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赫赫有名的抗倭名将,他戎马一生,镇守边关,创立军事之思想,同时还有诗人和书法家的称号。
他极其惧内,不敢公开纳妾,背着夫人金屋藏娇。
他是公认的一代英雄,但他的晚年却特别凄凉,最后在贫苦和病痛中死去。
他就是我们熟知的民族英雄戚继光。
将门之后,年少立志
公元1528年,也就是嘉靖七年,山东济宁一个名为鲁桥的小镇上,56岁的戚家老爷戚景通在厅子里来回踱步,无比焦灼。
里屋传来阵阵女人的痛苦叫声。
他的夫人马上就要生了,此时,屋外的雨也停了,顿时闪现出光芒。
突然,屋里一声婴儿的啼哭,无比响亮,好似要划破这夜空。
戚景通高兴得忘乎所以,径直就冲向里屋,年近花甲却喜得贵子,也算是人生得意了。
他抱着儿子,任由小家伙在怀抱里挣扎,忍不住感慨“真有劲儿”。
回想起刚刚天空异象,戚景通给儿子取名“戚继光”。
其中还有一个含义,那就是希望儿子能够继承自己的荣光。
戚景通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曾经还担任过神机营的副将,年迈便告别疆场,戚景通和为人正直且清廉,视钱财如粪土。
别的武将都会捞油水,唯独戚将军从来不拿不属于自己的钱财。
因此,戚景通家十分贫寒,从里到外根本看不到什么奢侈品。
不仅如此,还特意叮嘱家里人,一定要节俭,生活不能奢侈无度,小的时候戚继光不懂,每次有比较奢侈的想法,戚景通总会好好教育他一番。
也正因为这样,戚家几代人一直受到敬重。
戚景通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戚继光身上,并且对儿子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戚继光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年幼时就爱读书、习武,对军事方面的知识,特别感兴趣。
除此之外,胆识更是超越同龄人。
5岁那年,他跟随四叔去逛花灯,结果遇到歹徒,想拐走他。戚继光识破装作顺从,走到一个人多的地方,便大声呼救四叔的名字。
歹徒被吓得当场逃走,这一动静也引起巡街官员的注意,官员得知情况就要去抓人,可茫茫人海,歹徒又没有什么特征,怎么抓?
此时,戚继光站出来说道:
“我已经在他身上留了一个记号,我将帽子上的针插在了那人的衣领上。”
不久之后,官府就将歹徒给抓捕归案了。
父亲戚景通见儿子有军事才能,就倾尽所有力量,培养儿子,尤其教育他用兵之道。
父子俩时常在家里高谈阔论,争论兵法,别看戚继光小小年纪,领悟能力却不输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兵。
他每次都不肯服输,父亲见状则是笑着让他。
虽然从未上阵,但年幼的戚继光从没放弃上战场的愿望。
此时,倭寇时常入侵沿海,除日本军队的骚扰之外,还有日本的浪人和海盗,更是大肆入侵。
当地军队懦弱无能,加上官商勾结,倭寇野心日渐膨胀,甚至已经到了非对抗不可的地步。
父亲教育戚继光:
男儿当志在疆场,将来倭寇若仍猖獗,一定要拿起武器保家卫国
。
戚继光谨记父亲的话。
几年后,为了能够让儿子明志,还特意赠给他一本书《戚氏兵法》。
拿到兵法之后,戚继光日夜攻读,书中每一处细节,他都会仔细揣摩。
而此时,他已经供职军队,和所有士兵一样,操练打仗,驰骋沙场。
扛起重任,初踏疆场
父亲73岁,也就是戚继光17岁那年,按照当时的惯例,
戚继光子承父业,升任登州卫指挥,收到指令即刻前往京城办手续。
当时父亲戚景通十分高兴。
可紧接着又愁眉苦脸,因为家里实在是太穷,连去京城的路费都拿不出来,最后还是卖了一套祖宅,才筹齐路费。
戚继光看着这一切,暗暗发誓,一定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就在这一年,父亲重病。
收到消息的戚继光,连忙赶回老家,可还是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在操办好父亲的丧事之后,戚继光也开始了仕途生涯。
可一切并没有像他想象得那样,日子反而有些枯燥,戚继光感觉有些背离了自己的梦想。
沿海倭寇日渐嚣张,自己却不能站在上战场,空有着志气又如何?
