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话题,忍不住想起了一次战役,以及这场战役中出现的铁血人物:孙云秀、梅鹤年、李风池。他们三个是1949年金门战役中,必须要牢记的三个功臣。
当然,伴随着这三个人物的背后,还有着近600名不畏生死的勇士!
意外爆炸的地雷让奇袭行动失效
1949年10月25日凌晨一点,金门岛上的古宁头海滩,一队国民党巡逻兵正在这里巡逻。由于天黑看不清方向,一个正在行走的士兵脱离了安全通道,稀里糊涂地走进了旁边的雷区当中,结果直接踩响了一枚地雷。
伴随着爆炸,沿岸的国民党守军立刻打开探照灯,向海滩搜索爆炸的源头。但众多探照灯不经意的一照,却让他们看到了惊恐的画面:在他们的前方,正有数百艘帆船冲击而来,解放金门的战役正式打响。
更大的意外让所有人员被困于岛上
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我方共计8000多名参战人员和船夫登上了金门岛。对着敌军穷追猛打。此时在兵力对比上,我方8000余人,而敌方拥有两万兵力,尽管处于劣势,但由于我方的战斗力远强于对手,驻扎在金门的敌军迅速被击溃,岛上约1/3的区域已被我方占领。
按照原定的计划,已经完成登陆的200多艘帆船,此时应该返回厦门,再搭载第二批准备上岛的12000人。几个小时之后,倘若第二批人员安全的登上金门岛,或许我们就可以立刻在金门岛上庆祝胜利了。
可意外偏偏在这个时候发生:
1、由于海水迅速退潮和海岸障碍物的拦截,我方200多艘帆船还未来得及返回就大部分搁浅在海滩上。少数脱离搁浅并企图返回的船只,又在敌方的炮火拦截下全部被毁。
而那些更多无法动弹的帆船,又抢先被敌人的飞机、坦克和炮火的三重打击下全部摧毁。
2、更加致命的是,就在我军登上金门岛后不久,一个新情况出现了:原计划撤往台湾本岛的胡琏,指挥多艘登陆舰搭载着上万名敌军登陆金门岛。
而在随后三天的时间里,又有三万以上的敌军增援金门岛,敌我兵力变成了6比1。
金门之战,仅在战役进行的几个小时之后,就让后方的指挥所察觉到了危险。而在一天之内,战局开始呈现出了反转,在敌军的不断增援和反击之下,已经攻入金门岛纵深区域的我方人员又开始不断地被推到了海岸边。
最争议的命令,数百名壮士接到了一个无法回头的任务。
由于登陆船只已经全部损毁,金门岛上的参战人员也陷入困境。此时解决危机的办法也只剩下了两个:
1、重新投放大量船只和增援部队,对对手进行反杀。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足够的船只。
2、尽可能的继续搜集少数剩余船只,以空船的形式来到金门岛沿岸,将被困海岸的我方人员尽可能的接回,尽管数量可怜的船只搭载不了多少人。但能接回多少就接回多少,毕竟这些都是价值连城的战斗力。
10月26日凌晨,经过多方搜集,我方又找到了一艘小轮船和多艘木帆船,根据推算,轮船可以搭载200多人,剩下的木帆船可以搭载400多人。也就是说,只要利用夜色将这些船只悄悄地送到金门岛海岸,在当晚至少可以保证600多名被困人员安全地撤回来。
然而,当船只收集完毕的消息放到叶飞的面前时,他却发布了一条指令:不要空船过去,再安排600人上岛,协助解放金门岛。
而他的命令自然也引起了一片哗然,话说600人上去能干什么?一个下属甚至愤怒地发出了这样一句话:我们已经犯了错,就绝对不能继续再犯,就算你们说我怕,我也坚决不同意!
而更多的人也赞同了他的观点,大家都表示一定要派空船过去,把对岸的人尽可能的接回来。
然而,面对这些宝贵且实际的建议,叶飞依旧坚持了自己的意图:再派600人上岛!而这个任务,交给了某团团长孙云秀,以及代理营长梅鹤年。
而这600多名壮士在出发前,他们几乎都做出了同样的举动:将自己的所有私人物品交给了留守人员,因为他们都知道,他们不可能再回来了!而孙云秀更是嘱咐留守人员,让他们给自己老家的妻子带去一句话——马上改嫁吧!
在笔者个人看来,600壮士的悲壮举动,也许比整个金门战役还要震撼人心!
面对失败结局下的血性搏杀
10月26日凌晨,600名勇士乘船出发,但很快在风浪的冲击下,这支船队就被打散,不受风力影响的小轮船将孙云秀和其麾下的200多人带上了金门岛。剩下的木帆船则被风浪吹得一塌糊涂,其中一艘帆船被重新吹回到厦门海岸,船上的数十人最终幸免。而剩下的帆船则兵分两路,最终在金门岛两个不同的地点完成了登陆。
其中200多人在古宁头登陆,但由于孙云秀和梅鹤年并不在这支队伍中,这支失去指挥的突击队很快就陷入到各自为战的状态下。但他们毕竟是老兵,他们也同样展现了不一般的战斗力,他们与国民党一个营纠缠在一起,在古宁头海岸展开了血战。最终几个小时之后,200多名壮士全军覆没,而国民党敌军的一个营也只剩下57人,可见战斗之惨烈。
而梅鹤年带领100多人在另一个地点登陆,但这100多人面对金门数万人的战场,这样的投入几乎是杯水车薪,随后有关梅鹤年的战斗事迹记载不详,但可以肯定的是,最终的俘虏人员名单中没有他,显然,他已经在岛上壮烈牺牲。牺牲时,梅鹤年年仅26岁。
作为最高指挥的孙云秀,其登上金门岛之后,凭借着他的凝聚力和指挥力,他麾下的200多勇士也焕发出了不一样的战斗力,他们一度击溃了数倍于己的敌军,并与我方在岛上的残余部队完成会合。经过孙云秀与其他三个团领导的共同协商,孙云秀成为了金门战役接下来两天的总指挥官。
尽管重新完成了整合,但这并不代表局面已经进入好转,因为至26日。我方上岛人员仅剩4000人,在无力撤退的情况下,最终的失败也只剩下了倒计时状态。
而孙云秀也最终迎来了悲壮的最后一页!在10月27号下午的最后一天,我方和国民党的战史材料中,都对孙云秀有着详细的记载:
我方记载:敌人包围而来,孙云秀高喊一句:“朋友,我就是孙云秀,过来抓我吧!”随后举枪自尽。
国民党方面记载:孙云秀极为彪悍,饮弹自尽后,尸体兀自屹立不倒。
失败之下为何再送人头?
10月27日凌晨三点,在金门岛上幸存参战人员已经不多,战役甚至大势已去的情况下,我方又找到了一艘可以搭载30多人的汽艇。在已经无法挽回局面的情况下,我方竟然又做出了安排人员登上金门岛救援的决定。
而在这个无奈的命令面前,一个叫李风池的教导员带领30多人乘坐汽艇登陆金门。在随后的战史资料中,对他们的记载更为简单:登陆后尽被敌军所俘。
也就是说,这支救援小分队很可能一枪没放,上岛之后直接交枪!
而在1980年对岸拍摄的电影《古宁头大战》中,对这个细节也曾经有过描绘:这个小分队登陆后,除了李风池之外,其他的人直接选择了投降,并集体向李风池开枪,李中弹负伤被迫逃走。有关他最终的记载不详,其应该也牺牲在了金门战役中。
如果说金门战役的失败包含了一些意外,但这三个悲剧人物和麾下600名壮士的损失,则完全归咎于人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