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是历史上一个很有争议的皇帝,他的个性和他在位时的国内发展情况现已无可信材料可查,因为朱允炆时期的档案文献和起居注记录全遭毁灭,而私家记述又概遭禁止。
但一些旁史杂记中记载:年轻的建文皇帝书生气十足而又温文尔雅,他继承了他父亲的温和、宽慈的脾性。他腼腆,且又毫无国政经验。且不说和他的祖父朱元璋相比,甚至比起他的雄才大略的叔父们,他也没有那种处事的果断和坚强的性格,甚至也没有做一个合格皇帝的能力。
因为这位年轻皇帝的温顺性格和儒家教育,他衷心向往的是实行理想的仁政。他在处理国事时努力实行一些较大的变革,比如削藩,但这些变革却招致了灾难性的后果。
建文二年八月,燕王朱棣誓师抗命,下谕将士,打着“清君侧 ”旗号起兵“ 靖难 ”。史称“靖难之役”。朝廷和燕王之间开始了一场血腥的、持续三年的军事对峙。在叛乱开始的时期,燕王尚不占兵力上的优势。他的军队只有十万人,除了他的封地北京之外他也没有能够控制任何其他领土。
南京的建文朝廷有一支数倍于燕王军队的常备军,拥有全国的经济,并且已经废除了几个藩国。但燕王的领导能力、高素质的军队却非朱允炆可比。随着战争时间的延长,朝廷指挥不当、兵力孱弱、内部不团结的缺点严重影响了战局。直至节节败退,许多将领投降了燕王。
建文四年六月,燕军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京师遂破。燕兵进京,在燕王军队抵达后的一场混战中,南京城内的皇宫大院起了火。当火势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已经不能辨认,据太监说它们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长子朱文奎的尸体。
但朱允炆的下落终成为一件悬案。谁也无法证明他是否真的被烧死了。当时官方的记载当然只能说皇帝及其长子已死于难中。否则,燕王朱棣就不可能名正言顺地称帝了。
后来对他的帝业抱同情心的历史学家们都说他乔装成和尚逃离南京。朱允炆最后的真正命运仍然是一个谜。
据说,朱允炆逃离京城后,颠沛流离,千方百计逃避追杀,后隐居于古庙、佛堂中,诚心向佛,终了一生。(最有可能的结局)
朱允炆在当皇太孙时,太祖朱元璋曾出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要他和燕王朱棣对下联。朱允炆对曰:“雨打羊毛一片膻“朱棣则对曰:“日照龙鳞万点金“。从中也看出了朱允炆的懦弱平庸和朱棣的雄心壮志。太祖驾崩后,朱允炆的江山终究被朱棣所得。而上面的对联却成为二人命运的谶语。
多年以后,朱允炆触景伤情,咏联一副:“家从京畿而来,回首五岳峨眉,此等山川甲天下;帝似尧舜以后,伉怀秦皇汉武,如我王孙旷古今。“这既是对美丽风光的衷心赞美,也是对自己一生坎坷命运的高度概括,更是对无奈现实的宣泄、壮志难酬的遗憾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