愤愤不平中,他读罢兵书,
便在兵书的空白处,写下这样一首诗: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这首诗名为
《韬钤深处》
,寓意十分简单明了,
讲述倭寇横行,自己不能容忍,不为加官晋爵,只为有一天能够肃清这海上贼寇。
作为初出茅庐的少年,反映了当时他的心境,同时也表明一腔热血誓要洒在疆场的决心。
当时戚继光不仅上任做官,也在求学。
可此时他满心都在想着上阵杀敌,根本没有心思读书,读了一年多就没有再继续读下去了。
不过,既然走文的道路不行,走武的道路还是可以的。
22岁那年,戚继光考中武举人,并且直至武进士。
第二年,他就被提拔当上了山东都指挥佥事,并且真正和抗倭沾上了边。
戚继光夜里拔出刀,激动难忍,五年了,煎熬了整整五年,终于可以真正站在战场上杀倭寇了!
上任之后,戚继光总结了很多明军陋习,首先进行了大整改。
军纪首先要严明,在他巡视的军队里,绝对不能出现违反军纪的事情。
其次,他意识到要改善之前所有的问题,
就必须招募新兵。
于是便多次上书,他洋洋洒洒一篇荐书被递上去,结果并没有得到批准。
戚继光不放弃,继续上书,一而再再而三,终于被批准了。
新兵到部队之后,戚继光亲自统一操练,
几个月时间里,他训练出了一直精兵。
这些新兵十分敬重戚继光,只要是他制定的军纪,没有谁敢违抗。
戚继光要求他们,
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不可自乱阵脚。
最重要的,是戚继光总能以身作则。
有一次,军队在外整治,突然下起大雨,其他的士兵都乱了阵型,只有戚继光带领的那一队,始终保持着一个姿势,任凭狂风暴雨也不动。
身边有百姓请他们去避雨,戚继光坚持不进去,他认为如果自己都做不到,凭什么去要求手底下的人?
而且,戚继光声明,将士在外千万不可以扰民,更不可以烧杀抢掠,要是谁敢违抗命令,则是斩立决。
戚继光带着这支军队到处征战,也逐渐被百姓所知,因此“戚家军”的名号也逐渐被人熟知。
三箭扬名,立威定军
嘉靖三十二年,戚继光受到张居正的推荐,从而担任进署都指挥佥事一职,管理着登州、文登等二十五个卫所,主要的职责是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
戚继光开始大放异彩,带领着“戚家军”立下赫赫战功。
很快,倭寇都知道了戚家军。
可即使如此,同僚们仍然不把他放在眼里,倭寇也认为,他也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不足为惧。
可是谁曾想,就是这样一个毛头小子,却成为倭寇谈虎色变的对手。
有一次,一支倭寇军队在慈溪沿海一带与明军交战,八百人大败几千明军部队,朝廷大怒,派戚继光前去救援。
命他务必给倭寇一个沉重的打击。
戚家军一到,立刻震慑了倭寇,戚继光见状,拉起弓箭,连着三箭就把领兵的三个倭寇头给射死。
敌军剩余人员被吓得不轻,便主动投降。
还有一些想要抵抗,都被戚家军一鼓作气给灭了。
从那以后,戚家军正式扬名立威,戚继光的名号在朝廷也越来越响,再也没人敢轻视他。
抗击倭寇,大败来犯
戚继光不断研究对抗倭寇的方法,他发现,倭寇的单兵作战能力非常强,而自己的部队,却很难在不同地形变换。
于是,他创立了鸳鸯阵,以十二个人为单位,采用长短兵器相接,这样一来就可以灵活转变。
除此之外,他还特意招募了3000金华、义乌人,并且加以训练,还为部队配备了火器、精良的武器。
这就有了改良后的戚家军。
升级之后的戚家军更勇猛,可以说已经成为整个明朝最顶尖的部队。
嘉靖四十年,也就是公元1561年,倭寇大举进攻浙江台州的桃渚镇,这次倭寇声势浩大,似乎想一举击败大明军队。
朝廷急命戚继光前去迎战,他带领三千戚家军,直奔宁海,因此爆发了当时赫赫有名的
台州大战
。
当时
鸳鸯阵
首次登场,就打的倭寇节节败退,仅仅半个时辰,就斩杀了三百多敌人,戚家军无一伤亡。
三百多人明显不是主力,倭寇的主力在哪里?
