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前秦时期,郡县制政区是如何创立与建设的?
迪丽瓦拉
2025-07-26 15:32:52
0

郡县制是古代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是在分封制之后出现的,是走向封建专制的标志。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跟历史资料小编一起看看吧。

西汉初设刺史为监察官,负责监察地方郡国首相等官吏,且不能攘夺权力、干涉政务。西汉中后期开始,刺史逐渐越权,干预地方行政事务的事例屡屡可见。西汉末更名州牧后,“州为最高之地方行政单位,州牧为名副其实之地方最高行政官”。

直到汉灵帝中平五年,中央王朝正式认可州牧作为一级地方行政长官,州的性质也从监察区域转变为行政区,形成了州、郡、县三级地方制度。东汉末,州统地广大,州牧兼领兵民大权,成为地方行政中心所在,中央政府逐渐失去了对地方刺史、州牧的控制,最终导致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一、前秦的刺史与州牧

三国时期,刺史为州级地方行政长官已经定型,“州的长官拥有领兵权,中央政府视其领兵轻重而任以刺史或州牧”。晋武帝吸取东汉末年地方势力过大导致军阀割据的教训,将州之长官由州牧改为刺史,欲除去州官的领兵和治民权,回到两汉时以刺史为监察官、州为监察区的情形,但最终只除去领兵权,刺史仍保留了治民权。

1.八王之乱

到了“八王之乱”时,州刺史追随宗室诸王趁势而起,重获领兵权。“八王之乱”后,皇权衰微,各地州郡纷纷加强军事武装力量,以抵抗边疆少数民族叛乱和波澜壮阔的流民起义,刺史领兵并加军号已成普遍现象。

前秦仿照魏晋,地方上为州、郡、县三级制,由刺史或州牧掌管一州,根据上文,我们知道在魏晋时期无论一州长官是刺史还是州牧,都不会影响到其治理地方的权力。

2.史料中的不同

不过,史料中反映出了一些关于前秦刺史和州牧的名称的使用问题也值得讨论。《晋书·苻健载记》中记载苻健建国置百官时,苻雄众多官职中有领“雍州刺史”一职。对此《通鉴》中记苻雄为“雍州牧”,汤球《十六国春秋辑补》同《晋书》为“领雍州刺史”。

再如建元三年(367)四公叛乱时,对于占据蒲阪的苻柳,《通鉴》记为:“征东大将军、并州牧、晋公柳”,而胡三省注为“秦并州刺史治蒲阪”。这两例表现出的是,对于某州刺史和某州牧使用,史料与史料间的记载不一,学者在做研究时也可以用刺史代指牧,这样看起来,刺史和州牧似乎是完全一样的概念。

苻熙为雍州刺史,同时征苻睿为雍州牧,反映出可以有两个人分别担任某州刺史与州牧。苻雅从秦州刺史转为秦州牧,王统、毛兴、杨璧、王广原本都为刺史,“至此皆进位州牧”。由这三段史料可以看出,刺史与牧是不一样的,牧的品位要比刺史高。

但是,王统进位州牧后,《通鉴》对其称呼既有刺史、也有州牧,《通鉴》太安二年载“(二月)秦州牧王统遣兵助(王)广攻(毛)兴”,后又记“(八月)(后秦主苌)与秦秦州刺史王统相待”。史料记载前后不一,让人困惑刺史与州牧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从两人分别担任同一州的刺史和州牧,可以看出二者并不是完全等同的。据“刺史进位州牧”的记载,则可以认为刺史与州牧品级上是不一样,魏俊杰在其文中也指出“十六国时期州牧、刺史并用,但州牧的职权比刺史要大得多”。

对于史料中忽而称刺史,忽而称州牧,可能是因为二者虽有不同,但差别不大,尤其是长时间割据混战的十六国时期,制度上的混乱十分常见。就以本文而言,所讨论的刺史和州牧是作为州级最高长官的身份,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二者没有区别,只是更习惯用刺史来指代这一身份。

