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
自古英雄出少年
,此言不虚,远的我们不提,就说我国近代革命史上的两位
开国将军——
在战争年代并称
“三陈”之一和“三杨”之一
的陈锡联上将和杨勇上将。
这两位将军
一个生于湖北一个生于湖南
,却因同样的
爱国情怀
在14岁的花样年华就踏上了
抗战救国
的坎坷之路。
在抗战年代二人
并肩英勇作战情同兄弟,
在战斗中结下了
深厚的友谊;
和平年代二人在
地位悬殊
的情况下依然能
坦诚相待、情谊不变,
这可是有事实佐证的。
在陈锡联上将出任
国家副总理
时,杨勇夫人曾对杨勇说:
“老陈地位变了,你和他说话不要太随意,别再和他开玩笑了,”
但陈锡联用事实证明了
革命友谊
是坚不可摧的,地位的高低不能
拉远友情的距离。
英勇善战、好学的陈锡联
陈锡联于1915年出生在湖北红安一户
家徒四壁
的农民家中,父亲是个石匠,一家人
靠着父亲
微薄的收入生活,由于
时局混乱
,经常是有上顿没下顿。
就是这样的生活也没维持几年,父亲在
陈锡联三岁时
就撒手人寰了,小小年纪的他过早地体验到了
人间的疾苦和社会的黑暗。
一颗种子
在他幼小的心灵开始发芽生根了,那就是要
站起来
,与黑暗的社会、与压迫人的人斗争。
1929年,陈锡联就加入了
家乡的游击队,
正式踏上了
革命的道路。
参加革命后的首次战斗对于年少的陈锡联来讲
记忆深刻、意义深远,
当时的他面对
激烈、惨烈的
战斗场面说实话是有些紧张、甚至是有些胆怯的,毕竟他
还是个孩子。
这时,陈锡联的班长给了他
莫大的鼓舞:
“小鬼,不要怕,凶狠的敌人就是虚张声势的纸老虎,来,跟着我,我们去打纸老虎”
。
受到鼓舞
的陈锡联紧跟在班长身后,挥舞着大刀随着部队
冲上了高地
,战斗胜利了。
经过这次战斗的
洗礼
,陈锡联已彻底摆脱了初入战场的胆怯,在后来的多次战斗中都是一马当先冲在队伍的
最前头英勇杀敌
,还曾经俘获过敌人军官,为此还受到首长的夸奖,说陈锡联小小年纪打仗这么勇敢,就像
出膛的“小钢炮”
一样一往无前,还号召大家向他学习,自此,
“小钢炮”
这个绰号就这样叫开了。
陈锡联在战斗闲暇时间还
努力提高
自己的文化水平,
三人行必有我师
的精神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部队经常能看到他
虚心
向战友请教、在地上划拉着学写字的身影,就这样从开始的
目不识丁
,到后来能独立地读书看报,再到后来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锡联的
文化水平日益提高
,再加上他曾经跟随过邓小平等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参加过多次著名战役,从他们身上陈锡联
获益匪浅
,给他今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奠定了基础。
不久,日本展开了全面侵华战争,已身为第七六九团团长的陈锡联按军委命令
挥军北上抗日战场
。
在战场上,昔日的小钢炮爆发了惊人的战斗力和优秀的指挥力,在多起战役中取得胜利,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阳明堡之战、狮垴山战役等。
这些战役使陈锡联又多了一个绰号:
“现代赵子龙”
。
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陈锡联的身影又继续活跃在解放战争的历史舞台上,
陈锡联和杨勇
也在解放战争中相识,二人在战争中
并肩作战、惺惺相惜,
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了生死之交。
文武双全的虎将杨勇
与陈锡联一样,
杨勇
也是从14岁就参加革命工作的
老革命
了,这一路走来,从革命战争一直到抗美援朝,经历了无数次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创下了辉煌的战绩,并得到毛主席亲口夸赞,说他是一位
文武双全的虎将
。
这员虎将辉煌的革命生涯中经历了无数著名的大战役,但也有些是
小规模但很精彩
的小战役,比如说莘县战斗。
这场夺城之战发生在1944年,当时杨勇任
八路军副司令员
,部队就驻扎在莘县郊外,为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杨勇决定夺取这座日军占领
多年
的山东县城—莘县。
莘县有上千名武器精良的日伪军驻守,而且经过多年的经营修建了牢固的工事,整座县城是
易守难攻
。
有着
丰富战斗经验
的杨勇清楚地知道,莘县只能智取。
不久,杨勇的部队
大张旗鼓
地离开了驻扎地,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莘县保安司令耳中,其他驻扎的伪军也都得到了消息,都暗暗
松了口气放松了警惕
,毕竟杨勇的名声他们也是有所耳闻的。
远离城郊的八路军得到杨勇传下来的奇怪命令:
“放慢行军速度,越慢越好。”
战士们虽然
觉得奇怪
,但出于对杨勇的信任和军人的天职,还是坚决执行。
谁知,到了中午,又收到
更奇怪的命令
:
“停止行军休息吃饭,饭后全体午休,好好睡觉”。
这一觉足足睡了一下午。
杨勇又下达了新的命令,抓紧时间吃晚饭,
做好战斗准备
。
在深沉的夜色掩护下,部队悄无声息地赶到了由地下党内线控制的西门顺利进入县城。
当部队兵分几路,以
迅雷不及掩耳
之势冲进伪县政府,把县长从被窝里拎出来时,县长才如梦初醒知道中计了。
就这样,莘县县城就被杨勇巧妙地夺取了。
这场以慢取胜的战役获得了大家的交口称赞:
“游山玩水睡一觉,晚上杀个回马枪就夺了个县城,太精彩了!”
