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如果不是在北京上吊自杀,而选择逃往南京,那么南方各个机构的大臣毫无疑问会拥戴他。因为崇祯皇帝乃是明朝的正统所在,既然他活着,即使明朝的控制区域只剩下一个村儿,那他还是明朝皇帝,大臣也都认可他。南明迅速奔溃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在“谁来当皇帝”这个问题上争议太多,崇祯死后,南方的东林党要求立潞王朱常淓为皇帝,但军队则主张立福王朱由崧,最后朱由崧被立。朱由崧的弘光政权垮台之后,场面更为混乱,不仅鲁王和唐王围绕政权归属斗争不断,如果仅仅如此,还不算太糟糕,毕竟唐王和鲁王虽然是远藩,但毕竟都是朱元璋的直系子孙,实际情况是,连朱元璋侄子朱文正的后代靖江王,居然也参与到皇位争夺战中,想要分一杯羹,这哥们儿和皇位八竿子打不着,居然都有染指皇位的心思,可见当时情况是多么复杂而混乱。
所以,如果崇祯皇帝顺利到达南京,虽说明朝铁定救不过来,但毕竟能够苟延残喘更长时间,首先四镇的拥立之功便不存在,那么他么便不能非常大面积地干涉朝政,可能面对清军还有些抵抗之力,不至于像历史上表现的那样,望风而逃之后立刻调转枪口,成为清军扫荡南方的工具。然而,问题在于,崇祯皇帝走得了吗?
答案是,走得了,但成功的可能性很低。崇祯在崇祯十七年之前,基本上是没想过迁都这件事情的,一方面因为山海关勉强能撑得住,一方面农民军屡屡被打败,只不过每次都能死而复生而已,打不了多打几次。因此,内外局势虽然异常严峻,但均为达到需要迁都的境地。崇祯十六年之前,情况的确如此。然而,崇祯十六年,形势变了,孙传庭在潼关战死,李自成取得了陕西全境,关外松锦之战刚刚结束,明朝关宁军的主力全军覆没,宁远即将不保,明朝在关外彻底躺平了,真正的内外交困,此时才到来。崇祯也有所察觉,但他没有想到,自己的江山崩溃得如此之快。
从西北方面的战事来讲,虽然陕西全境陷落,但从陕西到北京,需要经过山西,河北两地,明朝在这两个地区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兵力,崇祯可能对这些守军抱有一定的信心;挂外则因为皇太极突然去世,清军暂停了大规模的行动,崇祯自然会松一口气。对于崇祯而言,或者对于明朝统治者而言,他们始终认为,李自成是比皇太极更可恶的敌人,所以崇祯最后实际上是在押宝,押自己的山西河北防线还能阻挡住李自成,押左良玉的几十万人能从湖北赶来救援,押自己的北京城固若金汤。
然而,事实无情地打脸崇祯。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二月初二,出兵讨伐明朝,结果在二月初五便拿下了太原,之后一路东进,几乎没有遇到阻碍,随着大同重兵姜瓖投降,大同也换上了大顺政权的旗帜,三月初,李自成的军队已经抵达了宣府。宣府,在今日的张家口。最近建成的京张高铁,从张家口通往北京西城区,总长170千米。可想而知,李自成的行军速度,也可以想象,明朝军队几乎是毫无抵抗。此时,崇祯才开始向天下发出勤王的指令。也正是在此时,崇祯下定决心,听从李明睿的建议,迁都南京。这个时候,还走得了吗?
当然可以,但机会渺茫,当时北京周围,已经被李自成所控制,崇祯想要不动声色地出去,谈何容易?此时,据守北京等待吴三桂救援,都比迁都南京要可靠。十九天之后,李自成进入北京,崇祯自尽,明朝灭亡。
实际上,李明睿于崇祯十七年一月便建议崇祯南迁,崇祯当时很犹豫,犹豫的原因,根据后人猜测,可能是怕大臣反对(提出之后大臣也的确群起反对)。然而,以崇祯的风格,大臣的意见,真的能够左右得了他吗?自登上皇位以来,崇祯下定决心要做的事情从来没人能阻止,诛杀魏忠贤,铲除阉党,问罪办事逾期的大臣,他从来不考虑大臣的感受,为此,连内阁首辅在十七年居然换了十九人。因此,崇祯不迁都,绝非害怕受到指责,而是他对于大明朝的真实情况从来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他始终认为,李自成不过是乌合之众,即使他击败了左良玉,杀掉了孙传庭,也不过是偶然,因此,崇祯虽然厌恶李自成,但他从不认为此人能颠覆明朝,他跟注重的是对皇太极的防守。
就这么不明不白地,崇祯结束了自己的性命。可能到死,他都不承认是自己输给了李自成,而将责任归咎给大臣。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