二、刺史的任命

关于刺史的选派、任命的问题,学界有不少研究是以前秦选派州刺史的族属为切入点,探讨前秦政权的人员构成及这一时期的胡汉关系、民族融合。

1.汉胡混合

于此问题,比较统一的观点是苻氏统治者在任命刺史州牧时,更信赖本族人,而汉族官员任职刺史州牧的比重较小。前秦政权的州牧刺史人员以汉族和少数民族为区分罗列出来,最终刺史官员总计为87,其中少数民官员62位,汉族官员只有25位。

氐族人的数量在刺史州牧中占有绝对优势。同时,苻氏宗室和氐族人所任的州,都是重要地区,而汉人所任的州都是一些战略地位较低的地区。

苻坚早期的州刺史选派中,多以苻氏亲王为主;368年以后,多以自己的征战多年的部下为州刺史;到后期时,多以苻氏亲系和氐族亲贵为州刺史。将前秦的州刺史的选派情况总结如下。

担任司隶校尉的,少数民族官员有赵诲、权翼、吕婆楼、苻融、苻叡、苻晖,汉族官员有梁楞、王猛。担任雍州刺史(或州牧)的,少数民族人有苻雄、苻双、苻武、苻柳、苻丕、苻叡、苻熙、窦冲、杨定、徐嵩,汉族人有王猛。

担任冀州刺史(或州牧)的,少数民族人有苻丕、苻融、苻定,汉族人有张平。担任并州刺史(或州牧)的,少数民族人有苻安、苻柳、苻幼、苻仰、邓羌、徐成、俱难、王腾、苻师奴,汉族人有尹赤、张蚝、杨政。

担任豫州刺史(或州牧)的,少数民族人有苻廋、杨群、苻重、苻晖、王鉴,汉族人无。担任秦州刺史(或州牧)的,少数民族人有苻愿、啖铁、苻双、苻雅、毛兴、苟池、窦滔、杨定、王统、杨壁,汉族人无。担任荆州刺史的,少数民族人有杨安、梁成,汉族人有郭敬、皇甫覆。

担任洛州刺史(或州牧)的,少数民族人有赵俱、苻廋、邓羌,汉族人有赵迁、张五虎、杜郁。担任青州刺史(或州牧)的,少数民族人有苻朗,汉族人有袁朗、韦钟。担任幽州刺史的,少数民族人有梁谠、强哲、苻洛、苻熙,汉族人有王永、郭庆。担任凉州刺史(或州牧)的,少数民族人有彭越、梁熙、杨定,汉族人有姜定。

2.任人唯亲

这里的少数民族人基本上都是氐族人,仇池杨氏、略阳强氏、毛氏、苟氏以及梁氏都是氐族大姓,以及武都氐族窦氏、新平氐族王氏等。关于州刺史的族属问题已多有讨论,现在只对任命刺史的时机与人选两个方面小作分析。

关于任命刺史的时机,除了按照前期(苻健苻生时期)、苻坚时期、后期(苻丕苻登时期)这种划分方式来讨论,前秦有几次集中任命刺史的情况。前秦在淝水之战前,其疆域一直在扩大,而在攻下某一较大区域或平复某一地区动乱后,通常会有一次州刺史的集中任命。

比如,在平复四公叛乱后,“以左卫将军苻雅为秦州刺史”、“以长乐公丕为雍州刺史”、“以范阳公抑为征东大将军、并州刺史,镇蒲阪;邓羌为建武将军、洛州刺史,镇陕城。”

灭燕之后,一次任命了青、兖、并、豫、徐、荆、凉、益、秦、梁、雍等州刺史。关于刺史的人选,除了常见的有苻氏宗亲、王公贵族,其他的人选,有作战时表现良好的将军,如邓羌在镇压四公作乱的战斗中,攻陷陕城,后任洛州刺史。

