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明君,他谦虚纳谏、知人善任、恭俭爱民,开创“贞观之治”。所有的这一切后世之人对唐太宗的评价,都离不开当时的一位大臣的功劳,此人就是魏征。
魏征,河北人,唐太宗曾经对他有这么一句评价大概的意思就是这样: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看见自己的穿戴是否端庄;用历史当镜子,能够了解一个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及时发现自身的某些不足。在魏征死时,李世民还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说自己丢失了一枚宝贵的镜子。可见当时魏征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
可是,人心总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就在魏征死后不久,李世民对魏征的态度就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甚至连魏征的墓碑都被李世民亲手给砸了,这究竟发生了什么?
魏征的经历
作为曾经的太子李建成的参谋,玄武门之变后,太子李建成被杀,魏征被李世民俘虏,李世民问他,为什么要帮助李建成对付自己。此时的魏征毫无胆怯神情自若地说:“如果太子早听从我的意见的话,今天死的就不会是他了。”这席话,让李世民对魏征的胆识由衷的佩服。不仅没有降罪给魏征,反而让魏征做自己的宰相。
君臣佳话
唐太宗初登基,曙满志。励精图治,常常把魏征带到寝殿里,跟他讨论自己为政的得失。魏征原本就是经国济世之大才,此时喜逢知已之主,当然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唐太宗也欣然采纳魏征的意见,魏征性格联直,敢于犯颜直谏、前后共劝谏唐太宗200余次,为唐初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有一次,唐太宗准备对关中地区16至18岁的男子实行大规模征兵。魏征极力反对,他说:“如果把水抽干而捕鱼,今年是能捕到好多鱼,可是到明年就捕不到鱼了。如果把森林烧了抓野兽,那么到第二年就没野兽可抓了。如果现在连16岁的青年也要征来当兵,那么势必会造成将来劳动力减少、农田荒芜、赋税无源、财政空虚的后果。”唐太宗听后觉得十分有理便采纳了魏征的谏言。
还有一次,群臣怂恿李世民,为了让李世民的德行公诸于天下,让李世民举办一次祭天活动,这个活动的地点就定在泰山,但这种行动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还将给沿途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魏征很明确地劝告唐太宗:“隋末以来,由于频繁的战争,导致民不聊生,百姓无心种地,导致大量的土地荒废了,一直到现在还没有恢复过来,此时如果您去祭天,肯定要带上大批的物资、军队和官员,这样一来会给沿途的百姓造成很大的生活负担。这得不偿失啊!”唐太宗由此想到隋朝灭亡的教训,立即取消了封禅计划。
又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问的是“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翻译成现代汉语应该是“君主怎样做是明主,怎样做是昏君?”魏征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能够听取不同意见的是明主,只听一面之词的是昏君”魏征的观点实际上是要李世民广开言路,能够从谏如流,不要只听信身边小人的一面之词。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为了让唐太宗能够一直秉承着
节俭朴素、体恤百姓、勤于治国
的精髓,特地写了一篇谏书给唐太宗,
唐太宗看后,觉得他提得很对、就把他的谏书贴在墙上,时时观看,以便提醒自己不要松劲。公元643年,魏征病死。唐太宗非常难过,流着泪对身边的人说:“魏征就是我的一面镜子,他总是告诉我哪儿做错了。现在他死了、我从此失去了一面镜子!
君臣矛盾原因
可是在魏征死后不久,发生了让人瞳目结舌的变化。由于魏征死前秘密推荐的杜正伦因罪被罢免,侯君集参与谋反被斩首。于是李世民就开始怀疑魏征这位看似老实的人有结党营私的嫌疑。重新审视这位能当自己镜子的人,是否真的对自己是忠心耿耿,别无二心了。
后来,魏征的另外的一个举动彻底的让唐太宗大为恼火,就是魏征把之前特地写给他的谏书给了记录历史的褚遂良观看,这个举动让李世民觉得魏征在为他之前的事情为后世之人塑造个好的形象。于是心里就十分的不高兴,一气之下解除魏征长子魏叔玉和衡山公主的婚约。这还不能够解恨,李世民又亲自跑到魏征的墓前,亲手砸掉了魏征的墓碑,一段君臣佳话,竟以此为终,让人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