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纵观毛主席的一生,他以战略家的眼光,发现了一大批人才,他又以统帅的气魄,重用了一大批难得的人才。
上世纪50年代末,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虽然原油产量相比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了极大提高,但还戴着“石油贫油国”的帽子。
身为国家领袖的毛主席非常焦急,他必须派一批更得力的人选抓石油生产。
正所谓“千兵易得,一将难求。”
毛主席将所有人选为脑海中过了一遍,最终将这个人锁定在时任总后勤部政治委员、独臂中将余秋里身上。
余秋里是谁,毛主席为什么会选定余秋里呢?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评定军衔,其中有11位独臂将军评定军衔,其中有两位独臂中将,一位是失去右臂的晏福生,一位是失去左臂的余秋里。
01战斗中失去手臂
1914年10月,余秋里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县坪里村的一户农民家庭。他们一家共六七口人,却只有一亩一分地。
由于家中实在贫困,余秋里只读了三年私塾,不得已辍学回到的家中种田。
1929年10月,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在中国大地风起云涌,余秋里的家乡也爆发了农民暴动。
这一年,年仅15岁的余秋里和小伙伴一同加入暴动,他们一同打土豪、分田地、张贴标语、站岗放哨,忙得不亦乐乎。
不久,他便离开家乡,加入了中共龚宁红军儒林赤卫大队。
1930年11月,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儒林赤卫大队对国民党77师发动了多次袭击。
在袭击神岗山的敌人时,第一中队队长牺牲,余秋里被任命为第一中队队长。
1933年9月,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急需大量干部,余秋里被推荐前往红军学校第四分校学习。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和锻炼,余秋里的军事素质有了极大提高,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红军基层指挥员。
1935年2月,余秋里前往红二军团担任第六师十八团总支书记。
1936年,即红军长征期间,余秋里担任红二军团第六师十八团政治委员。18团不仅是红二军团的“拳头”部队,也是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
1935年2月,余秋里担任红二军团第六师十八团担任总支书记。4月,余秋里担任红十八团政治委员。
5月,余秋里和团长贺炳炎的指挥下奋勇杀敌,以少胜多,打败了张振汉的部队,受到红二、红六军团总指挥贺龙将军的高度赞扬。
1936年春,余秋里跟随红二军团开始长征,余秋里身为红六师十八团的政委,
在一次伏击战中因为救团长成钧,不幸被敌人的子弹打穿手臂,露出了筋腱和骨头。
即便身受重伤,他紧紧抱着一床刚缴获的一床被子,凭借仅剩的一支右臂,凭借着的顽强的毅力,逃过了一劫。
余秋里抵达甘孜后,医务人员拆开绷带一看,不由得惊呆了:
伤口已经严重发炎,上面爬满了白蛆。
于是,他们赶紧用抗菌素帮他清洗伤口,换上绷带。很快,他由于伤口感染不得不躺在担架上。
9月末,医生见他伤势愈发严重,如果不及时动手术就会危及生命,医生便决定将他的左臂进行截肢。于是,时任二方面军总卫生长、瑞金卫校第四期外科优秀生侯政亲自为他操刀。
任弼时和贺龙知道这一情况后,亲自找到侯政,详细询问动手术的利弊,成功的概率多大。侯政表示:不动手术,恐怕有生命危险。
此外,他们两人亲自探望余秋里,查看伤势,征求他本人的意见,余秋里表示:
“立即动手术,我还要上战场打仗!”