灭燕时,王猛率领先锋部队攻下邺城,而后任冀州牧。对臣服、称藩于前秦的小国也封赐刺史,仇池国国主杨世称臣于前秦,被封为南秦州刺史。对于他国投降的大将、或者前来投靠的地方豪杰,也予刺史,当初苻健建国时,后赵并州刺史张平来降,任命为大将军,冀州牧。

也有太守升迁为刺史的例子,“(秦王)坚扶风太守王永为幽州刺史”、“昌黎太守宋敞帅乌桓、索头之众救兖,不及而还。秦主丕以敞为平州刺史。”到前秦末年大乱时,有推举成为刺史的例子,“枹罕诸氐皆厌苦兵事,乃共杀兴,推卫平为河州刺史,遣使请命于秦”,且前秦同意了。

州府僚佐与治下关于州府僚佐,据严耕望考证,前秦既有州吏别驾,又有府佐的司马、参军,其府佐组织应该有继承晋代的郡府制度,既有主簿、录事、功曹以及户、租、金、兵、贼、法诸曹外,又有将军官佐之司马、参军、督、尉等职位。

这种州府僚佐双轨的系统,也正反映了这时期的州官刺史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关于刺史对辖区的治理,《通鉴》:“秦王坚命牧伯守宰各举孝悌、廉直、文学、政事,察其所举”,说明刺史州牧要向国家举荐人才。

其他刺史治下的事例还有,苻融为冀州牧时,“融年少,为政好新奇,贵苛察;申绍数规正,导以宽和,融虽敬之,未能尽从。后绍出为济北太守,融屡以过失闻,数致谴让,乃自恨不用绍言。”梁熙任凉州刺史时,“梁熙清俭爱民,河右安之”。

结语

十六国时期,战争频繁、政局动荡,造成了地方行政建制的极度混乱,从而遏制了刺史制度本身的发展,使得这一重要的地方行政职官制度远远没有成熟完善。

可以看到,当前秦国力兴盛时,刺史就安分守己,并为国家的壮大发展贡献力量。而淝水之战的惨败,尤其是苻坚死后,刺史雄踞一方,与各地豪强、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一样,俨然成为了地方割据势力。

前秦的州制与刺史制度并未发展成熟,反映出其地方建设不甚完善。而护军的间接管理、领民酋长的自领自治亦为关中地区埋下了隐患。

郡县制是古代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是在分封制之后出现的,是走向封建专制的标志。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跟历史资料小编一起看看吧。

西汉初设刺史为监察官,负责监察地方郡国首相等官吏,且不能攘夺权力、干涉政务。西汉中后期开始,刺史逐渐越权,干预地方行政事务的事例屡屡可见。西汉末更名州牧后,“州为最高之地方行政单位,州牧为名副其实之地方最高行政官”。

直到汉灵帝中平五年,中央王朝正式认可州牧作为一级地方行政长官,州的性质也从监察区域转变为行政区,形成了州、郡、县三级地方制度。东汉末,州统地广大,州牧兼领兵民大权,成为地方行政中心所在,中央政府逐渐失去了对地方刺史、州牧的控制,最终导致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一、前秦的刺史与州牧

三国时期,刺史为州级地方行政长官已经定型,“州的长官拥有领兵权,中央政府视其领兵轻重而任以刺史或州牧”。晋武帝吸取东汉末年地方势力过大导致军阀割据的教训,将州之长官由州牧改为刺史,欲除去州官的领兵和治民权,回到两汉时以刺史为监察官、州为监察区的情形,但最终只除去领兵权,刺史仍保留了治民权。

1.八王之乱

到了“八王之乱”时,州刺史追随宗室诸王趁势而起,重获领兵权。“八王之乱”后,皇权衰微,各地州郡纷纷加强军事武装力量,以抵抗边疆少数民族叛乱和波澜壮阔的流民起义,刺史领兵并加军号已成普遍现象。

