山地区的少林寺、中岳庙、嵩阳书院、观星台、汉三阙、三皇寨、卢崖瀑布等风景名胜区齐名,在历朝历代都有许多文人墨客聚集崇福宫,嵩山文化圈的形成与繁荣就与此有很大关系。
宋代著名诗人陆游于嘉泰三年(1203)撰《洞霄宫碑记》,除历述洞霄宫之兴革历史外,又特别强调了它的重要地位,称它在宋时“与嵩山崇福宫独为天下宫观之首…… 其地望之重,殆[dài]与昭应、景灵、醴[lǐ]泉、万寿、太一、神霄宝箓[lù]为比,他莫敢望。”因此,崇福宫不仅是名儒云集之地,也是历代著名道教学者栖身传教之所。
崇福宫构建起初,汉武帝便张罗着千岁、万岁般的意愿,御殿、祈真、保祥、元神、本命五殿也即奔着“永福”设计的。“万岁”这个词,相信诸位都不陌生吧,它可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的专用名称,一般人是绝对不能使用的。的确,“万岁”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最高利益礼仪,普通人不能使用。但“万岁”作为普通字眼儿,起初老百姓是可以使用的。一直到唐代,唐初刘武周有部将叫张万岁、唐高宗永徽年间有都督谢万岁、安史之乱期间颜真卿的部将有刁万岁等,可见“万岁”两个字本身是不用避讳的,普通老百姓也可以称“万岁”。
如今人们常说的“三呼万岁”,实际上在古代较多称谓应该是“山呼”或“嵩呼”,其实就是与嵩山和崇福宫有根本的关联。唐张悦在《大唐祀封禅颂》里写道“五色云起,拂鸟以随人;万岁山呼,从天上到地上”;《元史·礼乐志》中常有“曰山呼,曰再山呼”等字眼儿;宋吴自牧在《梦粱录・元旦大朝会》中提到“禁卫人高声嵩呼,声甚震,名为‘绕殿雷’”;《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中有“此旨一下,不但贾府里人谢恩,连朝中所有大臣,皆嵩呼称颂不绝”等。可见,唐宋至清,人们均有用“山呼”“嵩呼”称朝廷礼仪的现象,他们心中“万岁”的源头实际上就是嵩山。
崇福宫,在宋朝它曾号称为“天下宫观之首”,它不仅仅是道家神仙宫,也是大儒隐居之地,就连各朝各代的多位皇帝都曾多次来此避暑祈福、读书修行。
在北宋神宗时期,宰相王安石开始实行变法改革举措,当时北宋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名儒大臣大多都慕名到崇福宫这个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的世外桃源来避风头了。这里一则地处嵩山的深山老林,二则距京城开封也不是太远,崇福宫实际上就成了当时反对“王安石变法”人士的大本营了。天南地北对变法有异议的学生、学者、乃至失意的官员都聚集于此,了解当下,洞悉未来。这些赋闲的文人骚客在这里悠闲地读书、写字、修书、教学、休养、生息,他们的生活过得怡然自得,乐不思蜀。
宋代士大夫倒是很讲道理,得意时兼济天下放达心志,失意时仍可以退而寄身林泉丘壑,暂且放下社稷一回。从《说嵩》中可知五殿建筑之后:“(真宗御容)于西阁帐内,设提举、管勾诸官,命朝臣领之。”凡委任崇福宫者,多是德望非浅又有些“忤时者”,给俸禄“投闲于此”,前后凡22人,如范仲淹、司马光、司马康(司马光的儿子,随父居崇福宫)、程珦(二程父亲,大中大夫)、程颢、程颐、杨时、李刚(北宋最后一任宰相)等名流鸿儒。
北宋诸贤“置散山林,焚箓展谒而外”,实在是居朝堂之远,无正经事可做,于是“诸贤奕棋、樗蒲、泛觞,随地寄托,各有亭”,或西去不远的嵩阳书院虚而论道。奕棋、樗蒲为古时游戏称谓,奕棋有温公《棋局图》、樗蒲有程大昌《樗蒲经》,玩法均有谱可循,现多已难以描述其规则,奕棋大致游戏内容是以人佯扮战国七雄进行竞技,负者罚酒;樗蒲一具五子类似今天掷色子,胜负亦罚酒取乐。清代席书锦声称:“余履宫侧陇中,拾有数棋子,黑白皆磁为之,上印花纹极细,想亦诸贤局中物乎?”席书锦所拾“棋子”,已不辨“真伪”,倒可推知清人业已陌生宋人之游戏。
而泛觞一亭,“觞”古代酒杯是也,流水泛酒,临流赋诗,是古来贤者依照“修禊”(古人在水边洗濯,以去灾祈福的一种活动)习俗,举行“曲水流觞”雅集游戏。
