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这样说过,
“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他领导了辛亥革命,更因为他能够顺应世界潮流和人民需要。”
孙中山先生不仅提出了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等政策,更是对三民主意做出了全新的解释。
中共三大结束之后,毛主席开始接触国民党的声测任务。之后,他同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致信孙中山,建议国民党在上海建立执行委员会。
随后,毛主席以国民党湖南地方组织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见到了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
不解之缘
辛亥革命爆发之时,毛主席刚满18岁。1919年,毛主席在《湘江评论》中连载了他的《民众的大联合》。其中,他指出辛亥革命使人们有了
“新的觉悟”。
毛主席也对这种觉悟做了深刻的解释,
“神圣的皇帝,也能被推倒。大逆不道的民主,也可建成新世界”。
之后,毛主席更是在其著作中,深入探讨了辛亥革命之意义。
早在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便开始。而辛亥革命,则是在更完全的意义上展开了这个革命。全面来看,辛亥革命有胜利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最直接的胜利是达到了依赖帝国主义的清朝皇帝,不过,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
“孙中山先生比其他人前进了一大步,他不仅号召民主革命,还推翻了清政府统治,消灭了千年的帝制”。
孙中山先生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制定了《临时约法》。
“在此之后,谁也做不成皇帝了”。
《临时约法》
五次发言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毛主席以国民党湖南地方组织代表的身份,出席了会议。
会议期间,毛主席并未与孙中山先生单独谈话,但他与会期间的五次发言,给孙中山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24年1月20日下午,大会讨论组织国民政府的必要性。孙中山先生作为与会主席,首先进行发言。他认为国民党在广东地区已经经营多年,已经有了可以建立区域性政府的基础。
毛主席认为此案十分有必要,孙中山先生随后宣布代表表决,最后此议案通过讨论。1月25日上午,与会代表讨论有关出版宣传提案。没想到与会代表在讨论时改变了方向,这让毛主席十分不满。随后,他发言表态。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1月28日上午,与会代表共同商议国民党章程时,国民党右派分子方瑞麟反对共产党
“跨党”,
随后遭到了李大钊等人的反对。毛主席也抓住时机,适时提议停止讨论,最后方瑞麟的提议被大会否决。
1月29日,代表们讨论设立研究会的提议。毛主席提出明确反对,
“提案将实行与研究分开,但本党为革命党,不能如此,条文不能成立”,
随后,大会决议此条提案需要再度商榷。
李大钊
当天上午,毛主席对与会代表讨论的比例选举制提案明确反对。他认为比例选举制是少数党派的结果,此提案不仅有害革命党,还会破坏革命事业。因为毛主席等人坚决反对,此提案并未通过。
次日,大会选举出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执行委员,毛主席在孙中山先生的亲自提名下,位列候补执行委员候选人。
毛主席之所以得到孙中山先生的青睐,与他在代会上机敏和独到的发言不无关系。
毛主席
这样评价
其实,毛主席第一次见到孙中山先生的时候,孙中山已经将近60岁。毛主席回忆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
“孙先生没有办法的时候,他就找我们”。
因为年事已高,孙中山也不喜欢别人与他争论。
在七大政治报告中,毛主席回忆起第一次见孙中山先生的情景。1924年,孙中山先生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召集共产党人参与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不仅订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更建立了黄埔军校,实现了国共两党与人民的民族统一战线。毛主席回忆,
“孙中山先生曾下定决心改造政治和军事制度,并奠定了1924年之后三年的革命基础。”
孙中山
毛主席十分推崇孙中山精神,孙中山先生拥有着吃苦耐劳和奋勇拼搏的精神。
“孙中山先生为国事奔走三十余年,一往无前,越挫越勇”。
毛主席评价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在于其不屈不挠的革命毅力。
听过孙中山先生多次演讲的毛主席回忆,
“孙先生是一位谦虚的人,他一直研究中国历史和当前社会情况,此外,还研究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情况。如果不是虚心之人,一定不能办成”。
孙中山先生更以
“天下为公”
作为己任,为了实现吾民之幸福,孙中山先生一不在乎个人得失,二不在意散尽家财,一直流亡异乡。在个人生活方面,孙先生一直淡泊简朴,毕生追求民族解放、民权自由和民生幸福。
孙中山
毛主席曾在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而著的文章中这样评价,
“孙中山先生全心全意地将毕生精力都放在改造中国之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建立,使中国革命形势有了很大改观。广东和北伐战争中,在军队宣传先进思想。农民运动中,曾提出打倒贪官和土豪的口号,再加上苏联的援助,最终取得了北伐胜利、
不过,孙中山先生因为积劳成疾,于1925年2月12日病逝,并未看到北伐的胜利。由于时代的制约,孙中山先生也没有看到人民摆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的道路。
孙先生逝世之后,中国人民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终于翻越了三座大山,完成了孙先生未竟的革命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