前秦仿照魏晋,地方上为州、郡、县三级制,由刺史或州牧掌管一州,根据上文,我们知道在魏晋时期无论一州长官是刺史还是州牧,都不会影响到其治理地方的权力。

2.史料中的不同

不过,史料中反映出了一些关于前秦刺史和州牧的名称的使用问题也值得讨论。《晋书·苻健载记》中记载苻健建国置百官时,苻雄众多官职中有领“雍州刺史”一职。对此《通鉴》中记苻雄为“雍州牧”,汤球《十六国春秋辑补》同《晋书》为“领雍州刺史”。

再如建元三年(367)四公叛乱时,对于占据蒲阪的苻柳,《通鉴》记为:“征东大将军、并州牧、晋公柳”,而胡三省注为“秦并州刺史治蒲阪”。这两例表现出的是,对于某州刺史和某州牧使用,史料与史料间的记载不一,学者在做研究时也可以用刺史代指牧,这样看起来,刺史和州牧似乎是完全一样的概念。

苻熙为雍州刺史,同时征苻睿为雍州牧,反映出可以有两个人分别担任某州刺史与州牧。苻雅从秦州刺史转为秦州牧,王统、毛兴、杨璧、王广原本都为刺史,“至此皆进位州牧”。由这三段史料可以看出,刺史与牧是不一样的,牧的品位要比刺史高。

但是,王统进位州牧后,《通鉴》对其称呼既有刺史、也有州牧,《通鉴》太安二年载“(二月)秦州牧王统遣兵助(王)广攻(毛)兴”,后又记“(八月)(后秦主苌)与秦秦州刺史王统相待”。史料记载前后不一,让人困惑刺史与州牧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从两人分别担任同一州的刺史和州牧,可以看出二者并不是完全等同的。据“刺史进位州牧”的记载,则可以认为刺史与州牧品级上是不一样,魏俊杰在其文中也指出“十六国时期州牧、刺史并用,但州牧的职权比刺史要大得多”。

对于史料中忽而称刺史,忽而称州牧,可能是因为二者虽有不同,但差别不大,尤其是长时间割据混战的十六国时期,制度上的混乱十分常见。就以本文而言,所讨论的刺史和州牧是作为州级最高长官的身份,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二者没有区别,只是更习惯用刺史来指代这一身份。

二、刺史的任命

关于刺史的选派、任命的问题,学界有不少研究是以前秦选派州刺史的族属为切入点,探讨前秦政权的人员构成及这一时期的胡汉关系、民族融合。

1.汉胡混合

于此问题,比较统一的观点是苻氏统治者在任命刺史州牧时,更信赖本族人,而汉族官员任职刺史州牧的比重较小。前秦政权的州牧刺史人员以汉族和少数民族为区分罗列出来,最终刺史官员总计为87,其中少数民官员62位,汉族官员只有25位。

氐族人的数量在刺史州牧中占有绝对优势。同时,苻氏宗室和氐族人所任的州,都是重要地区,而汉人所任的州都是一些战略地位较低的地区。

苻坚早期的州刺史选派中,多以苻氏亲王为主;368年以后,多以自己的征战多年的部下为州刺史;到后期时,多以苻氏亲系和氐族亲贵为州刺史。将前秦的州刺史的选派情况总结如下。

担任司隶校尉的,少数民族官员有赵诲、权翼、吕婆楼、苻融、苻叡、苻晖,汉族官员有梁楞、王猛。担任雍州刺史(或州牧)的,少数民族人有苻雄、苻双、苻武、苻柳、苻丕、苻叡、苻熙、窦冲、杨定、徐嵩,汉族人有王猛。

担任冀州刺史(或州牧)的,少数民族人有苻丕、苻融、苻定,汉族人有张平。担任并州刺史(或州牧)的,少数民族人有苻安、苻柳、苻幼、苻仰、邓羌、徐成、俱难、王腾、苻师奴,汉族人有尹赤、张蚝、杨政。