崇福宫中的龙王庙位于玉皇殿东北200米处,面阔三间,亦为出前檐硬山建筑,太乙泉水从龙王殿下汩汩流出;泛觞亭遗址位于龙王庙前,宋仁宗天圣年间(公元1023~公元1032年)建造,亭基是用大块青石砌成,高约60厘米,长460厘米,宽厚97厘米,中间装砌有青石刻制的九曲石畦(水道),或叫“曲水流觞”,一般俗称“黄河九道弯”,畦宽15厘米,北面刻有两个道口,入口处深8厘米,出口处深8.5厘米,形成细微的斜度,把龙王殿内的太乙泉水,从入口引入石畦,九曲以后,从出口缓缓流出。前是泛殇亭遗址,当时的文人在一块巨大的方形青石板上镌刻成了九曲石渠(也称流杯渠),并引来崇福宫北面的太乙泉水入渠。
相传,古代文人们饮酒时,皆是围石渠而坐,在石畦曲水的地方分别设置座席,将斟酒的杯子放在入口处的水面上,流水漂浮着斟满美酒的酒杯,顺曲水缓缓行进,形成九曲环绕,曲水流觞的优美景像,当酒杯停止不前时,这个席位上的人即遵照酒令,执杯饮酒。这种饮酒形式,美其名曰“曲水流觞”。众人一边赏景,一边饮酒,一边吟诗作画,古称“曲水流殇”盛会。据说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李纲等大儒都曾在此饮酒赋诗,大宴宾客。如今,太乙泉仍旧汩汩南下,只是不再导流泛觞亭、流杯渠了。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于1936年6月7日下午踏至崇福宫,惟能勘察的即泛觞一亭。先生虽无散文家的抒怀浪漫,亦非一味单调丈量测绘,行文简略涉及史料溯源,如提及泛觞亭言:“泛觞亭(泛、流志书并用)即《营造法式》的流杯亭。《三辅黄图》载汉离宫已有流渠观,疑此制汉已有之,但现存实物,则以此亭为最古。”
据有关史料记载,北宋名儒司马光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隐居时完成的,可见其学术地位之高。又据坊间传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是在他在崇福宫与嵩阳书院定居期间讲学与修行期间酝酿、撰写的,至于真伪,就让方家日后再来揭秘吧。
四
著名道人乔志嵩与崇福宫
金末元初,全真道入主崇福宫,嵩山道教步入复兴时期。丘长春的弟子尹志平和李志常顺应时势,派遣著名道士乔志嵩来到嵩山,并在崇福宫居住三十余年,他一边修道传教,一边重建宫观,曾为该宫宗主,其弟子甚众,将崇福宫的恢复成了名副其实的道教丛林,后被元成宗铁木真赐予“静虚妙渊真人”之称号。
康有为与崇福宫
康有为,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诒,号长素,字广厦、明夷,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改号更生,晚年号天游化人,他是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他是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和学者,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戊戌变法运动的著名领袖。
1924年1月17日,康有为在陕西结束讲学与游览后,应驻扎洛阳的直系军阀吴佩孚之邀,来到了嵩山腹地,他昼游中岳庙,夜登嵩阳楼,写下《岳雪初霁夜登嵩阳楼》;18日登嵩山,夜宿白鹤观,赋诗《投宿嵩山白鹤观》;19日登上嵩山峻极峰,夜宿山洞写下《逍遥石窟》;20日上午下山,午游历嵩阳书院并写下《登万岁峰午憩嵩阳书院》,下午游至崇福宫,在院中发现一只绿色殿顶脊兽,经询问得知是汉武帝时期修建“万岁观”遗物,在确认是汉代文物时,他便心生据为己有之意,当日又游观星台和石淙河,当晚夜宿县衙,即兴题写“登封县志”,又题写“育英学社”,再题写“峻极宫”;21日上午,冒雪游览少林寺,写下《游少林寺》,下午漫游观星台、石淙河等;22日离开登封时,欲将崇福宫那个绿色脊兽一同带回,后被登封师范学校校长申阎岑带领学生截回,此事被坊间传为笑谈。
康有为当年也曾对少室阙、启母阙的铭文做出了极高评价,其《广艺舟双楫》云:“茂密浑劲,莫如《少室》、《开母》,汉人篆碑,只存二种,可谓世之鸿宝,篆书之上仪也。” 。
蒋介石与崇福宫
