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全集》记载,1388年,汤和向朱元璋请求辞官:“臣年事已高,还请陛下准许我回乡养老。”朱元璋笑道:“唐朝的郭子仪在七十多岁时还能带兵打仗,你才六十三,怎么就要告老还乡了?”
汤和赶紧回答:“臣确实是老了,再说郭子仪是百年难出的名将,臣哪能和他相比。”朱元璋听后很是高兴,又问汤和想要什么赏赐。汤和知道皇帝又在试探他,所以这赏赐是必须要的,可他的要求又必须让皇帝放心。
他在思虑片刻后,对朱元璋说:
“陛下就赏臣100个美女吧。”
不少大臣嘲笑汤和是老糊涂了,竟在朝堂上提出这种荒谬的要求,怕是要晚节不保了。
可没想朱元璋竟然笑着答应了汤和的要求。
谨慎的汤和
汤和与朱元璋是同乡,两人从小一起长大,关系要好。1352年,汤和加入了郭子兴的军队,并因作战英勇而被提拔为千户。不久后,汤和邀请朱元璋也来投效郭子兴。当时,汤和的职位比朱元璋高,但汤和了解朱元璋这个人的性情,而且认为朱元璋将来一定能成大事,所以他对朱元璋很是恭敬。
朱元璋屡立战功,所以升迁得很快。有些将领对此很是嫉妒,不愿意屈居朱元璋之下,唯有汤和心甘情愿地听从朱元璋指挥,朱元璋对汤和的态度很是满意。汤和虽然平日里谨慎小心,但还是难免犯了点失误。
《智囊全集》记载,
汤和在镇守常州时,曾向朱元璋请示了几件事,但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心中不满,便在酒后胡言:
“我镇守这里,就像坐在房顶上,想朝东看就朝东看,想朝西看就朝西看。”
朱元璋得知后很是不爽,于是有事没事就找茬,汤和自此再不敢贪杯。此后,汤和继续率军征战四方,立下了不少战功,
然而朱元璋在封赏功臣时,只封汤和为中山侯,理由是汤和在平定陈友定时出了点小差错。
汤和的下属看到徐达、邓愈等人都在同一年被封为国公,
都为汤和抱不平,但汤和本人却没有表现出不满。
多年后,朱元璋对常州那件事也没有那么在意了,又念及汤和的功劳,就封他为信国公。汤和当上国公后,并未沾沾自喜,反而更加谨慎,因为他深知君臣在很多时候只能共患难,难以同富贵。果不其然,朝堂上先后发生几起大案,许多功臣被朱元璋处死,不过汤和都没有受到牵连。汤和与朱元璋认识数十年,对朱元璋的性情很了解,所以他一直都对朱元璋恭恭敬敬,尤其到了晚年,就连在朝堂上听到的关于国事的议论,都不敢向外人泄露一句。
告老还乡,得以善终,也使子孙后代富贵了200年
眼看当初一起征战沙场的同僚要么病故,要么被杀,汤和知道自己不能再留在朝中任职了,否则保不住哪天,自己也会受到牵连。
于是他就向朱元璋提出辞官,接着就有了开头那一幕。
朱元璋虽然答应了汤和的请求,但一想到昔日的挚友即将离开朝堂,心中难免不舍,于是他对汤和说:“我希望你能在走之前,再替我做一件事。”不久后,汤和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朱元璋让他回到凤阳养老,还给了他丰厚的赏赐。
《智囊全集》记载,1390年,汤和到京城觐见时,得了急症,无法说话。朱元璋亲自到国公府探视,并让汤和回乡养病。
1394年,汤和病情加重,朱元璋再次前去探视,当他看到昔日的挚友已满头白发,连站立都不行,感慨之余,不禁泪流满面。
次年,汤和病死,终年七十岁。朱元璋得知后,十分难过,为此罢朝三日,并追封汤和为东瓯王。
汤和的智慧
汤和作为朱元璋的同乡,又是最早追随朱元璋的一批人,还为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按理说是有骄傲的资本。
可他却从未引以为傲,也不贪恋权位,并且主动交出兵权,向朱元璋讨要100美女,让朱元璋放下戒备之心,
汤和的智慧,使自己得以善终,也使子孙后代富贵了200年。
《智囊全集》记载,在明英宗在位期间,汤家因为子嗣早夭,有40余年无人继承汤和爵位。但在嘉靖之后,子孙世袭其爵位直至明朝灭亡。汤和子孙在他的智慧下,福贵了2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