担任豫州刺史(或州牧)的,少数民族人有苻廋、杨群、苻重、苻晖、王鉴,汉族人无。担任秦州刺史(或州牧)的,少数民族人有苻愿、啖铁、苻双、苻雅、毛兴、苟池、窦滔、杨定、王统、杨壁,汉族人无。担任荆州刺史的,少数民族人有杨安、梁成,汉族人有郭敬、皇甫覆。

担任洛州刺史(或州牧)的,少数民族人有赵俱、苻廋、邓羌,汉族人有赵迁、张五虎、杜郁。担任青州刺史(或州牧)的,少数民族人有苻朗,汉族人有袁朗、韦钟。担任幽州刺史的,少数民族人有梁谠、强哲、苻洛、苻熙,汉族人有王永、郭庆。担任凉州刺史(或州牧)的,少数民族人有彭越、梁熙、杨定,汉族人有姜定。

2.任人唯亲

这里的少数民族人基本上都是氐族人,仇池杨氏、略阳强氏、毛氏、苟氏以及梁氏都是氐族大姓,以及武都氐族窦氏、新平氐族王氏等。关于州刺史的族属问题已多有讨论,现在只对任命刺史的时机与人选两个方面小作分析。

关于任命刺史的时机,除了按照前期(苻健苻生时期)、苻坚时期、后期(苻丕苻登时期)这种划分方式来讨论,前秦有几次集中任命刺史的情况。前秦在淝水之战前,其疆域一直在扩大,而在攻下某一较大区域或平复某一地区动乱后,通常会有一次州刺史的集中任命。

比如,在平复四公叛乱后,“以左卫将军苻雅为秦州刺史”、“以长乐公丕为雍州刺史”、“以范阳公抑为征东大将军、并州刺史,镇蒲阪;邓羌为建武将军、洛州刺史,镇陕城。”

灭燕之后,一次任命了青、兖、并、豫、徐、荆、凉、益、秦、梁、雍等州刺史。关于刺史的人选,除了常见的有苻氏宗亲、王公贵族,其他的人选,有作战时表现良好的将军,如邓羌在镇压四公作乱的战斗中,攻陷陕城,后任洛州刺史。

灭燕时,王猛率领先锋部队攻下邺城,而后任冀州牧。对臣服、称藩于前秦的小国也封赐刺史,仇池国国主杨世称臣于前秦,被封为南秦州刺史。对于他国投降的大将、或者前来投靠的地方豪杰,也予刺史,当初苻健建国时,后赵并州刺史张平来降,任命为大将军,冀州牧。

也有太守升迁为刺史的例子,“(秦王)坚扶风太守王永为幽州刺史”、“昌黎太守宋敞帅乌桓、索头之众救兖,不及而还。秦主丕以敞为平州刺史。”到前秦末年大乱时,有推举成为刺史的例子,“枹罕诸氐皆厌苦兵事,乃共杀兴,推卫平为河州刺史,遣使请命于秦”,且前秦同意了。

州府僚佐与治下关于州府僚佐,据严耕望考证,前秦既有州吏别驾,又有府佐的司马、参军,其府佐组织应该有继承晋代的郡府制度,既有主簿、录事、功曹以及户、租、金、兵、贼、法诸曹外,又有将军官佐之司马、参军、督、尉等职位。

这种州府僚佐双轨的系统,也正反映了这时期的州官刺史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关于刺史对辖区的治理,《通鉴》:“秦王坚命牧伯守宰各举孝悌、廉直、文学、政事,察其所举”,说明刺史州牧要向国家举荐人才。

其他刺史治下的事例还有,苻融为冀州牧时,“融年少,为政好新奇,贵苛察;申绍数规正,导以宽和,融虽敬之,未能尽从。后绍出为济北太守,融屡以过失闻,数致谴让,乃自恨不用绍言。”梁熙任凉州刺史时,“梁熙清俭爱民,河右安之”。