蒋介石在中岳庙、太室阙、中华门、遥参亭、崇圣门、化三门、峻极坊、峻极殿等十多座院漫步游览后,便乘轿去游崇福宫。蒋介石一走进崇福宫的大门,便向登封县长毛汝采询问崇福宫的建筑来历。毛汝采便将崇福宫的历史和传说一一细说。蒋介石边走边听,当毛汝采讲完崇福宫的建筑来历之后,蒋介石在成吉思汗手诏碑前停了下来,他仔细地观看了碑的内容 (成吉思汗手诏的主要内容,是说他的军队纪律严明,保证所到之处,秋毫无犯,鸡犬不惊,人民群众仍当安居乐业 ) 看后,蒋介石颇有感触地说 : “今天我才知道成吉思汗的军队未来,手诏先到,这种安定人心、争取民众的政治宣传工作,做的真好,真正到家。”
当蒋介石漫步到崇福宫东边的一块巨石前,见石块巨大无比,十分罕见,便问毛汝采:“这块矗立的巨石有何名堂 ? ”毛汝采回答:“这便是相传为夏后启母的所谓化石,人称‘启母石’,这块石头因为高大,几里路远就能望见。有史记载,这块石头曾惊动了周穆王、汉武帝、唐高宗、武则天许多帝王,都曾走近启母石。石的南边是启母庙,就是汉武帝见到启母石而勒令建立的。唐高宗时,又重修一次,并由崔融作碑铭纪念,庙前一座石阙就叫启母阙,这是中岳嵩山现存的汉三阙之一。阙文为篆书,是叙述柏鲧[gǔn]治水的事迹,并颂扬汉代的政绩和赞美启母的功德。相传古代洪水泛滥,民不聊生,大禹受命继父治水,在中岳开凿轘辕关,引洪水归道时,大禹不愿远离,与其妻涂山氏约好,击鼓送饭。后来,在凿石时,禹变作一只巨熊,力大无比,一次大禹击鼓,涂山氏闻声赶来送饭,不见大禹,但见巨熊,极感羞愧。回到家来也化作巨石,禹再击鼓,也无人送饭,大禹回家见妻已化为石,异常懊丧。那时涂山氏已经怀孕,禹向其索子,石破北方而生之,所以称作启母石,这就是有关启母石的一段神奇传说,从而也反映了人们对大禹治水的深切怀念。”蒋介石听罢连连点头,他对眼前这位博学多识的年轻县长十分欣赏。
嵩山名儒景日昣与没粮殿
景日昣(1661-1733),字冬旸 ,号嵩崖,河南登封大冶镇人. 幼年至孝好学,清康熙十四年(1673年)入嵩阳书院求学,师从名儒汤斌、耿介等,是当年嵩阳书院的高材生,曾任书院斋长,帮助院长耿介管理校务。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中举人,康熙三十年中进士,康熙三十三年任广东高要知县,康熙四十二年,景日昣晋升为监察御史,先后在江南、陕西、江西、河南、汾南等地担任要职,直至礼部侍郎、户部侍郎、赐资政大夫,加礼部尚书衔等。
清雍正三年(1725年)告老还乡,居于嵩山逍遥谷,后专业著书立说,病死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景日昣一生有14部专著,前后著有《嵩崖制义》《嵩崖易义》《河南省通志》《登封县志》《说嵩》《嵩崖尊生》《崧台书》《嵩崖学凡》等书流放于世。其中《说嵩》被誉为“嵩山百科全书”,《嵩崖学凡》,是一部教育治学专著,《崧台书》则是对其从政活动和经验的总结,《嵩崖尊生》是一部阐述中医理论的和临床实践于一体的著名医学论著,尤其对妇科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景日昣的成就远不止于此,他集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及医学家于一身。他的著作丰富多样,如《说嵩》是嵩山的"百科全书",《崧台书》详述了他的政绩和经验,《嵩崖学凡》是教育领域的经典,而《嵩崖尊生》则在医学领域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和著作流传百世,影响深远,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遗产。
在嵩山地区还有一个为广为流传的传奇故事。据传说,景日昣当年回到登封不久,就派人在崇福宫东部修筑了一座冇大梁殿堂作为配殿,取名为“三元殿”,在简单布置后,景日昣就搬进去居住。清朝皇帝游历嵩山时,曾经到过少林寺、嵩阳书院、崇福宫等风景名胜区。
在崇福宫里,景日昣见皇帝驾临,就急忙把皇上迎入自己居住的“三元殿”内。皇上见殿里陈设简陋,便问:“这是你的住处吗?”景日昣答:“是,臣不过暂借小庙安身。”皇上嘿嘿冷笑道:“哪里话?庙者,敬神之所也。你乃寡人爱臣,怎能住庙呢?”他又抬头看了看殿顶说:“啊,原来是个冇梁殿哪!”景冬旸一听这话,赶忙接着说:“皇上说得极对,我这殿里‘冇粮’,广大百姓就更冇粮了啊!”皇上一听,知道自己失口,但皇上说话,金口玉言,怎好收回呢?
