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名将用兵,打胜仗之后,趁胜追击不是难事。而千难如难的,就是在交战不利之际如何指挥全军有序撤退,能做得到败而不溃者,才是真正战略大师级统帅。
而在这一点上,刘备是远不及诸葛亮的!所以,如果刘备伐吴时带上诸葛亮。
那么伐吴能不能成,仍不好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以诸葛亮的谨慎,至少会保证大军全师而退,不会遭遇被火烧连营式的惨败。
那么诸葛亮有这本事吗?
完全有!因为诸葛亮在北伐时,用多次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具备有这种在出师不利,却能调度军队安全撤退的高超指挥能力。
诸葛亮指挥军队行军打仗,基本上不会出现指挥部署上的大漏洞。
而刘备惨败于夷陵的原因是什么?
就是与吴军长达七八个月的对峙中,以为吴军不敢主动进攻,从而戒备松懈,让吴军抓住了防御部署上的漏洞。
而陆逊忍着东吴宿将们对他的“畏战”指责与讥笑,强令东吴诸军只准筑垒固守、皆不许擅自出战。
为的就是要用坚守不出的对峙,令蜀军生出“吴军只守不攻”的误判;然后磨掉蜀汉军的警惕心,在营垒防御上露出漏洞。与刘备的蜀汉大军对峙了大半年后,终于让陆逊抓住了时机,用火攻之法,一举破了刘备四十余座连营,使刘备大军发生了全盘崩溃。
《三国志.陆逊传》: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余营。
史书非兵书,所以描述陆逊在夷陵火烧连营之战,只是寥寥数语。
然而从这寥寥数语间,可以推敲出很多细节。并作出以下结论:
就是刘备在遭遇火攻时,由于猝不及防,指挥失措了。使得蜀军诸营得不到明确命令,一片惊慌,失去了秩序。
军营失去秩序会怎样?
就是将领茫然无措,士卒惊恐乱走,队伍失去了建制;然后才给了东吴可趁之机,竟连续击破了蜀军四十余营。
归根结底,刘备伐吴大败的原因:
是刘备自以为必胜,没有做好万一失败或交战不利时的撤军预案,这也是犯了兵法大忌的。使得大军在遭遇火攻时发生了混乱,然后总溃败。
兵法云:未谋胜、先谋败。
大军出征,必须要想定各种最坏可能,才能在万一遇险时,能有条不紊。
“连营山野、最怕遇火。”古人对漫山遍野的山火并不陌生。
如果诸葛亮随军征吴,那么诸葛亮在对峙期间的八个月里,必定会整顿诸营防务,做好警戒预防。首先就会做好这种预案,以避免万分之一的不测。
以诸葛亮事必躬亲的作风,蜀军营防将会滴水不漏,陆逊绝难找得到乘隙而入、放火击的机会!
有人或质疑:诸葛亮会这样干吗?
肯定会!因为这也是符合诸葛亮的治军思想,并在后来写入诸葛亮所著兵法中的。
诸葛亮最擅长的,就是营垒防务与行军战阵;而对于军营制度与秩序建设的重视,更是超越时代的。
诸葛亮曰:有制之兵,庸将率领也不会大败!
意思就是训练有素,节制分明,处处皆可依条令预案行动的军队,就算将领能一般,也不会大败。就算败了,按预案有条不紊交替掩护撤退就是,决不会全军崩溃。
事例:
(1)诸葛亮逝世后,蜀汉北伐大军虽丧主帅,仍不慌不忙相互掩护,交替撤走;竟吓得司马懿疑心诸葛亮诈死,而错失了追击时机。
蜀军能做到这一点,全是平时军营制度秩序的积累之功。
(2)司马懿逐个察看蜀军遗弃营地部署之后,不得不发感叹曰:“亮乃天下奇才也!”
以上二事,演义里有,但决不是戏说而是史实。
由此可佐证一事,就是以诸葛亮的能力,如果随刘备伐吴,难说成功,但决不会遭遇全军崩溃之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