此时,有消息来报,倭寇正前往新河城,
这里是戚家军的行政机关,同时也是部队的后勤部,部队家属全在这里。
戚家军的士兵们一听就慌了神,只有戚继光露出笑容,果然不出所料。
这头,倭寇们暗暗来到新河城,正准备偷袭。
此时,另一个戚继光身边重要的人物出现了,那就是他的妻子王夫人。
王夫人见倭寇到来,便带领所有留守的百姓和娘子军,与赶来救援的戚家军里应外合,将倭寇全部给歼灭了。
原来戚继光早就料到,倭寇定会来偷袭此处,于是在这里准备好了能战的兵力。
剩余的倭寇,要么被杀,要么被降。
台州之战,让戚家军扬名,同时也让大家认识了戚继光的妻子:
王夫人
。
大将惧内,故剑情深
年少时,戚继光便娶了万户南溪
王栋
将军的女儿。
王氏可不是一般的女人,性情十分刚烈,有勇有谋,大家称之为“将门虎女”。
在家里戚继光一般都听王夫人的。
不过,王夫人并不是蛮横不讲理,而是贤惠识大体,晓人情世故。
她嫁给戚继光时,家里很穷,根本不像别的将领一样,天天大鱼大肉,吃一次鱼肉已经是新鲜事。
戚继光在做一些大决定时,都会问一问夫人的意见。
王夫人并不会强行干扰丈夫,但又总会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有一些想法总会让戚继光醍醐灌顶。
因此,王夫人是实实在在的贤内助
。
也因为这个原因,戚继光对夫人的疼爱中又有些许敬佩。
据说,有一次戚继光惹得夫人不开心,夫人在众将士面前对他拳打脚踢,让他很没有面子。
兄弟们也可怜他,遇上这么个母老虎,就出了一个馊主意,让他趁着夫人睡着之后,拿剑架在她脖子上,给自己树立威望。
等到夜里,夫人睡着之后,戚继光果真拿了一把剑,出现在床边。
结果夫人突然醒来,看着戚继光问道:“你拿着剑干什么?”,戚继光吓得马上扔掉了宝剑,还支支吾吾地说:“我想给夫人杀一只鸡补补身子。”
夫人回应道:“以后杀鸡就杀鸡,不要弄那么大动静。”戚继光赶忙点头。
回到军营,兄弟们赶紧问事情怎么样,戚继光崔头丧气地把事情说了一遍,兄弟们立刻为他打抱不平:“既然戚将军下不去手,就让兄弟们来,你只要把她骗过来就行了。”
戚继光一听,觉得这样也行。
就找了一个理由,让夫人来到军营,兄弟们就等着戚继光发号施令。
结果看到夫人的眼神,他又怂了。
夫人问他:“叫我来做何?”,戚继光沉默了片刻,弯腰作揖说道:“想请夫人来阅兵。”
兄弟们一听,罢了,戚将军看来这辈子是改不了这个毛病了。
实际上,戚继光对妻子也不完全是惧怕,还有宠爱。
遗憾的是,王夫人并没能给戚继光生下一儿半女。
并不是王夫人不能生育,而是因为几个孩子都夭折了,最终身体也受到影响,不能再生。
但古人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况且还是像戚家这样的名门。
于是夫人也很是苦恼。
戚继光表面毫不在乎,可背地里却娶了三个小妾,偷偷藏在秘所。
三个小妾一连给戚继光生了五个儿子,可把他给高兴坏了。
可有一天,王夫人却不知道在哪听到了这个消息,直接拿了把刀就冲进军营,要找戚继光算账。
最后好说歹说,还是以“戚家不能绝后”为由,最终说通了夫人。
王夫人也很难过,顿时泪流满面。