经过组织和本人的批准,侯政用布篷搭了一件房子作为手术室。可就即将动手术时,却缺少手术锯。
好不容易,他找到一条小锯条,但没有锯弓吗。后来,他才好不容易找到一把锯弓,但是太短,只能截去一截,打了个眼才勉强装上。
准备就绪后,侯政为余秋里注射了一针镇痛剂。可由于剂量太大,结果直接让他进入了昏迷状态。
于是,侯政用缴获的一把剃刀割掉腐肉,接着用锯子将骨头锯断。手术结束后,可余秋里却长时间陷入昏迷。
经过紧张地抢救,他才逐渐醒来。醒来之后,他的第一句话便是:“侯部长,这是我受伤十个多月以来睡得最安稳的一觉。”
截肢手术顺利完成后,余秋里休养了一段时间后,继续驰骋在战场上。
02练兵方法得到毛主席夸奖
1940年11月,师长贺龙采纳了余秋里的建议,将三支部队缩编为第八团,归358旅的建制,余秋里担任政委。
部队整编后,余秋里根据的晋西北军区前往敌占区广泛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发展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向师长贺龙请战,要求率领队伍前往抗日工作薄弱的宁晋地区开辟根据地。
在军事斗争的同时,余秋里积极组织部队开展政治斗争,唤醒民众拿起手中的武器,打击侵略者。
为了开辟根据地,赢得群众,八团战士每到一地,余秋里都会宣传取消各种苛捐杂税,做到不征粮、不拉夫、不筹款,减轻群众负担。
可部队也要吃饭,他便按照“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抗日主张,向大大小小地主筹款征粮,尽量做到自觉自愿。
对于地方豪绅,他能做到以理服人、晓之以理。对于那些做过坏事的人,他也能以攻心为上,进行政治瓦解,使其改邪归正、弃暗投明。
就这样,在八团指战员的辛勤工作下,很快建立了宁静县抗日政府,成立村抗日政权。
部队有了群众,能准确及时得到情报。
1943年10月,党中央召开陕甘宁边区高级军事干部会议,并发出了边区部队在驻防的同时开展大练兵运动和大生产运动的号令。
余秋里不仅指挥作战有方,同时在组织大练兵上也很有一套。
11月22日,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之后,预定一百零五天的冬季大练兵便拉开了序幕。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为了旗开得胜,在全旅大练兵领先,善于做政治发动工作的余秋里在深入营、连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召开了全团动员誓师大会。
他号召官兵积极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练就过硬的军事技术,以在战场上大显身手。
由于动员工作做得扎实深入,广大官兵的练兵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全团上下很快掀起了练兵热潮。
人人献计献策,个个抓紧时间学习,训练场中,宿舍里面,田间地头,到处都成了练兵“课堂”。
团里没有团长,余秋里成了地地道道的军政“一把手”。哪里有困难,他就在哪里出现,哪里有经验他就到哪里总结、推广。
清晨,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他就着装整齐地第一个站在操场等待部队;傍晚,部队吃饭,他逐个连队检查干部战士吃饱和吃好没有;夜幕中,他又来到训练场,组织指挥演练。
随着大练兵运动的不断深入,一批技术尖子脱颖而出。为了帮助带动广大指战员迅速提高军事技能,余秋里就让这些“尖子”谈体会、做示范。
八团在大练兵中总结和发展起来的练兵方法,给358旅乃至全师开创了一条军事整训的路子。
后来,这个方法得到贺龙、彭德怀和毛主席的高度赞扬,毛主席还在的军事会议和文献上多处赞扬和提倡这一练兵方法。
03毛主席:诉苦三查运动是怎么搞起来的?
1947年,西北战场和全国各解放区战场一样,是取得伟大胜利的一年。在毛泽东主席的亲自指挥下,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形势十分喜人。
12月中旬的陕北,寒气逼人。时任358旅政治委员的余秋里和旅长黄新廷,奉命率部第二次围攻榆林。后又遵照野战军司令部首长的指示撤围,进行整训。
随着战争的节节胜利,我军数量上发展很快,解放战士增多,加之战斗频繁,部队政治教育时间少,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和不良作风开始滋长,厌战情绪、怕苦怕累和享乐思想以及违纪的现象时有发生。
12月下旬的一天,余秋里在野战军司令部开完会,兴冲冲地赶回驻地。
入冬的陕北高原,寒气袭人,可他心里却热乎乎的,彭德怀副总司令的话在他耳畔不时地回响着
:
“无论从部队的本身,从全国解放战争发展的形势来说,都很需要整顿一下,这是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决策。”
于是,余秋里便在各部队撤出榆林后,利用战斗间隙进行整训。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调查和思考,余秋里提高“解放战士”的思想觉悟为出发点,从开展新旧对比教育入手。
在余秋里和旅党委等同志的建议下,决定以“三查”和“诉苦”为主要战术
。在教育新战士的同时,也让老同志们加入活动中,激发他们继续奋斗的热情。
这次整顿活动从1947年12月到1948年上旬,历时两个多月,得到了组织的关怀和支持,彭老总和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先后来到358旅指导工作。
此外,总部还发表了推广三查、诉苦做法的电报。于是,西北野战军的诉苦三查运动广泛开展起来。
1948年1月,西北野战军在米脂县杨家沟召开团以上的干部参加前委扩大会议,毛主席等人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议召开前一天晚上,毛主席亲切接见了余秋里。他先是询问了部队的一些情况,随后询问他:
“诉苦三查运动是怎么搞起来的?”