此时至中午,厨师把满满的几碗饭菜端上,一碗红薯汤,一碗萝卜汤。皇上一看,大声责问:“这是你吃的饭吗?”景日昣答:“是,今天皇上驾到,这是特为您做的,也是登封老百姓都吃不到的饭。”此时此刻,皇上想起景日昣曾经在朝廷进贡过萝卜(皇上把登封向朝廷进贡的“嵩山人参果”绵枣误认作萝卜)的情景,就大声说道:“还是萝卜啊!回朝!”便十分生气,立即召集随从准备起驾回京。景日昣急忙跪在地上挡住去路,说:“此地冇粮,请皇上……”皇上以为他还要请自己吃萝卜呢,便把大手一挥说道:“免了!”
景日昣再三叩拜:“是,此地冇粮,免了!谢过万岁,万万岁!”皇上又知失口,但又无法收回,只得扫兴而去。因此,当地人民编歌谣唱道:
崇福宫,冇梁殿;皇上不吃萝卜饭;多亏清官巧打算;皇粮贡品一齐免。
崇福宫,它不但是古老嵩山的一座文化地标,还是中原地区的一颗璀璨夺目的历史文物明珠,在它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寸空间里都散发出一种神秘和诱人的光芒。只要踏上崇福宫这块古老的文化沃土,就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走近了博大精深的嵩山文化圈,走进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内心世界,体味了修道之人的大彻大悟,观赏了天地之中的美丽风姿,领略了嵩山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刻内涵。
崇福宫,就是嵩山地区历史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这座神奇的古老建筑,虽饱经沧桑、历经风雨,却依然屹立在嵩阳大地上,默默地见证着岁月轮换和历史变迁。崇福宫的辉煌历史和文化精髓,也会使你百读不厌,心存眷恋。
后附宋代著名诗人李廌创作的《崇福宫》一诗
崇chóng福fú宫gōng--李lǐ廌zhì
上shàng都dōu太tài一yī临lín天tiān街jiē,千qiān乘chéng万wàn骑qí频pín往wǎng回huí。。
神shén崧sōng太tài一yī古gǔ所suǒ治zhì,
曷hé日rì属shǔ车chē游yóu豫yù来lái。
昔xī年nián章zhāng圣shèng奉fèng玄xuán寂jì离lí宫gōng万wàn堵dǔ临lín崔cuī嵬wéi。。
定dìng陵líng弓gōng剑jiàn隔gé重zhòng岭lǐng,金jīn碧bì渝yú暗àn翬huī鸳yuān摧cuī。
重zhòng门mén铜tóng兽shòu闭bì永yǒng日rì,灵líng囿yòu御yù坐zuò生shēng苍cāng苔tái。
达dá官guān乞qǐ开kāi奉fèng祠cí事shì,
肉ròu食shí罔wǎng知zhī真zhēn可kě咍hāi。
小xiǎo臣chén作zuò诗shī非fēi望wàng幸xìng,欲yù写xiě万wàn壑hè松sōng风fēng哀āi。
中文译文:
千乘万骑频往回。
神崧太一古所治,
曷日属车游豫来。
昔年章圣奉玄寂,
离宫万堵临崔嵬。
定陵弓剑隔重岭,
金碧渝暗翬鸳摧。
重门铜兽闭永日,
灵囿御坐生苍苔。
达官乞开奉祠事,
肉食罔知真可咍。
小臣作诗非望幸,
欲写万壑松风哀。
诗意和赏析:
《崇福宫》以叙述和抒发的方式展现了宏伟壮丽的崇福宫景观,同时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和自然之美的赞叹。
作者简介:
陈占超,笔名泓碧,系河南省登封市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登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散文学会会长,巜嵩岳散文茶座》公众号主编。经常有散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等文学作品散见于《河南日报》《河南工人日报》《河南经济报》《郑州晚报》《中国报告文学》《时代报告》《奔流》《今古传奇》《散文选刋》《参花》《百花园》《河南文学》《西部散文选刋》等报刋杂志,岀版个人散文集《谁不说俺家乡好》《泥清土香》,主编唐庄文集《倘徉唐庄山水间》,主编2022年、2023年《登封散文年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