结语

十六国时期,战争频繁、政局动荡,造成了地方行政建制的极度混乱,从而遏制了刺史制度本身的发展,使得这一重要的地方行政职官制度远远没有成熟完善。

可以看到,当前秦国力兴盛时,刺史就安分守己,并为国家的壮大发展贡献力量。而淝水之战的惨败,尤其是苻坚死后,刺史雄踞一方,与各地豪强、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一样,俨然成为了地方割据势力。

前秦的州制与刺史制度并未发展成熟,反映出其地方建设不甚完善。而护军的间接管理、领民酋长的自领自治亦为关中地区埋下了隐患。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 公元前224年,王翦即将带着60万秦军出征楚国,秦王嬴政亲自送行。到了城门口,王翦敏锐地发现嬴政一个...
原创 西... 汉朝的建立无疑让中原王朝开始崛起,从汉朝之后,中原王朝几乎在世界上变得非常强大。汉朝出现了一位能征善...
原创 蒋... 说起国民党的主席,蒋介石之名绝对绕不开,对国民党人来说,蒋介石至关重要,这与他多年统治国民党,并在抗...
原创 清... 笔者所在的城市是清王朝奠基之初的皇宫,是中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又称盛京皇宫,距今近400年历...
原创 雍... 清世宗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阴历十月,雍正皇帝下旨加封正定知府朱之琏为一等侯爵,爵位还可以世袭,...
原创 刘... 在刘伯温气息尚存之时,他让儿子给朱元璋送去这两样东西,第一样是泛黄书籍,希望能保刘家人代代平安,第二...
原创 清... 清朝的国力在乾隆时期抵达一个巅峰,在这之后便开始下滑,到了咸丰年间,由于不满清朝的统治到处都有百姓起...
原创 曹... 要说三国这个时候最缺少什么我想就是安稳了,那个年代真的是非常的乱几乎每时每刻都会有战争爆发,这也使得...
原创 东... 汉章帝刘炟(56年-88年4月9日),东汉第三位皇帝(75年-88年在位),光武帝刘秀的孙子,汉明帝...
原创 诸... 标题:诸葛亮真的娶贤不娶色吗,他的良苦用心被吃瓜群众误会千年 诸葛亮,这位历史上备受推崇的蜀汉丞相...
原创 雍... 大清自入关以来,统治了中国近三百年,虽然说在最后因为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倒退了一千年,但是不可...
原创 蒋... 1948年11月,国民党战车兵第一团(团长蒋纬国)主力奉命开赴徐州,参与救援被围困在碾庄的黄百韬兵团...
原创 清... 在很多清代政治剧中,经常会出现大臣为了逃避政治斗争告病不朝的情况,也就是请上一段时间的病假避一避风头...
原创 貂... 说到历史上的美女,大家自然而言会想到西施、王昭君等,还有后来的貂蝉、杨贵妃,这四大美女当中,貂蝉是最...
原创 为...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这八个字一直是我们新中国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在经费支出的大头,除了军事支出,...
原创 为... 人们提起战国时期的战争,总是会为战场上几十万士兵激战的画面而感到震惊。比如在著名的邯郸之战当中,秦国...
原创 苏... 乌克兰人与俄罗斯人同属于斯拉夫民族,甚至再细分一点,二者同属于东斯拉夫人,可以说,乌克兰人与俄罗斯人...
原创 日...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元帅杉山元扬言三个月就能够拿下中国。 历史用现实打脸,日本战败! 19...
原创 此... 大家好,欢迎来到寻春秋,今天,我们来说一名明朝大将常遇春,他出生贫寒,却不甘认命,从小习武,希望长大...
原创 为... 这么说其实有歧义,说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面对明朝是十分顽强是对的,也的确如此,自崇祯初年张献忠和李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