余秋里详细向毛主席汇报了诉苦三查运动开展的情况,一直谈到晚上11点多钟才起身告辞,主席还约他第二天晚上继续谈。
第二天,根据主席的要求,余秋里重点汇报了教育“解放战士”的情况。毛主席听完汇报后,高兴地说:
“很好!很好!我们从中央苏区起,就想找一个教育俘虏兵的好形式,这次诉苦三查的办法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杨家沟会议后,毛主席把诉苦三查运动正式定名为新式整军运动。
新式整军运动对人民军队的影响,以及所焕发出来的革命精神,在其后的解放战争中显示出了无比巨大的威力,这是我军政治工作的一个创举。
1952年,余秋里担任西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
转眼历史到了50年代末,石油问题成了制约共和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毛主席又想到了奇招不断、而且善于总结经验的余秋里。
04受命担任石油部部长
1958年1月下旬的一天,中共中央办公厅通知余秋里当天下午到毛主席办公室开会,并特别嘱咐要早一点到,毛主席要先和他单独谈话。
接到通知后,余秋里一直在考虑:主席要和我谈什么呢?
突然,他想起了前几天发生的一件事。
前几天,余秋里开会时,周总理把他叫到一边说:“秋里同志,我们准备把你和李聚奎同志对调一下,让你担任石油工业部部长。”
对于这项任命,余秋里没有丝毫准备。略加考虑后,他表示:
“总理,我恐怕担不起这项任务啊!”
想到这里,余秋里暗想:毛主席找我谈话,是不是要谈这件事?当天下午,余秋里提前来到毛主席办公室。
坐定之后,毛主席对他说:“周总理提议调你担任石油部部长,总理和你谈过了吧,我们都很赞成。”
余秋里再次表示自己从来没有搞过工业,更没有搞过石油,恐怕担不了这项重任。
毛主席没有直接回话,而是询问:“你今年多大了?”“43岁。”毛主席听后笑道“43岁,儿童团嘛!”接着,他说道:
“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我们必须强迫我们去做不熟悉的东西,拜内行的人当老师。不懂就是不懂,不要摆官僚架子,花一两年甚至三五年总能学会。”
接着,毛主席说:“李聚奎是个很好的同志,只不过年纪大了。你精力充沛,还年轻,中央的决定让你们两个人缓一缓。”
听了毛主席的教诲,余秋里郑重表示:
“我服从中央的决定,今后一定会按照您的指示,在实践中学习,努力把手头的工作做好。”
毛主席痛快表示:“好,那就这么定了。你如果缺干部,可以致命要的,军以上的干部你愿意选谁就选谁。”
这次谈话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毛主席的话给余秋里启示很深刻,更给他增添了信心和力量。
1958年2月11日,中央正式通过了任命石油工业部部长的决议。3月,他在交代完工作后便来到石油工业部上班。
彼时,缺油的阴影笼罩在全国。为此,中央政治局多次召开会议讨论石油的问题,国务院各部门领导更是如坐针毡。
毛主席不禁感叹:“长铁归来兮,车无油。”周总理表示:
“余秋里有一手,你让他搞,石油肯定会有的!”
为了寻找石油,余秋里决定背水一战。由于这是余秋里完成不熟悉的领域,余秋里将目光投向权威身上,并亲自找到地质部长李四光。
在李四光帮助下经过进一步的深入调查研究,余秋里大胆向党中央、毛主席建议:把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集中使用在最关键的部位上,突破一点,带动全局,一举改变中国石油工业落后的被动局面。
余秋里上任后的第一个战略决策就是统一了一个思想,转移了一个重点,将思想统一到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认识上来。
树立有油可找,中国石油大有希望的信心;一个重点就是把石油勘探的重点东移,以使原油生产、加工和消费就地结合起来,较好地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
为实施这一战略决策,余秋里同志与石油工业部一班人付出了大量心血。
1958年3月,征得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同志的同意后,在长期勘探与准备的基础上,余秋里等一班人决定把松辽盆地作为石油勘探战略东移的主要战场之一。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1959年9月26日定位于大同镇的松基三井终于喷出了棕褐色的原油,余秋里将这个新发现了油田取名为大庆油田。
从此以后,“大庆”这个名字传遍了全国千家万户,成了中国人民心目中的一面旗帜。
接下来的时间里,在余秋里一班人的努力下,在抓紧东部开发、勘探的同时,继续投入力量加强西部石油的建设和开发。
经历了几度春秋,在余秋里一班子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设备、自己的设计、自己的技术力量创造了奇迹。
在担任石油部长的六年时间里,余秋里带出了一支石油劲旅。难怪毛主席评价:“毛主席是个帅才。”
1963年,周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郑重宣布:“中国石油已经完全实现了自给自足,中国人用洋油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如今,我国已经是石油大国,但人们只要一提及中国石油,就会想起大庆油田;一提起大庆,就会想起石油部长余秋里。