抗日战争结束后,杨勇分别在中野和二野任职,巧的是陈锡联那时也在中野和二野,只是
分属不同的纵队和兵团
,同在刘邓大军的指挥下参加过不少大战,比如说
淮海战役
。
在一次战斗中,杨勇和陈锡联相遇了,杨勇性格开朗外向,与同志们关系都很融洽,还经常爱
开个玩笑说个笑话
等,陈锡联是属于性格随和的人,二人是相见恨晚,聊得甚是投机。
后来在二野二人经常并肩作战,见面交流的机会更多了,杨勇也经常爱和陈锡联开个小玩笑,活跃活跃气氛,一来二去的两人就成了无话不谈的革命战友,从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地位悬殊友情无碍
新中国成立后,陈锡联先是出任炮兵司令,为我国炮兵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为我国创建导弹部队做出了
巨大贡献
。
后来,陈锡联又出任了沈阳军区司令员。
此时的抗美援朝也以中韩美三方签订了停战协议而
胜利结束
了,胜利回国的杨勇不久出任了北京军区司令员。
可是好景不长,杨勇在特殊时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复出后到沈阳军区任副司令员。
当陈锡联听说老朋友要来沈阳任副司令员,
喜出望外
,终于能和老朋友相聚了,更高兴的是老朋友没有被特殊时期
打垮
,这么快就能投入工作,太让人敬佩了。
杨勇上任时,陈锡联
亲自到机场
去接机迎接老战友的到来。
二人在沈阳工作期间,陈锡联从来不把自己当成杨勇的上级,工作上有商有量,生活上也
多有照顾,
两家也是相处得
如亲人一般。
可是,分别总是在
不合时宜
时到来,杨勇被调到新疆任司令员,陈锡联也因主席提出的军区司令员对调而调到北京任军区司令员,两个老朋友又在
短暂的相聚
后分别了。
这一别,离得更远了,杨勇此时已
年近花甲
,多年征战伤痕累累的身体也已现疲态,但面对祖国的召唤,杨勇仍然义无反顾的奔向新的战场—新疆。
新疆当时面对的
局面非常不利
,内有不怀好意的人想搞分裂,外有外贼虎视眈眈,杨勇的到来让当地的人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这边的杨勇亲力亲为地带着手下建工路搞建设,整天战斗在工地建设一线。
在杨勇的
不辞辛劳事必躬亲
的带领下,新疆的建设搞得是如日中天,终于新疆的发展引起了中央的重视。
中央准备派代表团到新疆考察慰问,团长就是陈锡联,此时的
陈锡联已官至国务院副总理,
差距之大显而易见。
杨勇夫人听闻陈副总理要来新疆,特意叮嘱杨勇:
“老陈现在是副总理,位置不一样了,你说话不要太随意,别再和他开玩笑了。”
杨勇只是告诉夫人:
“你多虑了,老陈不是那种登高踩低的人。”
陈锡联果然如杨勇所讲,两人的战友情并没有因为两人地位的
悬殊而疏远。
在两人工作结束后,二人单独相处时仍如之前那样融洽和谐,没有什么地位高低之分,二人的情谊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战友情。
结语:
杨勇的离世,让陈锡联十分悲伤,他还专门写了文章,来纪念二人这段
牢不可破的友谊
,来寄托对老友的哀思与怀念。
陈锡联和杨勇这对
不论地位高低
战争年代相互扶持、和平年代精诚合作的老战友真朋友,以事实给那种在地位相当、境遇相当时称兄道弟,在地位、境遇差距拉大时就
形同陌路的“友情”
上了深刻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