伤心过后,她转念一想,丈夫说得也确实没错,不管怎样,还是应该给戚家传后人。
不久之后,王夫人还把其中一个小妾生的儿子,给带过来抚养。
其实,戚继光在外征战,戎马一生,家里很多事情都是夫人在操持。
戚继光对夫人的尊重是在理的,从某种意义来说,妻子改变了戚继光,也是他人生中的一盏明灯。
他性格耿直,很有原则,在官场上得罪了很多人。
正是因为和妻子的相处,才让他懂得了变通。
保卫边疆,北击异族
戚继光历经仙游之战后,已经声名显赫,倭寇再不敢来犯,但他还需要在战场上杀敌。
隆庆元年,他被调往北方抵御北虏。
后担任蓟镇总兵,并在此期间加固长城。
因为戚继光破吴平有功,还被晋封为右都督。
当时北蛮子不断侵扰边境,侵犯青山口,戚继光带兵击退来犯。
此时,戚继光已经成为大明的王牌之师。
万历元年,北蛮小王子和董狐狸密谋,两人在喜峰口作乱,戚继光第一时间带兵前往平乱。
后来董狐狸又多次侵犯,最终均被戚继光击退。
固守边防有功,戚继光升为左都督。可北蛮子仍不死心,原本想从蓟镇攻入,结果遇到戚继光,无奈只能转往辽东,戚继光随即派兵前往应对,也把北蛮子给击退了。
此时戚继光已经被加封为少保。
转眼,他踏上战场已整整三十载,镇守边防也已经十余年,他早已是战功赫赫,在朝廷算是头等功臣。
然而官场从来都是尔虞我诈,以他的秉性,可以料到必定很难有个极好的结果。
晚景凄凉,贫病而终
万历十年,也就是公元1582年,向来保全和支持戚继光的张居正病逝。
和张居正对立的政客们,一看时机成熟,便挑唆万历皇帝,污蔑张居正极其同党。
戚继光自然是头一个受到排挤的,万历皇帝将他调任广东,实际上就是降职了。
在这里,他度过了官场生涯最为清闲的两年。
他终日精神忧郁,还因此患上了严重的肺病,在朝廷当然也变得可有可无,不久便被罢免了职务。
被罢职之后,戚继光回到了久违的故乡山东。
他把自己此生所著的军事著作,还有诗,整理并且交给后人,嘱咐他们要传下去。
戚继光所著有两部十分重要的兵书
,便是
《纪效新书》
和
《练兵实纪》
,被收录在《四库全书》,是历史上十分重要的著作。
虽然有如此耀眼的荣光,可当时的戚继光,身边少有亲信。
别说是照顾他的人,想找个人排忧也没有。
当初恩爱了一生的妻子,早已离他而去,至于一生衷情,为何在晚年选择放弃?谁也不知道,或许王夫人也有太多苦衷。
总之,王夫人离去之后,戚继光更是落魄。
朝廷早已无人记得他,早年他因为清廉,也没有留下多少财产。
甚至贫苦到就连买药的钱都拿不出来,导致病情不断加重。
万历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588年,戚继光一病不起,最终在贫病中死去。
一代英雄,征战沙场,保疆卫国,杀倭寇斩北蛮,历经了凄凉的晚年之后,就此陨落……
有人称戚继光为万世豪杰,他的一生很简单,从年少见到父亲在马背上驰骋时,便只有一个梦,这个梦也成了现实。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应该记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